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对官场中人来说,四十五岁能熬成七品,应算是仕途困顿,然而对于晋升为浙江淳安县令的海瑞来说,俨然就是破格提拔。
海瑞三十五岁方才中举,四十岁才分配到福建做教谕,也就是如今的县教委主任。短短几年之内就升为县令,也着实令人艳羡。
海瑞有“笔架先生”之名,和现在的网红一样,他曾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从而开始吸引他人的眼球,并给自己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益。
据说在海瑞任教谕期间,有一次,上司来视察工作,要接见学官。海瑞带领两名副手进入大厅,一见到上司,一左一右的副手急忙叩头拜见。而夹在二人中间的海瑞,却只是作揖,并没有跪拜。
上司先是很惊讶,继而很恼怒,最后冷笑一声,对两旁随从说:哎呀,快看这三个人的姿势,活脱脱一个山字笔架!”
随后,上司拂袖而去,她觉得海瑞在故意轻慢自己。
而海瑞呢,他却认为上司无视帝国规定。因为为提现师道尊严,拜而不跪是开国时立下的规定。
虽然如今的学官们为了讨好上级,跪迎之礼早已相习成风。但海瑞仍然秉承帝规,绝不搞“歪门邪道”那一套。
因此,海瑞的这一站姿,惊世骇俗、独树一帜。“海笔架”的名声也开始传扬开来。
02
后来,各级领导先后前来视察,海瑞皆揖而不跪,这些高级官员的涵养有加,他们不但不归罪海瑞,反倒称赞 他恪守礼法,堪为士范。
“海笔架”行为让海瑞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海瑞呢,也不负众望,他踏实做人,勤恳任事,把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教官做得有声有色,成绩斐然。
以前的县学教育在许多地方都有纰漏,而海瑞到任之后,整顿思想觉悟,狠抓学校纪律,提高教学质量,做了许多丰功伟绩。
海瑞赢得耿直的名声,仕途也开始平步青云,此时,人们都觉得他会很快融入官场大秩序之中,可能比别人混的更加风生水起。
但是,“海笔架先生”却把这种另类行为贯彻到了仕途生涯的始终。
海瑞的耿直,坚持乃至偏执,早已深深融入了血液之中。
海瑞四岁,失去了父亲,据说琼山海氏是海南望族大户,历来以诗礼传家。只不过父当年不学无术,吊儿郎当,致使家道中落。当时年仅二十八岁的母亲谢氏挑起了全家重任。
母亲对海瑞要求很严厉。在他刚懂事时便教他读《孝经》《尚书》等书籍,而且一再告诫他,务必要刻苦勤学,做一个正人君子。
在学校里,海瑞言必信,行必果,是个遵守规矩的模范学生。他谦虚有礼,谨慎低调。看到比自己大的师兄,便礼让三分,见到路人并行,自觉让道。
他还给自己取了一个“刚峰”的绰号。他希望自己能像海边的岩石一样,在世俗大潮中坚定不移,坚持自我。
03
海瑞虽然第一次做父母官,但他知道地方官不是靠俸禄吃饭,而是以种种“常例”作为日常收入。
所谓常例,就是乱收费的土政策。因为明朝的官俸最薄。那时的官员,并不享受帝国提供的特殊福利待遇,其县令的生活只能是城市贫民水平。所以,要想过的富裕,就得从百姓身上捞取油水。
“笔架先生”海瑞一上任,就做出一个令人惊掉下巴的举动——革除常例。
这简直就是是天方夜谭!不亚于政治运动,人们纷纷议论,不出两天,海瑞就得更改主意。
然而,海瑞却说到做到。他把所有的“不合理收费”一刀切,不光是自己的常例,还包括全县大小官吏的全部额外收入!
全县官吏,通省官员全部目瞪口呆,震惊过后,大家都屏息静气,准备看这个初入官场的“海笔架”如何维持生活。
别说,海瑞还真坚持下来了。他开荒种菜,自给自足,粗茶淡饭,节衣缩食,不过,生活水平直线下降。
后来,淳安的县丞、主簿、衙役、门子纷纷离职。海瑞毫不理会,要走要留,悉听尊便。没人做事,海瑞亲自出马,别的县令当地悠闲自在,他却干得灰头土脸。
上级官员生日、红白喜事之时,别人都是送金银珠宝,而海瑞呢,写一封贺信便是贺礼。
海笔架”的固执己见,逐渐成了浙江官场上日渐盛行的传闻,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就这样,海瑞不但被称为“笔架先生”,还成了全省官场上的“海怪物。”
我是【念晓暖】,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就请点赞、评论、转发、收藏!一路有您,携伴而行![比心][比心][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