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母亲善于在关键时刻做出决断(1)
在我的一生中,印象最为深刻、内心最为激动的是参加军干校,穿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装,在部队革命大熔炉20年的火热生活,给我留下了一段永远抹不去的美好回忆。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党中央国务院先后两次发出号召,动员有志青年参加军干校。1951年5月,祁县中学接到上级指示,在全校召开动员大会,正式组织学生报名参军。开始父母都不同意我报名,一是因为我年龄太小,二是朝鲜战争正在激烈进行,怕出危险。当全校报名人数达到三百多人时,父亲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于是让我也报上名,但因为我当时身高不到一米五,体重还不到九十斤。
但他没想到在我报名第二天,我就咬破指头写了血书,坚决要求上级批准。父亲知道后,认为我不懂事,单凭一时心血来潮,真要到了部队会受不了的。后来我给母亲讲,我快要初中毕业了,祁县没有高中,你们能供得起我到太原上高中吗?如上不起,我这幺小能找到工作吗?
母亲思来想去,还是觉得让我到部队锻炼对家庭对我都有好处。母亲下决心后,又说服父亲同意我走。
6月30日上午,父亲在全校大会上表态:坚决送子参军,为国效力。得到全校师生的赞扬。1951年7月1日,在纪念党的三十岁生日时,学校用红纸公布了批准41位同学参加军干校的光荣榜,其中就有我的名字,我激动得一夜没能合眼。第二天,我想到即将与朝夕相处的同学分别,心中很不是滋味。我多想与我的同学们照张像作为留念啊!但是照相需要钱,我知道父亲手头拮据,不好开口。我把自己的想法和母亲说了,想不到父亲不仅同意,当天中午就照,而且他要和我们一起照。
就这样,我与我的21位南社小学后又在祁中上学的同学照了一张具有历史意义的欢送参军纪念照,父亲就坐在同学的最中间。
我参军走后,由于忙,把照像的事忘了,直到1978年我在祁中工作时母亲才给了我。2008年8月南社同学高小毕业60周年聚会时,这张照片成了大家注目的历史珍品,并刊登在2009年6月10日的《三晋都市报》上。
1951年7月4日,当我就要参军离家时,母亲一直送我到祁中校门口,她一再嘱咐我,到部队后一定要勤勤恳恳学习,认认真真工作,老老实实听话,堂堂正正做人。我们从学校出发,人人胸前戴红花,全校师生夹道欢送,县委书记刘印龙等许多领导一直把我们送上火车。父亲在列车开行前又说,你记住你妈的话,到部队好好干,多给咱家和祁县中学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