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雨路,百岁杨振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2021年09月28日21:33:15 历史 1933

百年风雨路,百岁杨振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 天天要闻

百年风雨路,百岁杨振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 天天要闻

文 | 周元

编辑 | 美龄


2021年9月22日,是杨振宁先生99岁生日。按民间“过九不过十”的旧俗,这就是百岁寿辰。

百年风雨路,百岁杨振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 天天要闻

就在这一天,由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在清华大学主楼召开。会上,杨振宁先生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为题发表了讲话。

在会上,杨振宁特别谈到了他在1971年第一次访问新中国时的感受。“这个认识对于以后50年我的人生轨迹有了非常大的影响。”在那次访问中,他见到了阔别已久的父亲和许多亲朋故交,还有他“最重要,也是最亲近的朋友”——邓稼先

百年风雨路,百岁杨振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 天天要闻

当时,美国的报纸上一直渲染,说中国原子弹的制造有美国物理学家寒春的帮助,杨振宁在临行前向邓稼先求证。后来,邓稼先在给他的信里写道,“没有外国人参加中国原子弹的制造,除了在最先的时候略微有一些苏联人的帮助,后来基本上是中国人自己做的。”

邓稼先还在信的末尾说了一个期望,“信的最后他给了我一个期望,是‘但愿人长久’,他把‘千里共婵娟’改了一下,变成‘千里共同途’,当时我看了信以后没有看懂这句话。今天五十年以后,我可以跟邓稼先说: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百年风雨路,百岁杨振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 天天要闻

很多人熟知“两弹元勋”邓稼先的贡献,对杨振宁的了解和关注仅限于他和翁帆的婚姻,并不了解杨振宁在物理学上的成就,在人类科学史上达到何等隆高的境地。

他是全人类当世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甚至毫不夸张地说,宇称不守恒定律+杨米尔斯理论+杨巴克斯特方程,这三大划时代成就,足以让杨振宁进入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列。

百年风雨路,百岁杨振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 天天要闻

杨振宁,经历了二战,经历了冷战,经历了中国的封闭、之后的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经历了中国对科学的重新提倡和新世纪的飞速发展。

风雨一百年,不变的,是他对科学的热爱、追求和提倡,对祖国的赤子之心。从邓稼先给他写信,如今已经过去了五十年,他可以坦然地回复故友,他完成了“共同途”的瞩望。

百年风雨路,百岁杨振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 天天要闻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出生在安徽合肥城西大街古巷杨家大院。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所以清华大学的百年华诞研讨会才会选在9月22日。

百年风雨路,百岁杨振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 天天要闻

父亲杨武之是著名的数学家,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是中国第一名因数论研究获得博士的学者。回国后执教于清华大学,陈省身华罗庚等均出自他门下。

母亲罗孟华与父亲是同乡,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两人感情很好。长子出生后,夫妻俩期望孩子长大后能够振兴这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又希望他能够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所以给他取名为“振宁”。

百年风雨路,百岁杨振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 天天要闻

杨振宁从小就受到父亲引导,他很喜欢数学,其他学科的成绩也都很好,算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16岁那年,他以全国第二的成绩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西南联大招收的年龄最小的学生。

23岁那年,杨振宁硕士毕业,他的本科导师是被称为“中国物理学之父”的吴大猷教授,硕士导师是中国热力学统计物理研究开拓者王竹溪。他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这一生在物理上的见识、视野、鉴赏能力,以及对物理的基本态度,可以说是年轻时在中国奠定的基础。”

百年风雨路,百岁杨振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 天天要闻

后来,杨振宁通过考试获得了公费留美的资格,1945年,他进入父亲曾留学过的美国芝加哥大学继续深造,3年后就获得了博士学问,而他的博士论文导师是美国的“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

随后,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也是在普林斯顿,他遇到了同样来自中国物理学天才——李政道

百年风雨路,百岁杨振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 天天要闻

杨振宁(左)和李政道在一起

天赋出众的杨振宁在美国物理学界依然大放异彩,导师们对他都极为赞许。他的老师是“原子能之父”、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恩里克·费米,他们两人合作提出了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

多年后费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杨振宁是今世最杰出的科学家,他跟古代著名学者不求闻达的态度完全一样。能够认识他,我深以为荣。若说他是我的学生,我愧不敢当。当我们在一块儿共同研究学术时,我经常意识到他是一位悟性极高,能够举一反三的科学家。”

百年风雨路,百岁杨振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 天天要闻

当时学院的院长是曼哈顿计划(美国陆军部研制原子弹计划)的总负责人奥本海默。一向要求严格且挑剔的奥本海默曾说,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草地上。

1954年,杨振宁和美国物理学家米尔斯(R·Mills)共同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了著名的“Yang-Mills理论”——这是至今所有物理学家都公认的杨振宁的最伟大成就。

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发表论文,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像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一年后,杨振宁、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百年风雨路,百岁杨振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 天天要闻

1957年,杨振宁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

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由杨振宁代表致辞:“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百年风雨路,百岁杨振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 天天要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备受西方列强打压和封锁,科技发展举步维艰。在这个时候,钱学森、邓稼先等人先后回到了中国,但杨振宁没有回来。很多人都用这件事来臧否他没有及时归国贡献,但这并非没有原因。

百年风雨路,百岁杨振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 天天要闻

杨振宁在美留学期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禁止在美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回中国。钱学森、邓稼先能够回国,是政府想方设法“营救”回来的。

邓稼先、钱学森这样的应用物理专家,能够回国研究导弹、原子弹。而杨振宁是理论物理学的专业研究者,在没有足够的实验条件下,反而会影响他的研究。钱学森也曾对杨振宁未及时归国的问题做过解答:“是国家要他留在国外,他在国外的作用远比国内大。”

百年风雨路,百岁杨振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 天天要闻

即便身在美国,杨振宁也时时刻刻关注国内的情况。1971年,中美关系“破冰”后,杨振宁第一时间就决定回到祖国看一看,于是,他成为了第一位回国交流的华人科学家。

百年风雨路,百岁杨振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 天天要闻

北京饭店的房间里,杨振宁看到了一副对联: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我昼夜不停地看这副对联,又看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我豁然认识到,我应该尽一份做桥梁的责任。”

杨振宁充分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为中国的科学界重新打开了一扇国际交流的大门。而他回到美国后,进行了一系列在新中国所见所闻的演讲,也在美国引起了极大反响。此后,一批批美籍华人学者纷纷回国探访,许多关心新中国的港台留学生也陆续赴大陆访问。

百年风雨路,百岁杨振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 天天要闻

不仅如此,杨振宁还积极参与“保钓运动”。1971年10月,他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举行的“归还冲绳协定”听证会上作证,“从历史、地理和现实的角度,全面讲述了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事实。”

1977年,他以全美华人协会负责人的身份,与其他关心中美交流的人士,共同发起成立 “全美华人促进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员会”,并且在《纽约时报》刊登整版广告,以公开信的方式致函卡特总统,推动中美建交,全文用英文发表,并附有中文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百年风雨路,百岁杨振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 天天要闻

很多人质疑的另一件事,是杨振宁的国籍问题。

杨振宁从来没有放弃中国国籍。1945年他赴美留学的时候,持的是“中华民国护照”。1964年,他加入美国国籍时,并没有抛弃“中华民国国籍”,而是选择了双重国籍。

百年风雨路,百岁杨振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 天天要闻

杨振宁对此的解释是:“因为我一直要出国进行各种访问和交流,当时手里那本护照使用起来已经很不方便了。”

尽管杨振宁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中国国籍,但他知道自己这个决定,肯定有不少人不能理解,包括他的父亲杨武之。在杨武之去世多年之后,杨振宁这样回忆:“我父亲游历甚广。但是我知道,直到临终前,在他心底一角,始终没有原谅我的抛乡弃国之罪。”

百年风雨路,百岁杨振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 天天要闻

父亲杨武之曾给杨振宁留下的手书:“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对于父亲的教诲,杨振宁其实一直都没有忘记,并且一直在身体力行。

1996年,杨振宁做演讲时,主持人介绍他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了,杨振宁立即举手加了一句:“那时我持的是中国护照!”

百年风雨路,百岁杨振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 天天要闻

2003年底,杨振宁回中国定居后,放弃美国国籍,加入了中国国籍。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的身体里仍然循环着我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百年风雨路,百岁杨振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 天天要闻

这件事又引发了喷子对于杨振宁“很势利”的说法,说明明是看着现在中国发展好了,回国在清华大学养老圈钱,这就是精致利己主义者嘛!

但实际上呢?自称“东篱归根翁”的杨振宁不仅自己放弃了美国的高薪。还把美国的房子给卖了,然后把钱都捐给了清华

百年风雨路,百岁杨振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 天天要闻

他还凭借自己在学术界的巨大影响力,为祖国邀请回国很多杰出人才。比如当代应用数学学派的领路人林家翘、同样在物理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的聂华桐,还有世界著名计算机学家姚期智。

杨振宁为了国内的高校教育和学术研究不仅引入人才,还引入资金,他先后为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等筹集科研经费2亿元,还推动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不仅如此,他还为科学人才亲授先进物理知识。他领导的高等研究院吸引、影响和培养了很多中国年轻一代的科学家。

百年风雨路,百岁杨振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 天天要闻

回国18年来,杨振宁参与建设了60多个顶级物理实验室,他全部研究工作都是自己独力而为,最多有时有一个合作者。他在清华大学发表了超过30篇SCI学术论文,将清冷原子、凝聚态物理科研水平在国际上提升了几个档次。

百年风雨路,百岁杨振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 天天要闻

写罢了诸多杨振宁的故事,对科普作家卓克所说的这段话深以为然:“不是每一代人,都有机会和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生活在同一时代。能和杨振宁生活在同一时代,是我们这代人的幸运。这种幸运,当然不应该被忽视和辜负。”

百年风雨路,百岁杨振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 天天要闻

百年风雨路,百岁杨振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 天天要闻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特朗普:中国突然改变主意,但不要紧,能让中国15分钟内同意交易 - 天天要闻

特朗普:中国突然改变主意,但不要紧,能让中国15分钟内同意交易

尽管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引发了全美民众的反对浪潮,但他依旧认为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在空军一号上,特朗普更是声称“原本Tik Tok的协议已经很接近达成了,但由于在关税政策中国突然改变了主意,但这并不要紧,自己能够在15分钟内让中国同意这笔交易,只要自己降税的话”。
特朗普对其他国家暂缓90天执行新关税,说明关税战就是儿戏 - 天天要闻

特朗普对其他国家暂缓90天执行新关税,说明关税战就是儿戏

兄弟们,就在中国对美国加了 50% 的关税之后,特朗普再次对我们加了 21% 的关税,现在整体关税已经达到 125%。同时,特朗普暂停了对除中国之外其他所有国家的加征关税政策,而且要把对其他国家加征关税的税点降到 10%。这进一步证明我昨天视频里的分析完全正确
每月1500万退休金没了,尹锡悦亮底牌行动,否则死刑或牢底坐穿 - 天天要闻

每月1500万退休金没了,尹锡悦亮底牌行动,否则死刑或牢底坐穿

最近韩国政坛那可是热闹非凡,就像一场大戏,一出接着一出。当地时间 4 月 4 日上午 11 时 22 分,韩国宪法法院代理院长文炯培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总统尹锡悦被罢免,判决立即生效。这一下子,尹锡悦可就从高高在上的总统宝座上跌落下来了,不仅失去了总统权力,各
中方没得选,直接改手术刀为亮剑,特朗普被催辞职,叛徒纷纷冒头 - 天天要闻

中方没得选,直接改手术刀为亮剑,特朗普被催辞职,叛徒纷纷冒头

最近这国际局势啊,那真叫一个风云变幻,热闹得很。特朗普这老兄又不消停,第三次对中国发起了关税大战,这一来可就搅得全球经济的池水是波涛汹涌。可让人意外的是,这次咱中国一改之前相对温和的反制策略,直接 “亮剑”,那反击力度,可把全世界都给震住了。与此同时,在美国国
中方手术刀变剑,27国反将美国一军,特朗普气得要对华加50%关税 - 天天要闻

中方手术刀变剑,27国反将美国一军,特朗普气得要对华加50%关税

最近这国际局势,因为美国的关税战那是闹得沸沸扬扬。特朗普大手一挥,对全球发动关税战,这一回,咱们中国可不再像以前那样小打小闹地反击,直接“手术刀”变“利剑”,给美国来了个狠狠的回击。更让美国没想到的是,欧盟 27 国也紧跟其后,准备对美国反制,这可把特朗普气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