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大清朝的福临皇帝在十四叔多尔衮的帮助下,踩着山海关的残砖碎瓦入主中原,这不是满清第一次涉足中原,当年满洲族还不叫满洲族。
历史上习惯性称呼他们为女真族,女真族骁勇善战,他们灭辽国,破宋都,何等意气风发,以至于时人送给他们这样一句近乎神话的评价: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
如所有封建王朝的命运一般,他们最终也没能掏出兴亡衰灭的怪圈。
女真的后人,此时跟随在福临皇帝身后的文武群臣都怀揣着一个伟大的理想,即让爱新觉罗家族千秋万世传承下去。
历史上产生这种想法的人有大秦帝国的缔造者秦始皇嬴政。
有提三尺剑而安天下的汉高祖刘邦。
还有起身贫寒奠定大明王朝近三百年基业的明太祖朱元璋。
......
奈何历史尺寸在一个奇怪的现象,总是如月亮那样,在盈满之后出现亏损,自然界客观规律如此,人力除非是顺应自然自然规律,一旦逆规律而行,就会出现反抗的现象。
闯关东的历史
清王朝也没能幸免,为了巩固祖宗的基业,避免山海关收到汉族文化的浸染,他们下令封关口。
巍峨的山海关矗立在辽东大地,过往岁月留在城墙上的痕迹似乎在诉说着过往的岁月。
从此关内关外对于民间社会而言,音讯断绝。起初这项政策并没有引起大规模的不良反应,毕竟塞外是女真人的天下,汉族百姓尽数生活在山海关以内。
以时间、条件的转变为基点,清朝初年的政策已然不符合历史的发展,山东、河北一带人数呈爆炸性增长,耕地已经被开发到了极限。
同时黄河中下游一带经常性地堤坝决口,使得大家山东一带的百姓食不果腹,坚韧莫过于山东人,他们选择了铤而走险,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苦的“闯关东”之旅行。
关东,原来指的是函谷关以东的地方。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位于函谷关以西,其他六国位于函谷关以东,因而首次出现了“山东”、“山西”之类的称呼。
不过这里的指称和今天不同,还不具备政治概念,具备的仅仅是地理概念。
电视剧《闯关东》引出的问题
清朝建国,原来属于战国时期的战略要塞函谷关早已失去当初的意义,山海关成了千里锁钥无双地。
因而清朝历史上的“闯关东”指的就是闯过山海关,到茫茫的东北去讨生活。
自从电视剧《闯关东》热播以后,大家围绕着闯关东提出一系列疑问。
有人问道:“富庶不过江南,为什么大家不到江南地区呢?历史上有多次大规模的移民,一直是经济重心南移,比如两晋时期的衣冠南渡。”
问题从历史事件出发,最终回到事件发生前的问题阶段,有历史常识的人都会这么问:“的确是如此,苏湖熟,天下足。南方不是更加适合讨生活吗?”
如同今日,年轻人渴望见证繁华,都要到北上广深落地生根,立志到偏远地带工作的人大有人在,但是我们得承认是属于人群中是少数。
其实问题解答的关键就在于问题本身,中国的经济重心原本一直在北方,因此最早才有了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后来随着北方战乱的不断升级。
到了三国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开始向南偏移,不过这一偏移不是瞬间完成,而是一段漫长到必须经历几代人才能完成。
南北朝时期,北朝被五胡践踏之后,一片狼藉,虽然孝文帝经过改革,度过一段和平的时期,但是和南方相比,北方正在开历史的倒车。
南方宋齐梁陈的朝代更迭仅限于上层的夺权篡位,对于百姓们的生活影响不大。
大量北方百姓向南迁移,最终在南宋时期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清朝时期,南方人口稠密,山东人到南方讨生活,第一点是必须要具备足够的头脑,南方以经商闻名天下,山东人以朴实无华著称,善于经商者少之又少。
到南方讨生活无异于自断其路,有人说:“可以到南方开垦荒田啊!”
南方以丘陵地带为主,为了提升粮食产量,甚至于填湖造陆,使得八百里洞庭湖缩为全国第二湖泊。
地力已然被开发到了极限,接下来就是通过商品和货币的流通来增加收入。
东北大地
此时的东北由于清朝初年政策的影响,大量的黑土地闲置着没有主人,如果可以抵达东北,种下一片庄稼,养活全家人定然不成问题。
电视剧《闯关东》里朱开山一家就是如此,他一身虎胆,先是参加义和团手刃洋人,后来在中外联合势力的绞杀下离开故乡。
茫茫的东北大地,不但土地资源丰富,而且有山参,鹿茸等价格不菲的奢侈品,同时还有几座开掘的金矿山。
这片土地上需要的是胆量过人的英雄,朱开山闯出一条血路,在黑土地上建好了房子,置上了良田,一家人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如同电视剧片尾曲所唱的那样:漂泊者的家到底在那一片,回头故乡渺远,抬头前路依旧茫然。
他们渴望安定下来,可惜乱世之中,一粒尘埃岂能左右潮流的流向,他们只能再次搬家,到齐齐哈哈,去哈尔滨,一家人也沿着各自的生命轨迹,有的参了军,有的承了祖业......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移民潮之一,与下南洋,走西口并称为重大三大移民运动。
这些安全是民间自发的运动,他们为了生活,只能放弃祖祖辈辈守护的土地,对于喜欢安土重迁的中国人而言,这种选择无异是痛苦的。
但是做为世界上最顽强的民族,我们可以在任何一片艰苦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告诉世人:这儿生活着一群人,他们有着五千年的文化,他们叫做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