提到南宋末年的将领,多数人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名字必然是——岳飞。
岳飞像
诚然,岳飞的名字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八百年前的今天,不仅家喻户晓,甚至已经成为了某种精神图腾。
只不过,即便是在南宋风雨飘摇的最后几十年,岳飞也不是武将中“战斗力”的天花板,而是另有其人,此人便是南宋后期军事家——孟珙。
孟珙画像
对于孟珙这个名字,现如今似乎已经很少被人提及,但是在历史上,后世对孟珙的评价却绝不在岳飞之下。
尽管很多人爱拿孟珙与岳飞进行对比,并以孟珙为岳家军的后代为由,认为孟珙稍逊于岳飞。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要知道,孟珙去世后被称为“少保”,少保可是一品官衔,武将能够获此官衔十分不易,尤其是对于“重文抑武”的宋朝来说。
蒙古铁骑
尤其是在蒙古铁骑肆意妄为横扫整个欧亚大陆的13世纪,当时的南宋王朝虽然已经是摇摇欲坠,但是在国家的北面防线上始终矗立着一座令蒙古人胆寒的钢铁长城。
这座钢铁长城有着一个响亮的名字——孟珙。
孟珙,作为一个这个出身将门却少年失恃的军事奇才,在南宋王朝最后的日子里,用一己之力,为南宋又续上了半条命。
根据史料记载,孟珙的祖上是在北宋灭亡后,从绛州投奔抗金名将岳飞的“岳家军”,后来又跟随“岳家军”定居在了随州、枣阳一带。
将门世家出身的孟珙,他的高祖孟安便是岳飞的部将,曾立下赫赫战功,祖父孟林同样也是岳飞的部下,孟珙的父亲孟宗政也是“岳家军”的将领,孟珙出生之际,父亲孟宗政正在镇守襄阳。
根据记载,孟珙是孟宗政的第四个儿子,但是却是孟宗政最为看好的一个,孟珙从少年时起,就被父亲孟宗政带在身边。
孟宗政
正是因为从小就接受到军旅生涯的锻炼,使得孟珙不仅练就了一身的好武艺,而且还培养出了对战场形势非同一般的观察力。
只不过,在孟珙十二岁那年,却发生了一场意外,他的父亲孟宗政在这一年的枣阳保卫战中殉国,这给孟珙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毕竟这一年孟珙只有十二岁,他本该在父亲的庇佑下成长,但却因为父亲的殉国,而不得不提前面对战争的残酷。
此后几年时间里,孟珙在其父亲旧部的培养下长大,只不过,真正让孟珙在战场上彻底蜕变的,是战争本身。
那是一场发生于1217年的血战,地点就在南宋边陲随州城,当时,数以万计的金军挥师南下,计划一举攻破随州,而这一年的的孟珙,还只有十八岁。
但是,自古以来英雄出少年,18岁的孟珙不仅毫无畏惧,而且亲率奇兵,快马加鞭穿越了武胜关,利用夜色与风雪的掩护,突袭了尚处于睡梦之中的金军大营。
正是这场突袭,让世人都见识到了将门虎子过人的胆识,而对于年纪轻轻的孟珙来说,更是在这场战役中领悟到岳飞"以正合,以奇胜"的兵法要义。
此后几年时间里,孟珙在荆襄战场上得到了充足地锻炼,并很快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防御策略。
资料记载,孟珙在实战中总结出了过去传统城防体系的短板和不足,并且开始尝试性地构建自己独创的"点线结合"的防御网络。
这套战术在发生于1223年的枣阳保卫战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当时的孟珙,在枣阳使用了自己独创的"子母城"防御。
何谓“子母城”?也就是说在主城外修筑一座或多座卫星堡垒,从而形成犄角之势,并且构建互相交叉的火力网。
正是孟珙的防御创新,使南下金军惯用的围城战术不起作用,甚至是屡屡受挫,这为后来孟珙指挥的荆襄防线奠定了基础。
南宋的荆湖南路是抗金防线的重要枢纽
除此之外,对于金军无往不利的重装骑兵,孟珙同样研究出了有针对性的反制战术。
例如,孟珙改良了原有的床子弩,在其基础上,设计出了可发射更有威力的"绞车弩",专门针对金军的重甲。
孟珙的上述“创新”,最终在发生于1231年的马蹬山战役中派上了用场,在这场战役中,甚至连金军一直以来都引以为傲的铁浮屠都折戟沉沙。
铁浮屠与拐子马
当然,孟珙之所以被后世称之为“南宋第一武将”,不仅仅是善于带兵打仗,而且还具有高超的战略眼光。
尤其是在"联蒙灭金"上,孟珙意识到这并不是简单的借刀杀人,而是关乎南宋国运的地缘政治抉择。
也正是在孟珙的坚持下,在围攻蔡州战役中,宋军不仅是提供粮草支援,而且还了派出精锐参与围城战。
正是联合蒙古的“蔡州之战”,让外界看到了孟珙的军事智慧,尤其是孟珙拒绝了此前蒙古军提出的“敢死队计划”,转而采用了自己所主张的火攻与水攻相结合的战术。
更加难得的是,在战后的谈判桌上,孟珙又展现出了与其武将身份完全不符的外交能力。
史料记载,当时孟珙巧妙地利用了蒙古诸王之间的矛盾,以河南一带"虚位以待"为诱饵,最终为南宋争取到了十分宝贵的备战时间。
正是孟珙的战略远见,为南宋此后三十年的在抵抗蒙古的战争中保留了战略纵深。
尽管如此,面对蒙古随时都可能南下的威胁,孟珙开始为南宋构建有史以来最为复杂的防御体系。
这套防御体系究竟多复杂呢?史料记载,孟珙整整用了五年时间,打造了三个战略层级。
分别是前沿的流动哨所负责预警。中层的要塞群形成交叉防御,核心的襄阳-江陵轴线屯驻重兵。
这套体系在1235年的江陵保卫战中经受住考验,蒙古名将塔察儿的十万大军在层层消耗中锐气尽失。
总而言之,孟珙是南宋末年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他的名字值得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