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网友看古代影视剧,是不是经常看到在古代某个人因重大犯罪,或是贪污或是其他问题,被判死刑,然后关键时候就会拿出一块丹书铁券,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免死金牌。基本都是祖上有功,被先帝爷赐下的免死金牌,好像只要有这个牌子,就有可以保命,那么在实际历史上丹书铁券到底是个什么存在,我搜索了一下供大家参考。
博物馆展出的明代丹书铁券
1. 早期功能:无免死特权
- 最早的丹书铁券(汉代至南北朝前)仅作为加官晋爵的凭证,无免死或免罪功能,属于荣誉性物品
2. 南北朝时期:免死特权初现
- 南北朝时,铁券开始赋予免死权限,但次数严格限制,通常为1—3次,且需排除谋反等重罪4
3. 隋唐时期:免死次数达顶峰
- 唐代铁券功能扩展,免死次数显著增加: 功臣本人可免死最高9次(如钱镠铁券刻有“卿恕九死”字样) 子孙后代可享免死1—3次(如“子孙三死”) 部分铁券还包含免罪特权,如“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
4. 明代:免死次数缩减
- 朱元璋时期,铁券免死次数大幅减少: 功臣本人通常仅限1—3次免死58。 谋反罪一律不赦,铁券失效。
5. 清代:制度废止
- 丹书铁券制度在清代被彻底废除,不再颁发。
关键补充
- 实际效力存疑:部分持有者仍因政治清算被处死(如明代李善长家族),表明免死次数受皇权制约。
- 材质与形式:铁券以铁铸成,朱砂(丹书)或金粉刻字,分左右两半,朝廷与功臣各执一半。
另外,丹书铁券这玩意,并不是金子做的,实际效果完全看皇帝怎么想,所以历史上靠这个保命的没几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