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稚怀抱新出生的婴儿
1949年,无数人们群众争抢着涌入北京,只为了能够在10月1日目睹开国大典的举行,由于场地有限,能够到场的人很少。
然而典礼前夕,北京协和医院的一名医生却收到了专门邀请她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的请帖,令人意外的是,她并没有去参加。
这名医生叫林巧稚,典礼举行前几小时,她所在的医院接收了一名危重产妇,必须马上手术。
参加典礼的荣誉与选择手术能救两条生命之间,她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
手术很棘手,她额头不断流汗,逐渐感到疲惫,好在她始终坚持奇迹,最终一声婴儿的啼哭在手术室响起。
林巧稚下手术后,露出了她打着补丁、洗得掉色的衣服,疲惫地趴在桌子上睡着。
在不同寻常的一天,她做着往常一样的工作,一直是一个平凡而敬畏生命的人。
为救人耽误高考
1921年7月,19岁的林巧稚跟父亲承诺考不上协和就老实结婚后,与好友余琼英前往上海参加考试。与不太自信的好友不同,她对入协和势在必得。
谁成想,最后一门英语考试,余琼英突然晕倒在考场。当时男女大防观念比较严重,男老师不方便施救,其他学生为了考试没人愿意伸出手。
林巧稚丢下试卷,跑过去紧急施救,发现余琼英是中暑晕倒,喂她喝水、吃仁丹,一直等到好友缓过劲。
但是林巧稚却因为救人耽误了考试,遗憾地回了家。
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林巧稚虽然英语成绩不理想,她救人时一系列熟练的急救操作被监考老师看在眼里,不忍错过她这名可造之材,便破格录取了她。
林巧稚
能在13:1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是对她专业能力的肯定,更是对她救人的赞扬。
她牢牢记住是救人的善举给了她从医的机会,不敢忘怀作为一名医生治病救人的责任。
接生袁隆平夫的第一名协和留院女医生
进入协和首先要进行预科学习,成绩优秀者方可进入到本科实习阶段,林巧稚那一届加上她仅有3名女生升入本科。
选择实习单位时,林巧稚想到了最开始学医的初衷,母亲在她5岁时死于妇科病。
出于弄清母亲的死因,不让更多的孩子有她这样的悲剧,她毫不犹豫选择了北平第一卫生事务所作为实习单位,师从林崇瑞医生。
林巧稚
林崇瑞比她大10岁,是她的师姐,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进修后回到国内担任了北平第一卫生所保健科主任,积极筹划中国助产事业。
跟着老师林崇瑞学习,林巧稚了解到了中国产妇现状,数据的结果让她感到心惊。
产妇死亡率为1.76%,死因多是可以避免的产科疾病产褥热等;
新生儿的死亡率高达27.5%,多数死于可预防的破伤风。
产妇和新生儿另一个高死亡率的原因是:绝大多数产妇仍由上了年纪的、不懂消毒的产婆甚至是家中长辈接生。
她亲眼目睹了由缺乏医疗卫生知识而产生的人间悲剧,心痛的同时更多的是想为这些妇女做些什么,为医学普及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林巧稚
当林巧稚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协和毕业后,选择了成为第一个留院的女医生,在妇产科任职。
即使留任协和的聘书上有一句话:在协和聘用期间,不得结婚、生育,也没能改变她的决心。
有一年北京的冬天格外寒冷,平安夜当天下起了大雪,覆盖了街道。总住院医师请了病假,外籍医生们都在休假庆祝节日,病房里只有新手林巧稚。
深夜时分,急诊科来了一名腹腔形成积血的产妇,需要尽快手术。然而产科主任因路面积雪不能及时赶到。
患者的状况很不稳定,随时有生命的危险,林巧稚只能赶鸭子上架,进行人生第一次手术。
林巧稚与家人
林巧稚和家人
她清楚地知道,这场手术成功了皆大欢喜,失败了她的职业生涯可能就要从此结束。
来不及过多的思考,医生的本能让她穿上手术服,走进了手术室。
回想所学知识,林巧稚沉着冷静用手术刀划开了患者下腹,是输卵管妊娠症状,扎好血管,将破裂的部分剪掉,清创、整理、缝合,一系列操作顺利成章,没有丝毫慌乱。
这次手术,让同行看到了她的能力,也让更多人知道了协和有一名厉害的女医生,她的名气逐步打响,有了更多的人找她医治。
后来她更是提前3个月被破格聘用为总住院医生。工作上的肯定,救人后、新生命出生后的喜悦,让她更加坚定地走上这条布满荆棘的路。
左一:林巧稚
工作的第一年,协和医院的产房中来了一对叫华静与袁兴烈的夫妻,他们是慕名来找林巧稚医生接生的。
几天后,华静妈妈生下来一名男婴,夫妇俩为新生儿取名“袁小孩”。后来“袁小孩”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字“袁隆平”。
多年后袁隆平的家人找到他的出生证明,为他接生的妇产科大夫签名的一栏,用英文名写着:Qiaozhi Lin。
林巧稚不止为袁隆平接生,与她同时期的才女林徽因与冰心的孩子也都是由她接生的。
袁隆平的出生证明
工作上的出生表现让她获得了去往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的机会。
如今芝加哥大学依然将她的照片挂在教学楼里,肯定她的优秀,以之为楷模,激励一代代学子奋发上进。
在一个女子安身立命艰难的年代,留在国外,有学识与德行并重的教授教授她,最先进的医学实验室供她使用,是对她最好的选择。
她对老师说:“中国妇产界需要我”。一句话,放弃了安逸的生活,回到了战乱中的北平。
北京东堂子胡同里的妇产科医生
1941年,北京协和医院因战乱的原因被迫关门,何时能正常营业不得而知。林巧稚第一瞬间想到的是,那些即将生产的孕妇怎么办?
为此,她掏出自己的积蓄,在北京东堂子胡同10号租了几间房,买了必备的医用设备,办起了私人诊所,挂上“医学博士林巧稚医师妇产科”的牌子。
前来找找的病人,很多都是平民百姓,家里没有多少积蓄,为了减轻患者负担,林巧稚主动降低挂号费,对贫穷的患者减免她们的医疗费用。
这些受她特殊关照的病人,她像正常缴费的患者给与同等的对待,并在细节上更加体贴,用耳朵贴在病人的肚子上观察胎儿状况,为缺少家人照顾的病人擦汗水、掖被角。
林巧稚还时常背着出诊包,在里面放些钱,骑着毛驴到更为偏远落后的农村给村民医治,晚上再返回诊所值班。
一天深夜,一个黄包车夫慌张地来到诊所向她求救,林巧稚二话不说,交代一下护士负责好诊所需要重点看护的病人,便于黄包车夫走了。
他们穿过半个城区,走了许久来到了一个低矮的棚屋里,里面正传来产妇的痛呼。
忙活了大半夜,在林巧稚的救助下,这名难产产妇的孩子顺利降生。
黄包车夫抱着刚出生的儿子裂开了嘴,一家三口幸福地依偎在一起。
临送她走到时候,黄包车夫却局促不安起来,林巧稚看在眼里,绝口不提出诊费。得她到了诊所门口,出诊包里掏出一部分钱,带到车夫手里。
“产妇身体虚弱,你拿着,给她买些营养品补身体”。
黄包车夫连忙拒绝,她拍拍他的手:“将来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伸一把手,就是谢礼了”。
林巧稚扭头进了诊所,黄包车夫在身后不停地:“谢谢林医生,谢谢林医生”。
林巧稚给产妇检查
休息了片刻,天很快大亮,林巧稚又该开始一天的工作。准确地说她是把生命献给妇产事业的人,一天的24小时随时待命。
生产的孕妇都要经历阵痛,病人痛得狠了有时会出现自杀的行为,而每次看到孕妇因阵痛乱抓时,她总会伸出自己的手,让孕妇握着,被抓的一片青紫也会默默忍受。
诊所的小护士十分费解时,林巧稚给了答案,产妇紧抓冷冰冰的铁床栏会留下病根,抓她的手,她会痛一时,病人会没事。
林巧是看着懵懂的护士说:“关爱,是医生给病人的第一张处方”。
有几间房子组成的简陋诊所,是她的阵地。林巧稚和一个又一个病人的脓、血、便、肿瘤抗争。
在漫天的硝烟里,她奔走于北京的大小胡同,满心欢喜迎接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到来,她知道那些孩子都是国家的未来。
产房为家60年
1948年,协和医院复院,林巧稚关闭了诊所,回到了协和,担任妇产科主任,她只想做一名纯粹的医生。
能够到天安门观看开国大典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为了病人林巧稚放弃了;
中国妇联筹备召开第一届代表大会,妇联委员为给林巧稚送去了代表证,她以病人多为由推脱了。
但是当北京出现鼠疫的时候,林巧稚变得积极起来,与北京大大小小医院的医护人员一起投入到防疫中。
林巧稚与孩子们
1955年,国家决定对为国家和社会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学者进行表彰,林巧稚成为了中科院唯一一名女性院士。
对于这个荣耀她还是能够接受的,一个人的力量能影响到的人太少,需要借助社会力量成为榜样,才能影响更多的人。
每次开会时间长了,她都会不耐烦,担忧病房里的情况。会议一结束,她立马返回医院。
病房里的高龄孕妇最为让她放心不下,这是一个生育过4个女孩的母亲,为了给丈夫生一个儿子,不顾身子再次怀孕了。
产妇的子宫收缩无力,胎儿的胎心跳动越来越弱,顺产是不可能了,林巧稚准备剖腹产手术。
是名男孩,林巧稚也松口气,病人的尝所愿了,她却有心里有些堵堵的,处理伤口时,病人做了输卵管结扎。
林巧稚与同事开会
孩子的父亲很高兴,以后还要再生个儿子,让街坊羡慕他。
林巧稚听到心中的无名火蹭蹭地涨,训斥他:“生了一个又一个,你的妻子受得了吗?”
她是打心眼里为患者着想,妇产科医生不止是要接生、治好病人身体上的伤,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治疗患者精神上的伤。
林巧稚严格要求自己,同样严格要求学生,医人医心,首先要从细节方面尊重患者。
有一次,一个实习医生给病人做妇科检查,没有拉上遮挡的帘子,她先把遮帘拉好,等检查过后,对实习医生说:“请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
她交给学生的第二点,一名医生要有过硬的技术、有想法和有勇气承担责任。
协和医院同事合影
林巧稚忘不了她曾经经历过的一个病人,怀孕早期,被发现有宫颈癌变。
按照一贯的处置方式是尽早切除子宫,这就意味着一名年轻的女性永远失去了做母亲的机会。
病人声声哀求,希望尽量保住孩子,林巧稚看过检查结果,决定实时观测这名患者,尽可能圆她做母亲的梦。
她把风险拦在自己身上,让孕妇定时检查,只要癌变不扩散就不手术,有了这名孕妇的事例,她后来发现,宫颈细胞异常增长到怀孕后期就减缓,到最后会恢复正常。
经过更多的验证,她的一时行为挽救了以后因妊娠早期宫颈细胞异常增长,被当做宫颈癌把子宫与孩子一并切除的母亲与孩子。
领导人接见林巧稚
林巧稚医生利用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扎根产房60余年,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器结核、滋养细胞肿瘤、新生儿溶血、妇科肿瘤方面都有卓效的研究成果。
除此之外,她心系健康科普,把人民的健康真正放在心上,拿出自己余生仅有的3万元捐给幼儿园。
她说:“我唯一的伴侣就是床头那部电话,我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
她本有一段感情因为留在协和接受了聘用期间不能结婚生子的要求,与她分开。
在国外留学期间,有一段被志同道外国合伙伴的暗恋,为了祖国妇产事业,她拒绝了,那一年她40多岁。
林巧稚与孩子们
至此,她心中再也没有儿女情长,一生未婚、未育,但在产房60年,接生了5万名婴儿,有的孩子取名叫“协和”、“爱林”、“敬林”……
她虽然没有孕育过孩子,可这5万名由她接生的孩子都是她的孩子啊,都会叫她一声“林妈妈”。
孩子们的林妈妈从工作开始从未有停歇,过早的耗空了身体,1978年访问欧洲学习的过程中,因患有缺血性脑血管病返回中国,坐在轮椅上开始了50万字的《妇科肿瘤学》撰写。
结语
1980年12月,她突然病情加重,住进了医院。这时候她仍要求工作,强烈要求值班护士,若病人出现问题,任何时间都要通知她。
林巧稚80岁生日
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1983年,她生命的最后关头,高血压、心脏病、脑血栓并发,让这个为社会奉献一生的老人奄奄一息。
最后关头,林巧稚会突然大喊:“快!快!拿产钳来!”
护士拿了东西放她手里,她紧紧握着,一会又说:“又是个胖娃娃,一晚上生了3个,真好”。
说过之后,她在美梦中,再也没有醒来。
“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存在的场所便是病房,存在的价值就是医治病人”。
她做到了,用行动捍卫了自己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