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朱德回乡,乡亲领他到小时候住过的房子,朱德:我没有住过

2022年06月28日23:56:24 历史 1962

1960年2月底,康克清随朱老总一起外出视察,此行他们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地,即朱德的老家。说起来,朱德自从1909年瞒着家人到云南报考陆军讲武堂之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到1960年已经是过去了51个年头。

51年时间过去,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早已经是沧海桑田,日月换了新天。

1960年朱德回乡,乡亲领他到小时候住过的房子,朱德:我没有住过 - 天天要闻

他们乘飞机经西安、贵阳在3月4日到了重庆,重庆是朱德视察很重要的一站,他和康克清去参观了红岩村十八集团军办事处旧址。

遥想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带着我党的部分同志在重庆设立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于战火中致力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在艰难险阻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红岩村早已不单单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精神。

红岩精神不论什么时候都不过时,都值得倡导,也因此,朱德到四川,自然不会不去看一看红岩村。

参观完红岩村,朱德和康克清还去了西南师范学院,这是培养祖国人才的摇篮,朱德对新中国的老师满怀期望,对新中国的学生寄予厚望,他还为西南师范学院题字:“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攀登科学高峰,做好人民教师。”

从重庆离开之后,朱德和康克清奔赴南充市,3月9日就到了仪陇县马鞍场。

仪陇县是位于四川省北部的偏僻山区,在嘉陵江中游的东岸,是嘉陵江和渠江之间的一片狭长的丘陵地带,境内山峦起伏,沟深谷狭,土地贫瘠,居民多以种地为生,朱德很关心这里的农业生产,他叮嘱当地的干部一定要把粮食生产搞好,这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

仪陇县城坐落在金城山的半山腰上,而在金城山东南约三十七公里的地方就是朱德的家乡马鞍场,马鞍场西北约四里路处就是琳琅寨,而朱德就出生在琳琅寨脚下李家塆的一个佃户家里。

朱德出生的时候,其祖父朱邦俊带着一家老小已经在李家塆住了四年,他们原先是在马鞍场的大塆定居,后来随着家族的繁衍,这里还形成了朱家大塆,当然人多了,人均拥有的土地也就少了。

到了朱邦俊这一代,分家的时候只分到了七挑(超不多一亩半)多地,而朱邦俊又生了四个儿子,这点土地根本无法维持生计。

1960年朱德回乡,乡亲领他到小时候住过的房子,朱德:我没有住过 - 天天要闻

于是朱邦俊就在1882年将大塆的土地和草屋典了300吊钱,然后租佃了琳琅寨西麓李家塆的地主丁邱川家八十挑(五挑约为一亩)田地耕种,自此沦为佃农。

朱邦俊一家沦为佃农后就住在地主家用来存放粮食的仓库,房屋简陋,光线昏暗。1886年,朱德就出生在这里,朱德出生后,家里共有12口人:

祖父母朱邦俊和潘氏、伯父母朱世连和刘氏、父母朱世林和钟氏、三叔朱世和、四叔朱世禄、两个哥哥朱代历和朱代凤、姐姐朱秋香,再就是刚刚出生的朱德。

一家人起早贪黑地忙碌,忙完一年纳完租后,余下的粮食将将能满足基本的温饱,根本没有余粮也没有余钱,但好歹能活下去,而到了1895年,朱德九岁的时候,朱家遇到了一件大事。

地主要求加租,朱德家里无法承受这种加租,于是地主家的管家就在除夕那天来到了朱德家里,逼着他们搬家,这对于朱德一家来说,打击是巨大的。

没有办法,他们只能向人家借了两百多吊钱,加上家里攒下来的,凑够三百吊钱赎回了原先已经典出去的大塆的老屋和土地,而后一家人分居两地

朱德的父母带着一家人迁居到了陈家塆生活;朱德随着养父母(即朱德的伯父母,朱德很小的时候就过继到了大伯家)、三叔、四叔搬回到了大塆居住。

朱德在大塆住了十四年,从1895年开始,直到1909年他只身赴云南报考陆军讲武堂。

所以朱德在仪陇县马案场住过两个地方,其一就是琳琅寨脚下李家塆的地主仓库,其二就是大塆的老屋,这次回乡,朱德就想再去这两个地方看看。

1960年朱德回乡,乡亲领他到小时候住过的房子,朱德:我没有住过 - 天天要闻

但过去了那么多年,他家昔日租佃的房子大半早已经不存在了,仅剩下的几间也都破败不堪,朱德已经很难从中找到自己过去在这里生活的影子,但他的记忆依旧还在。

那是他在外参加革命魂牵梦萦的所在,尽管童年时期的那段生活很艰苦,但有家人的陪伴,纵是陋室也感觉温暖。

后来朱德和康克清在去看了两个住的地方之后,乡亲们又将两人领到了一处比较好的砖瓦房,朱德记忆里没有这栋房子,就问这是什么地方,结果乡亲们都说是朱德小时候住过的房子。

朱德仔细看了看还是感觉陌生,就摇了摇头说:“没有住过这房,那时我们家是地主家的佃户,地主怎能把这么好的房子给我们住?”

但乡亲们坚持说这就是朱德小时候曾经住过的房子,朱德认真想了一会儿,终于想到了一件事情。

1917年,在战场上屡立战功的朱德被任命为靖国军第二军第十三旅旅长,驻守泸州,此时他不仅还清了上学期间家里欠下的债,更是有余钱寄回家中,让家里人盖新房子住。

家里人很快就盖好了房子搬了进去住,但是朱德从1909年开始就再没有回过家,自然没有住过家里新盖的房子,但乡亲们自然不知道这件事,所以才说朱德小时候住过这栋房子。

尽管朱德没有住过,但知道是家里人住过的房子,朱德还是感觉到了亲切,县委的同志考虑到这所房子已经空了很久,没有人住,计划在这里办一个朱总司令的陈列馆,但朱德并不同意。

他严肃地说:“不要办我的展览,现在还有一些孩子没有地方上学,你们就拿它来办学校吧,一定要让学生到这里来上学,不可搞我个人的陈列馆。”

1960年朱德回乡,乡亲领他到小时候住过的房子,朱德:我没有住过 - 天天要闻

朱德并不是说说而已,后来他几次催促当地政府办成此事,几年之后,朱德和康克清还特意关注这件事,而这里也真的办起了一所小学校。

看完曾住过的房子后,朱德还去了家乡附近的墓地去转转,凡是有墓碑的,朱德都叫秘书帮着仔细辨认一下,在一块略有残缺的墓碑上,朱德仔细辨认,认出了其中的一个字,他说:“这一定是我的启蒙老师。”

他在墓碑前徘徊凭吊,似是在回忆往事,又似是在怀念恩师,看了很久才离开,然后朱德就要求去看他少年时读书的地方——席家,这里原来是席聘三办的私塾学堂。

在参加科举考试之前,朱德曾在四个私塾学堂读过书,1892年,六岁的朱德和两个哥哥被送进了本姓家族办的药铺垭私塾读书,塾师是朱德的远房堂叔朱世秦。

朱世秦一面行医一面教书,在朱德看来,他教得不太行,所以在药铺垭私塾读了一年多之后,朱德和两个哥哥又到了地主丁家办的私塾读书。

丁家私塾因为是地主家办的私塾学堂,学校很漂亮,有花园,有楼,塾师是个秀才,教得比较好,对学生也好,但朱德在这里只读了两年书。

1895年,朱德随家人搬回到大塆生活后,朱德又换了一个私塾,新的塾师比较糟糕,还打人,读了差不多半年的时候,朱德再次换了一个私塾,这一次朱德就到了离大塆有八里路远的席家砭私塾读书,塾师是席聘三(名国珍,字聘三,号伯谷 )。

实际上,席聘三算是朱德真正意义上的启蒙老师,尽管他曾数次考秀才都没有中,但他学识渊博,历经沧桑,极有见识,是一个很懂得人情世故,很有情趣有骨气的人,他的思想是开展的,还具有浓厚的民族意识。

朱德在席聘三这里读了九年书,从1896年到1904年,从十岁到十八岁,正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朱德不仅书读得好,思想也开阔了很多,这都得益于席聘三老师的教育。

1960年朱德回乡,乡亲领他到小时候住过的房子,朱德:我没有住过 - 天天要闻

席聘三学识渊博,学生想学什么,他就给学生讲什么,四书五经讲了,诗词歌赋讲了,《纲鉴》、《甘四史》也都讲了,这让朱德获益匪浅。

而在思想方面,席聘三有一种追求救国救民真谛的精神和强烈的民族感情,他常常对学生说:“人不做事业,没什么作用。”还说:“要能做事,才能救世界。不能救世界便没有路。”

这些让朱德的眼界开阔了,思想也慢慢开展了,他的心里也逐渐产生了爱国思想,开始有意识地关心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可以说,席聘三对朱德的影响是极大的,这个旧私塾里的先生,思想从来不陈旧,反而是朝气蓬勃的,他办私塾和很多人办私塾不同,他愿意接纳穷人家的孩子,收费很低,那些实在交不起学费的,还可以缓交或者免交。

朱德在他那里读书的时候学费就很少,最后一年,朱德更是住在了席聘三的家里,只交了一百斤米作为伙食费,席聘三很喜欢朱德这个学生,朱德年纪小却聪明好学,经常得席聘三的夸奖,而朱德很敬重席聘三,这种敬重即便过去了半个世纪也不曾改变。

所以当朱德回乡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忘去看望席聘三,但他知道,按照席聘三的年纪来说,怕是早就作古了,毕竟朱德这个学生都已经74岁了,实际也确实如此,他在墓地看到的那块残缺的墓碑就是席聘三的。

无法再聆听席聘三的教诲,对朱德来说是一种遗憾,不过,能再去席家看看也是好的。到席家的路需要经过一个很高的陡坡,不太好走,陪同的四川省委第三书记廖志高对朱德说:“总司令,别去了吧,路不好走。”

但74岁的朱德并不怕路难走,他说:“不要紧,我小时候走惯了,一定要去。我的古文就是在这里学的。”

席家砭私塾距离大塆有八里路,朱德跟着席聘三读书的时候,每天早早起床,在家里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吃完早饭就去上学,中午回家吃饭,下午再去读书。

1960年朱德回乡,乡亲领他到小时候住过的房子,朱德:我没有住过 - 天天要闻

严冬酷暑里,风吹日晒下,他每天都要来回跑四次,长年累月下来,朱德养成了走路快的习惯,这种习惯在革命年代极有益处。

当然,每天跑三十多里路是少年时期的事情,对于已经74岁的朱德来说,自然是做不到的,但那点陡坡还难不住他,况且他是一定要去席家看一看的。

廖志高也不好再说什么,就跟着朱德和康克清一起爬陡坡,上去陡坡之后,只见晨雾炊烟里,有五间草房立在那里,静悄悄地没有动静。

朱德记得,这就是他曾经读书的地方,他轻轻走近院子里问:“席伯谷先生在这里住吗?”他不知道如今住在这里的是什么人,只能这样问。

很快,屋子里走出一位中年人,应声说:“是在这里住,我是他孙儿。”

他看到院子里好几个人,而且看起来不像是本地人,似乎是参观的客人,就主动说

“这座房子是朱总司令读过书的地方,我伯父跟他同过学,经常给我们摆朱总司令读书很得行,文章做得最好。有人多次要拆这座房子,我说是朱总司令读过书的学堂,才没有让他们拆掉……”

听到中年人这样说,朱德轻轻地笑了笑,随后四处望了望,一种熟悉感和亲切感将他带回了读书的时候,他对这里太熟悉了,熟悉到一点变化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问中年人:“这两窝黄连树中间还有一窝黄角树呢?”

中年人有一瞬间的愣怔,随后笑着说:“下暴雨打雷,遭雷公抓走了。”

朱德也笑着说:“再种两窝嘛。”

1960年朱德回乡,乡亲领他到小时候住过的房子,朱德:我没有住过 - 天天要闻

这个时候的中年人终于察觉到了不对劲,本来他看到朱德的脸庞就觉得在什么地方见到过,现在听到朱德对席家这么了解,再加上熟悉的乡音,就不免好奇起来,他赶紧问:“您老是从哪儿转来的?这么熟!”

没等朱德开口,旁边就有人低声说:“朱总司令,你还不认得?”

中年人一听,顿时就脸红了,他为自己没有第一时间认出朱德来而羞愧,又为见到朱德而惊喜,惊喜之下,他激动的上前拉着朱德的手说:“哎呀,我的天啦,朱总司令啊。”

朱德也很激动,就和席家人聊起了过去在这里读书的事情,不过,朱德并没有久留,在聊了一会之后,朱德、康克清和席家人在院子里合影留念,然后就准备离开。席家人自然不舍得朱德走,就挽留说:“转来了就莫忙走,在这里多耍几天嘛。”

朱德何尝不想留下来多待几天,但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即便是回乡也不是玩玩,而是视察和调研,所以他笑着对席家人说:“我们一块儿照了相,就等于在你家住下了。”

临别的时候,已经走到了院坝边的朱德又情不自禁回头凝视良久,仿佛看到了昔日捧着书教授学生的席聘三,以及坐在那里认真读书的小小少年。

转眼半个世纪已经过去,老师已经作古,他也已经年过古稀,时间匆匆而过,情谊未曾变过,只不过只能深藏心底,朱德不知道下次再回乡是什么时候,他想再看看这栋房子,让记忆更深一些。

朱德回乡后在马鞍中学住了两晚,第三天的时候,朱德带着康克清先后参观了解放后办起的马鞍小学和中学,还题了字,给小学题字:“努力学习,热爱劳动。”给中学题字:“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

随后朱德又想起了他曾经任教的仪陇县立高等小学堂,当初科举考试停止,已经在县试和府试中取得好成绩的朱德只得在席聘三的帮助下说服家人,让他到顺庆府上新学堂。

1960年朱德回乡,乡亲领他到小时候住过的房子,朱德:我没有住过 - 天天要闻

他先后就读于南充县官立两等小学堂和顺庆府官立中学堂,后来又借钱到四川考进了一个体育学堂,1908年,毕业之后的朱德畅想着教育救国,就在老师的推荐下到仪陇县立高等小学堂任体育教习兼庶务。

当然他在这所学校只教了一年,就认识到教育救国是走不通的,所以他毅然辞去学校的职务,去云南报考陆军讲武堂,准备从军。

虽然朱德只教了一年学,但这是他真正走向社会的第一份工作,对他来说意义不同,他回乡自然不会忘记去这所学校视察,不过,学校已经变成了仪陇县金城小学。

朱德到了金城小学后,去教室和教师宿舍转了转,然后详细询问了学校各方面的情况,包括教师队伍情况、在校学生人数和招生情况,还有教师的待遇以及校舍情况等。

朱德了解得非常全面,在掌握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后,他勉励教师们要好好教书育人,临走的时候,他还为学校题字:“为共产主义培养新人。”

参观完学校之后,朱德在家乡的视察基本就完成了,等回到仪陇,兴致颇高的朱德还提笔作诗:“二十三岁着戎装,七十四岁访故乡。”

当初23岁的朱德毅然奔赴云南从军,为的就是救国救民,从陆军讲武堂毕业之后,他成为蔡锷麾下的一名年轻的军官,他骁勇善战,在战场上屡建奇功,也步步高升,才几年时间就从一名默默无名的士兵一步步成长为滇军名将。

然而事业上的成功带给他的并不是精神上的富足,相反的,他越来越迷茫,频繁的军阀混战、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让他陷入苦闷,他渐渐意识到自己正在走的路并不是真正的路,于是他重新开始寻找真理。

为此不惜出国留学,并在柏林遇见了志同道合的周恩来,从此踏上了全新的革命道路,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卓越贡献。

1960年朱德回乡,乡亲领他到小时候住过的房子,朱德:我没有住过 - 天天要闻

新中国建立之后,他又投入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兢兢业业地为人民服务,74岁才终于回到了家乡,想到这些,他心中激荡,忍不住诉诸笔端。

结果刚写完这两句,就有人来访,朱德放下笔会客,等客人离开之后,康克清催促朱德完成这首诗,但朱德却笑着说:“诗兴已过,想到手边的句子也全忘了。以后再写吧。”这一搁笔就再也没有提起来,这首诗始终没有写完。

3月12日,朱德回乡的第四天,他们就离开了仪陇县城回到了南充市。在南充,朱德听取了中共南充地委负责人的工作汇报,然后严肃地说: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速农业的发展,对人民生活和工业生产都有很大意义。要大力发展山区生产……山区也有山区的长处,要根据地形的不同,从实际出发,适宜于长什么就种什么,不要强求千篇一律。”

当时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朱德勉励乡亲:“我们大家齐心,靠自己努力,一定能克服眼前的困难,家家都会过上好日子。”又嘱咐当地领导:“你们要老老实实办事,关心群众生活,有事多和群众商量。”

随后,朱德和康克清离开了南充,他们还去了宜宾市自贡市视察,参观了地下天然气喷出的自流井,紧接着又去河南视察,一路上,朱德不断听取地、县领导的汇报,了解各个地方的农业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4月初,视察结束的朱德回到了北京,向中央和毛主席汇报了这次外出视察的情况,他在报告中说:

“我国各地方的地理条件、自然条件都不相同,农作物的种类又非常繁多,农业生产一定要因地制宜,农业技术改革也要因地制宜,不能强求一律。”

朱德这次回乡时间是很短的,都没有来得及和家乡的人好好聊天,实际上对于他们来说回乡也是工作,是视察,是调研,而不是玩乐,就如同阔别家乡32年的毛主席1959年回乡一样,也是时间短暂,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而周总理更是12岁离开家乡后再未回过家乡。

他们不是不想回乡,不是不想家乡的亲人,实际上他们都是感情丰沛的人,对家乡和亲人有很深的感情。

只不过他们心中有大爱,他们热爱国家,同情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为了千千万万人的幸福,他们只能告别家乡和亲人,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一生为国为民而无悔。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探秘“中国古代第一豪车” - 天天要闻

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探秘“中国古代第一豪车”

2000多年前的“中国古代第一豪车”长什么样?在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以“车辚马萧 西戎绝唱”为主题的马家塬车舆博物馆,是目前中国仅有的以战国西戎车舆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马家塬遗址,是目前中国已知等级最高的一处战国晚期西戎贵族墓地。位于中原农耕区和草原游牧区交汇地带...
“兵仙”韩信,死前大喊3个字,现在成了不少人的“口头禅” - 天天要闻

“兵仙”韩信,死前大喊3个字,现在成了不少人的“口头禅”

提起韩信,大家都会想到王者峡谷之中,那个最靓的仔,全图没有他过不去的坎,简直就是偷塔必备。但是你知道吗?在历史中,韩信可是相当厉害的军事家,是西汉的开国功臣,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兵法谋略了得,常常以少胜多,被称为“兵仙”“战神”级的人物。
“5·18国际博物馆日”长沙主会场活动在长沙博物馆启动 - 天天要闻

“5·18国际博物馆日”长沙主会场活动在长沙博物馆启动

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5月17日,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长沙主会场系列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在长沙博物馆举行。本次活动由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主办,长沙博物馆承办,湘江新区宣传工作部、各区县(市)文旅(广)体局协办。湖南省文物局党总支委员、综合规划财务处处长彭士奇...
刘少奇同志纪念馆举办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暨社科普及主题周系列活动 - 天天要闻

刘少奇同志纪念馆举办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暨社科普及主题周系列活动

5月17日,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围绕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结合湖南省社会科学普及主题活动周,开启主题文化宣传活动。上午9点15分,原创研学思政课《“此致·近你”——“爱”的家书》(父母篇)在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多功能厅首次开讲。炭子冲小学的近百名学生成为了这一课程的首批宣讲对象。该课程甄...
辛追娭毑长这样!湖南博物院首次AI重现,业内:AI时代的文物将焕发新生 - 天天要闻

辛追娭毑长这样!湖南博物院首次AI重现,业内:AI时代的文物将焕发新生

身着橙色汉服的“辛追夫人”,双手安放膝前正襟端坐,五官立体、仪态大方,皮肤肌理清晰可见……穿越2000余年的历史沧桑,人们竟然在今时今日见到了辛追夫人的“真容”……5月17日,“东方睡美人”汉代辛追夫人化身3D数字人亮相。这是在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之际,其考古成果在数字化领域的又一重大应用。马王堆汉墓是...
突然爆火!菏泽郭有才,“当官”了! - 天天要闻

突然爆火!菏泽郭有才,“当官”了!

近日,山东菏泽小伙郭有才翻唱的歌曲《诺言》,带火了菏泽。他经常直播的菏泽南站也成了菏泽最热门的打卡地之一。 5月17日,据菏泽市文化和旅游局官方账号发布的最新视频,郭有才已被聘为菏泽市文化....
四人赛题库-隋朝 - 天天要闻

四人赛题库-隋朝

隋朝(581年—618年),创建者是隋文帝杨坚,建都大兴城(今陕西西安),第二任皇帝隋炀帝杨广迁都洛阳。隋朝仅仅持续了38年,虽然统一了全国,疆土也扩大了不少,但大事不多,存在感不强。隋朝虽然年数不多,但皇帝不少,前后经历了五个皇帝,比较出名的是两个皇帝,杨坚和他的儿子杨广。
古代人都“卖身葬父”,为什么不自己挖坑埋了?背后其实大有原因 - 天天要闻

古代人都“卖身葬父”,为什么不自己挖坑埋了?背后其实大有原因

文丨微生晓芸编辑丨微生晓芸前言估计大家在电视剧里都看到过一个很奇怪的场景,那就是“卖身葬父”。有些人都是因为要钱处理家人的后事,所以就签订了“卖身契”,成为了丫鬟仆人。但是这也让人觉得奇怪,只是挖个坑而已,为什么不自己动手挖一挖?实际上背后大有原因。为何“卖身葬父”?
孙亮之死: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 - 天天要闻

孙亮之死: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

于是孙亮就推断出是小黄门陷害保管员,小黄门不服,孙亮说:“如果这粒老鼠屎是早就在蜂蜜里,那么内外肯定全都是湿的,那就证明是保管员保管不善;如果是新放进去的,肯定是外湿内干,那就说明是被人新放进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