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7月14日)——致敬元老:新文化先驱刘半农

2022年07月14日04:41:37 历史 1078

1934年7月14日,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刘半农先生,逝世于北京协和医院


一、早婚的初中生

刘半农, 1891年5月29日生于江苏江阴。原名刘寿彭,后名刘复;初字半侬,后改为半农。自幼聪慧过人,6岁就能作对联、咏诗。

1902年,刘复在江阴本城的翰墨林小学读书。1907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常州府中学堂就读。

1910年6月,刘复中学还没毕业,却要与未婚妻朱惠结婚了。

原来,刘复的母亲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她在常去烧香的一个小庵堂,结识了一个朱家的女人。刘复11岁那年,与母亲去庵堂烧香。却遇到朱家女人也带着一对女儿来烧香。

朱家女人很喜欢刘复,提出要将大女儿朱惠许配给他。

刘复的母亲也很喜欢朱惠。但父亲知道朱惠比刘复大3岁后,拒不同意这门婚事。

朱家却认准要这个女婿:那就把二女儿许给他吧!

于是两家结成亲家。

不料好景不长,二女儿不久竟患病去世了。

朱家痛失二女后,却仍舍不得刘复,提出还将大女儿许配给他。

刘复父亲见朱家如此诚意,只得同意了。

旧的习俗,男女双方订婚后很少见面。刘复原本就喜欢朱惠,订婚以后,根本不管老套风俗,一有机会就往朱家跑。

朱惠按习俗,要将脚裹缠成变态的所谓“三寸金莲”。为此吃了不少苦头,走路也一瘸一拐的。

刘复一次次去岳父母家,一次次见未婚妻一瘸一拐走路,一次次暗自心痛不已。

有一次,他终于忍无可忍,立即跑回家中,要求父母向岳父母提出:不要再让朱惠缠足!

两家父母哪能同意?

刘复却软磨硬缠,坚持己见。最后双方妥协:朱惠白天还缠足,但晚上可以悄悄放开。

朱惠因为这事,更加亲爱自己的未婚夫。

刘复到常州府学堂读书后,父母考虑到家中事务繁多,便将朱惠以童养媳名义,接到家中。

刘复毕业前—年,母亲突然生病。

民间习俗,子女结婚叫做冲喜,冲喜可以帮助患病的人恢复健康。

于是,为了给母亲冲喜治病,刘复便与朱惠提前匆忙结了婚——刘复因此成为一名早婚的初中生。

两人结婚后,朱惠由于过度劳累,先后两次流产。刘父为了能续上刘家香火,要求儿子尽快纳妾。刘复却不同意,为了避免与父亲正面冲突,他便把妻子带到上海去。

1916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终于出生,但却是个女儿,不是刘父最想要的儿子。刘复考虑到父亲及家乡重男轻女的观念,便自小就将女儿刘小惠女扮男装,直到1920年他出国前,才让女儿恢复女生装束。

历史上的今天(7月14日)——致敬元老:新文化先驱刘半农 - 天天要闻

家庭照

二、被误解的“鸳鸯蝴蝶派

1911年发生辛亥革命后,学校因战事停办。刘复还没得到初中毕业证,就结束了学习。

不过,他满含一腔爱国热情,奔赴清江参加革命军,承担文书工作。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不久后,他因无法忍受部队的内部混乱情况,返回家乡。

回到家乡,他回到母校翰墨林小学任教。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1912年,不甘困在家乡的得复,怀揣5元钱,带着弟弟陈天华,来到上海。

当时的上海文坛,“鸳鸯蝴蝶派”是很大的一个流派。

“鸳鸯蝴蝶派”, 又名“礼拜六派”。最初主要是描写才子佳人、风花雪月之类的爱情小说。其中不乏庸俗低级甚至黄色下流之作。

但后来,“鸳鸯蝴蝶派”演化为一个比较复杂的流派。其体裁不仅有小说,还有诗词、诗话、随笔、小品,以及、侦探类、武侠类小说等。

刘复初来上海,只是在开明剧社任编辑,收入很少。后来将妻子也接到上海,生活压力很大。

于是,他发挥自己文笔出色的优点,开始写一些小说——

1913年10月,他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一篇百字小说《秋声》,揭露辫帅张勋镇压二次革命,荼毒地方百姓的罪行。

此后,刘复便使用“刘半侬”等笔名,发表了《玉簪花》、《髯侠复仇记》等小说。一时间,他被冠上“鸳鸯蝴蝶派”作者的名号。

但刘半侬却不承认自己是“鸳鸯蝴蝶派”。

确实,他的文学创作,只能说是走在鸳鸯蝴蝶派边上。这些作品,含有滑稽、警世、笑话、哀情的东西。虽然不如鲁迅那般愤世嫉俗,却也有唤醒民众的人文关怀。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期,中国还没有盛行白话文。刘半侬的小说,自然多是以文言文来表达。缺乏古文功底的人,读起来难免磕磕碰碰。

1913年,刘半侬在中华书局担任译员。在这段时间,他除了自身创作外,还先后在《时事新报》《小说界》等刊物上,将安徒生、小仲马、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高尔基等著名作家的作品,翻译介绍给中国读者。

历史上的今天(7月14日)——致敬元老:新文化先驱刘半农 - 天天要闻

三、北大教授、新文化先驱

1917年夏,刘半侬从上海返回老家江阴。一方面家中赋闲,一方面思考未来之路。

突然有一天,他接到一张来自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聘书——他被聘为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授。

他和妻子一时都不太敢相信这是事实。

这个初中都没读完的人,能够成为北大教授,主要来源于一个人的推荐。他就是——陈独秀。

原来不久前,刘半侬与《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在上海见了一面。陈独秀慧眼独具,洞察到刘半侬身上的才气和潜力。于是,他向蔡元培大力推荐。

就这样,刘半侬与钱玄同周作人胡适等人,一同成为全国最高学府的年青教授。

北大是新文化的发源地。在这里,刘半侬很快就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

他受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触动,在《新青年》发表了《我的文学改良观》,决定与旧文学决裂,提倡新文化,提倡白话文。并将“半侬”改为“半农”。

随后,他还发表《诗与小说精神上的革新》,以及《学徒苦》、《卖萝卜人》等,继续为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

此外,他还与钱玄同演了出“双簧戏”——

1918年3月15日《新青年》上,发表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的公开信《给〈新青年〉编者的一封信》。信中以封建文化卫 道者的形象,对《新青年》及新文化极尽谩骂攻击之能事。

就是同一期上,发表刘半农的《复王敬轩书》。洋洋洒酒万余言,对王敬轩的观点逐一狠加驳斥。

文章发出后,引起极大反响。刘半农也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干将。

历史上的今天(7月14日)——致敬元老:新文化先驱刘半农 - 天天要闻

四、“她”字风波

1919年4月,刘半农被选择为国语统一筹委会会员,负责起草《国语统一进行方法案》,提出改国文为国语及编纂辞典主张。1920年5月,被选为国语辞典委员会委员。

1920年9月,他被派往英国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学习实验语言学等。

在国外留学期间,他注意到西方语言中,普遍将 “he”和“she”这样不同的两个词,来区别第三人称的男性和女性,十分方便。

而在中国国内,自从白话文兴起后,国人一直用“他”来指代第三人称,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

刘半农认为,中文也应该像英文那样,用一个专门的字来指代女性第三人称。于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发明一个字——“她”。

“她” 字区别于“他”字,专指第三人称中的女性。

刘半农自以为创造这个字,算是奇功一件。

不料出乎他的意料:《妇女杂志》拒绝使用“她”字,相当一部分女性群体也痛骂刘半农。

原来,当时受新文化和新思想的影响,女性群体意识正处于觉醒阶段,女性开始寻求平等的地位和权利。一些女性主义者认为,“他”字是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的字,现在专指男性了。而 “她”字是新造的,用来专指女性,是对女性的不尊重,是对女性的歧视,不公平。

胡适也反对“她”字,他主张用“那个女人”。

周作人也反对,他主张用“伊”。

不过,刘半农并没有妥协,他坚持推广“她”字的普及和使用。

若干年后,“她”字成为中国上个世纪最具创造力的字而生机勃勃。

历史上的今天(7月14日)——致敬元老:新文化先驱刘半农 - 天天要闻

1920年,刘半农写下经典现代诗作《教我如何不想她》。用以表达对“她”的爱,对祖国和其它倾慕对象的爱——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历史上的今天(7月14日)——致敬元老:新文化先驱刘半农 - 天天要闻

五、致敬元老

1925年,刘半农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个获得以外国国家名义授予的最高学衔的中国人。

1934年6月,刘半农为完成《四声新谱》《方音字典》和《中国方言地图》的编写,冒着酷暑深入绥远、内蒙一带考察方言方音,不幸染上“回旭热”病,于7月14日在北京逝世,年仅44岁。


致敬元老——新文化先驱:刘半农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清朝花木兰:潜规则清秀下属,怀孕后偷换身份,终遭抛弃 - 天天要闻

清朝花木兰:潜规则清秀下属,怀孕后偷换身份,终遭抛弃

在《清朝野记》中,我叫陈统领,世人皆称我为清代花木兰。然而,我女扮男装从军后,因作战英勇一路荣升将军,用刀逼下属侍寝,怀孕后互换身份,最终却被负心汉无情抛弃。故事始于同治初年,清廷大将多隆阿从湖南挥军进军陕西平叛。
玻利维亚要加入金砖集团,美国很恼火!中情局是世界毒瘤 - 天天要闻

玻利维亚要加入金砖集团,美国很恼火!中情局是世界毒瘤

玻利维亚的未遂政变,只持续三个小时就失败。前陆军总司令苏尼加被捕,他控犯有恐怖主义和武装叛乱罪。很明显,这位老将没有得到民众的任何支持。俄罗斯政治家杜金 (Aleksandr Dugin)把这次政变定义为“颜色革命”。他在社交平台写道,背后
嫪毐,两个字怎么读?什么意思? - 天天要闻

嫪毐,两个字怎么读?什么意思?

第一个字嫪字,一个女字旁,一个谬字的一半,有人说这个字是姓。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呢?有这种可能性。因为上古姓许多都带有女字旁,所以不排除嫪是流传下来的古姓,至少不排除这种可能性。第二个字毐,上面一个士,下面一个毋。
让文物“活”起来 沉浸式穿越历史让文旅繁花璀璨盛放 - 天天要闻

让文物“活”起来 沉浸式穿越历史让文旅繁花璀璨盛放

河南文化底蕴深厚,文物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河南坚持让文化遗产火起来,让传统文化闪亮起来,让文旅市场丰富起来,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旅品牌。总台记者 田萌:我现在是在安阳殷墟博物馆的新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被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而且在这里发现了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从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