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的西部,贵州务川县的栗园草场的土地上,一位老汉正在辛勤地种植着粮食,他弯着腰不知疲倦地劳作着,犹如百灵鸟无休止的歌喉,给这片大地添上几朵动人的音符。
贵州潮湿,有着“天无三日晴”的说法,此时却又一阵微弱的风吹来,他直其腰身,看着探出脑袋的生命,黝黑的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路旁有人经过,热情地招呼道:“大叔,今年又是一个好收成啊!”
他点点头,回应道:“是啊!庄稼地最不会骗人,你侍候得越好,他回报你得就越多。”
一幅田园牧歌的画卷静静地躺在崎岖不平的丘陵地带,还记得早年间回到贵州时,家家户户粮食匮乏,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只能到山上寻找植物的块茎,或者寻摸野味。
这里的土地不适合种植江南地区的水稻,因此常年歉收。他去过辽阔的东北黑土地,在黑土地上见过茂盛的水稻,那时候他就在想是否可以在故乡的土地上种上这里的稻种呢?
他承受过贫困的负担,满心地想的是帮助父老乡亲摆脱哪里的落后局面。
终于稻米引进了务川县的栗园草场,那一年乡亲们看到了丰收的局面。
故事讲到这儿就宣告结束,仅仅就是一个农民帮助家乡脱贫的故事,我还可以告诉你们他的名字,叫做邹习祥。
神枪手邹习祥
一个人是生命不但有长度,还有厚度,邹习祥的生命长度和厚度兼备,晚年的他宛若一位淳朴的农民,从他的形象里看不出任何早年战斗英雄的痕迹。
他几乎不向常人提起当年的事迹,偶尔醉酒时分才会提起几句,不过提起的时刻脸上不是那种意气风发的炫耀表情,而是黯然神伤。
孙儿不理解爷爷的表情,问他:“为什么不开心一些,你是英雄。”
邹习祥摸摸孙儿的脑袋,他想起在朝鲜战场上首长曾对他说过的话:“我们这一代人把仗都打完了,我们的后代就可以太太平平,舒舒服服地过日子了。”
希望孙儿们永远体会不到战争的痛苦。
上甘岭战役的场景回到老人的脑海,他清清楚楚记得朝鲜的一草一木,美国试图越过上甘岭的山地,在广袤的平原发挥他们大规模机械作战的优势。
调动了上百架飞机、坦克,加上集团军的人数优势,意在夺下上甘岭。
当时手在上甘岭就有邹习祥所在的连队,在军中他向来有“冷面枪神”的称号,曾经以206发子弹射杀203名敌人闻名。
不少年轻人乐意拜他为师,学习射击技术。
他也耐心地教导每一位前来请教的战友,那时候志愿军走的战术是“碎敲牛皮糖”,以机动灵活的战术来对抗敌人的狂轰滥炸。
敌人的武器装备远胜我军,我们只能剑走偏锋,用时间来换取空间。
我军面对的困难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敌人的狂轰之下使得我军躲避的场所遭到严重的毁坏,本就物资匮乏,如今更是雪上加霜。
密集的炮火落在四周,几乎没有逃出封锁线的可能,除非有外援从外部攻击,里应外合才能逃出生天。
逃出包围圈
但是谁去通报信息?此一去有可能直接命丧黄泉,邹习祥当下接下任务。
密集的炮火攻击下邹习祥如狡猾的狐狸,腾挪闪躲,可惜人力终究还是会有闪失,地面上的敌人还在巡逻,在寻找有可能生还的我军战士。
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习惯使用的招数,如今给了美国,美国更是将其发挥到极致,无论地上的战士是死是活,先用刺刀扎上几下,保证其没有生还的可能性。
邹习祥立刻躲到一个炮坑,里面的战友们尸体已然冰冷,他迅速躲到战友的尸体下,巧妙隐藏起来,以为可以躲过敌军的搜捕。
结果敌军对着尸体就是一阵乱刺,饶是他躲藏得精妙也被狠狠地扎上一刀,鲜血顿时涌出伤口,疼痛使得喉咙有发声的冲动,但是他不能发声,他必须保持沉默。
敌人的脚步声还是周围回响,他一动不动,时间变得漫长,一秒似乎被拉长成了一分钟。
渐渐地周围安静下来,凭借着敏锐的警觉,他知道敌人已经离开,便立刻钻出炮坑。
他最后看了一眼战友,这些人曾经和自己并肩战斗,如今只能躺在没有任何遮蔽的露天地带。
遗憾的是他没有时间埋葬他们的尸体,他必须走出包围圈,将消息带回部队,有可能被救活的人一定要活下来,他们曾在战火中许愿:待回到祖国后把酒言欢。
腿上的伤口还是汩汩地冒着血,他撕下一块布条止住动脉,拖着伤腿开始往大本营走去,平时那样容易的路如今显得无比的漫长。
英雄在此刻显示出倔强姿态,他手脚并用向前爬行,脑袋昏昏沉沉,不要紧,腿部血流如注,无所谓,最重要的事情是将消息带出,让同志们可以活下来。
他做到了,看到战友,如同看到亲人一般,他露出一个满意的笑容,而后昏厥过去。
苏醒后他挣扎着要和同志们一起亲赴前线,首长知其身体太过虚弱,劝他好好养病。
结语
这就是英雄,他们是巍巍笔下最可爱的人,诸如此类的还有大火中纹丝不动的邱少云,是他们用血肉之躯为我们铸造起了万里长城。
可是他们本人却留下了一生挥之不去的梦靥,晚年的邹习祥拒绝食用罐头,罐头使得他想起战火纷飞的年代,想起去世的战友。
他们都永远地留在了战场,而自己却有幸能够看到和平时代的阳光,有幸能够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孙儿们常常追问他当年的历史,问他不吃罐头的原因,他都是笑而不答,他内心想的是一个无比残酷的词汇:一将功成万骨枯。
英雄应该属于所有的志愿军战士,包括那些已经逝去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