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光华学校校长像一盏灯,点亮了他的心

2022年07月14日13:18:25 历史 1657



吴孟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他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医学界获此殊荣的区区几位科学家之一。

他还是作者的领导和老师,无数次为作者及同学们授业及解惑。为撰写《吴孟超传》,作者也曾多次采访他,听他亲自讲述自己的故事。

今年是吴孟超诞辰100周年,分享他生命中的若干细节,借以追忆缅怀,也期待给读者以启迪——


1936年,吴孟超以好成绩升入本校初中。此时,吴孟超自己做主,把名字由“孟秋”改为“孟超”。这是我们所看到的——从他内心发出的第一个渴望自强的信号。

那时,从国内又来了一位新校长。新校长经常给学生讲国内的形势。吴孟超和同学们得以知道,日本早在1931年就侵占了中国的东北……从五岁离开家乡来到南洋,吴孟超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家人,关心的只是吃饭、穿衣、挣多少钱,没想更多。1936年的光华学校校长像一盏灯,点亮了初中生吴孟超的心,在他的心里装进了一个“祖国”。从此,他开始关注祖国。

1937年到来,新校长陆续告诉同学们——

国内发生了“西安事变”,张学良和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逼蒋抗日。

卢沟桥事变,日军侵占华北。

日军攻占了上海。

南京陷落,日军屠杀几十万中国军民。

……

听到这些国内的消息,以“光耀中华”教育学生的光华学校沸腾了!对日寇蹂躏我国土、杀害我同胞的罪行,师生们都非常愤怒。在学校大会上,校长讲到激动处声泪俱下。学生们振臂高呼:打倒日本侵略者!还我中华!

昔日宁静的校园掀起了抗日救亡的热潮,吴孟超15岁了,15岁的初中班长热血澎湃,积极投入其中。许多时候,他的眼前会浮现出舅舅,会联想到日寇在家乡土地上蹂躏的场景。他学唱了几首抗日救亡歌曲,又在班里传唱,振奋别人也振奋自己。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光华学校校长像一盏灯,点亮了他的心 - 天天要闻

吴孟超

马来西亚的抗日救亡氛围已很浓厚。

有一天,老师在课堂上告诉大家,侨界领袖陈嘉庚先生来诗巫了。同学们都很兴奋,想去看望他,但老师没有同意。因为陈先生很忙,不便打扰他。吴孟超后来才知道,陈嘉庚作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的主席,来诗巫的分支机构指导工作,并亲自宣传抗日,开展募捐活动。陈嘉庚的宣传和动员大大激发了侨胞的爱国热情,他们纷纷行动起来,以各种方式支援祖国。光华学校也喊出了一个口号:跟着陈嘉庚走。

吴孟超没有见到陈嘉庚,但听老师讲了陈嘉庚的故事,知道了陈嘉庚说过的许多话:

“做人最要紧的是诚实与正义,要明是非,要为社会做事。”

“凡真诚爱国者,视全国当如人一身,拔一毛而知痛。”

“爱国始于爱乡。”

这些话,吴孟超都记取一生。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光华学校校长像一盏灯,点亮了他的心 - 天天要闻

陈嘉庚

吴孟超和同学们关注着国内的局势,听到的是一个个让人悲伤的消息,会战一次次失败,国土一片片沦陷。中国军队就这么不堪一击吗?中国真的要亡国吗?

新校长告诉同学们,“朱毛”领导的八路军在平型关打过一个大胜仗,一次歼敌1000多人。“朱毛”是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的,他们从江西瑞金走到了陕北延安。

吴孟超最早听说“朱毛”这个词,是与“共匪”联系在一起的。他听到的是国民政府的说法,说那是一帮与政府作对的“匪”,并不清楚“朱毛”指的是朱德和毛泽东。新校长的到来,才让他知道了很多关于“朱毛”的消息。

陈嘉庚来诗巫搞募捐,吴孟超突然想,我为什么不可以像他一样搞募捐呢?他想组织一个演出队,用演出的方式进行募捐。想到了就干,吴孟超征得了校长和老师的支持,在班里组织了一个演出队。同学们都乐意为抗日救亡做事,纷纷报名参加。他们先编写了几个与抗日救亡有关的节目,又抓紧时间排练,不等熟练便迫不及待地背着道具和干粮,走进胶园和农舍,走上街头。

这些节目虽然不成熟,华侨们却非常感兴趣。到哪里都不缺观众。吴孟超明白了,这是因为在宣传抗日救国,每个华侨都很关心。演出的技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华侨们召集到一起。看演出,喊口号,宣传抗日。演出后当场募捐,观众都踊跃捐款。

前面说过,吴孟超是班长,成立“抗日募捐义演队”后,他又被学校指定为演出队的主管。既当班长,又当主管,他忙得不可开交。一天,他很晚才回到家,父亲也没睡,就坐在房门口等着他。他看看时间,不到两个小时就该去割胶了。父亲对他说:“阿秋,你明天就不要去割胶了。”

他很抱歉地说:“爸,我明天晚上早点回家。”

父亲说:“没关系,你今后不用去割胶了。”

“你是说我以后都不要去割胶了?”

“别去割了,阿秋!我和你妈商量好了。你是读书人,把书读好,比什么都好!”

吴孟超心里一阵温暖,看到母亲也在屋里等着他。他进屋叫了一声“妈!”妈说,去洗一洗,早点睡吧,听你爸的。

他确实感受到了父母对他的看法在发生很大的改变。自小,他就感到了父母对他有很大的操心,因而也给了他更大的关爱,更多的鼓励。在他上学后,特别是他读到初中后,他感到父母从前对他操心的眼神消失了,变出了赞赏、信任,他自己也因此感到很温暖,没有辜负父母对他的爱。

有一次吃饭的时候,父亲当着全家人的面说,我们阿秋很会读书,我们全家人要供他一直读下去,读出大出息来,我们全家都有好日子过。

这时,吴孟超尚未意识到父母对他已经有一种不同寻常的期望。他一门心思在“抗日募捐义演队”里,当这个义演队的主管不是轻松的事。剧本要自己编,节目要自己排。节目排好后,还要组织下乡演出。道具虽不复杂,但背着、抬着走路,也累得够呛。演出期间,饿了吃一些自带的“士莪”,渴了向村民要些水喝,夜晚就宿在村民家中。这些困难都好说,最难的是要对付“红头阿三”。他们禁止学生们搞这种演出,经常蛮横地制止和破坏,有时还棍棒相加。演出队的好几次演出都被他们冲散了。作为“主管”,吴孟超把大家聚拢来,又继续演下去。就这样,义演队走遍了方圆几十里的乡村,募捐到了不少款项。每次义演回来,吴孟超总是和副班长林文立一起,把募捐所得逐一登记造册,悉数交给陈嘉庚的“南侨总会”诗巫分会,再由他们设法转送延安

1939年,抗战已经两年了。这年夏天,吴孟超要毕业了。

光华学校没有高中,同学们初中毕业后,不管是升学还是就业,都将离开这所学校,各奔东西。因而学校有个惯例,毕业前学校和家长一起出资,让即将离校的毕业生聚一次餐。

钱很快凑齐了,聚餐的日期也确定了,吴孟超却不想吃这顿饭了。他想,好久没有出去募捐了,好久没有为国内的抗战做事了,随着毕业临近,义演队也将解散,如今有这么一笔钱,能不能捐出去呢?他找副班长林文立商量:“我觉得,聚不聚餐并不重要,这笔钱可以花得更有意义!”

“做什么用呢?”

“我们,还是把这些钱捐给八路军吧!”

“好啊!”

在第二天的班会上,吴孟超把倡议一说,全班同学一致赞成。除了聚餐费,同学们又各自捐了点钱,以“北婆罗洲萨拉瓦国第二省诗巫光华初级中学39届全体毕业生”的名义,捐献给了陈嘉庚的“南侨总会”诗巫分会,并特别请陈嘉庚先生送给延安。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光华学校校长像一盏灯,点亮了他的心 - 天天要闻

陈嘉庚

校长听说这件事后很高兴,亲自到班上看望大家。吴孟超感到很光荣,更令人振奋的还在后面。


(摘选自作者与王宏甲老师合作撰写的《吴孟超传》华文出版社2012年2月版)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多尔衮的人生很失败吗? - 天天要闻

多尔衮的人生很失败吗?

在某乎上看到一个答案,说的是为什么多尔衮被后人捧得那么高?这答案给我看乐了!说多尔衮有一项功劳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做了一个伟大的实验。他以开国皇帝之实力,挫骨扬灰的悲惨结果,告诉了后世:带着孩子的盘不能接,别人的儿子养
逝者 | 113岁新四军老战士施平在沪逝世!系施一公祖父 - 天天要闻

逝者 | 113岁新四军老战士施平在沪逝世!系施一公祖父

新四军老战士、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施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6月29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13岁。施平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的祖父。今重刊旧文《施平:一只理想主义的“土拨鼠”》(原载于2015年4月11日《文汇报》),以飨读者。百岁施平,摄于2010年9月。“我是一只土拨鼠。”施平在自传里这样写...
1949年之前,毛主席的这些罕见留影,平时很难见到,极其珍贵! - 天天要闻

1949年之前,毛主席的这些罕见留影,平时很难见到,极其珍贵!

一张老照片,珍贵的镜头,温馨的画面,永恒的记忆。拍摄于1947年,拍摄地点在陕北小河村,这是毛主席与机要科人员留下的弥足珍贵的合影和罕见的镜头,温馨的画面,永恒的记忆,此时的毛主席和其他同志一样蹲在地上,也没有站在核心位置,但是并不影响他的
遭遇地头蛇,凶悍的土司、拼命的阻击,彻底断了石达开的生门! - 天天要闻

遭遇地头蛇,凶悍的土司、拼命的阻击,彻底断了石达开的生门!

哥走的是怀念,还有伤感兵驻庆远期间爆发的“万里回朝”事件,对石达开的打击是致命的,除了太平军精锐损失惨重,更严重的是此事带来的感情伤害。石达开没有料到自己竟然会落得个众叛亲离下场,那些曾经无限拥戴自己的兄弟们,为什么都会选择离我而去,难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