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46年,二次“弭兵会盟”正式确立晋楚平分天下的国际秩序。时隔四十年后,于公元前506年又发生了柏举之战,过了这么长水深火热的日子,天下也该乱了。在公元前506年的春天,柏举之战爆发前夕,蔡昭侯被楚国令尹子常好一顿欺负,最终屈辱回国。蔡昭侯回国之后,第一时间跑到晋国去求晋国主持公道。此时范氏家族是晋国的第一大家族,范献子士鞅,身居晋国中军将,权力如日中天,他在收到蔡国请求后,权衡利弊,就找到了当时周王室的权臣刘文公商量这件事。说到刘文公,很多人都非常的陌生,春秋中的名人与璀璨星河多不胜数,大家不了解刘文公也是很正常的现象,我简明扼要地介绍一下这位。
柏举之战
话说周景王在位时,嫡长子太子树早死,后来周景王立嫡长子姬猛为太子。到了公元前520年,周景王驾崩,宠臣宾起动了心思,他支持周景王的庶长子王子朝登基,但此时刘文公和单穆公二人却不同意,这俩人原本就与宾起不合,现在宾起打算公然废掉太子,二人借着这个把柄杀了宾起,立姬猛为天子,史称周悼王。可除了宾起外,周王室中毛伯得,尹文公,召庄公也都支持王子朝,这伙人联合起来驱逐周悼王。刘文公和单穆公一伙人立王子朝为王。不巧的是,半年后周悼王驾崩,按照长幼顺序,刘文公和单穆公,只能拥立周悼王的弟弟姬匄为国君,史称周敬王。双方在周王室那巴掌大的地方闹得是乱七八糟,一战就是三年,最终刘文公在晋国的帮助下取得了胜利,王子朝和手下的毛伯得,尹文公等人就逃到了楚国。在随后的几十年,刘文公为了防止王子朝等人依靠楚国的力量反扑,他选择紧紧地抱住了晋国的大腿。晋国方面也乐见其成,毕竟周王室和自己走得近一些,对自己是有利无害。因此在公元前506年蔡昭侯向晋国求援后,刘文公以周王室的名义召集十八路诸侯在昭陵会盟,共商伐楚大计。
昭陵这个地方可能与楚国八字不合,当年齐楚对决,昭陵会盟时,齐桓公也是在这个地方召开的会盟,这次昭陵会盟的十八路诸侯并不是个虚词儿,真有十八个诸侯国参与,因此这次昭陵会盟创造了一个春秋之最。以一国之力,发起的最大规模的诸侯会盟,这也是晋国春秋霸业的回光返照。这次昭陵会盟的主要议题有两个:一是废除晋楚双方在弭兵会盟中的盟约,从此晋国是中原唯一的合法霸主。另一个议题是替蔡昭侯主持正义,讨伐楚国。在会议的过程中,晋国的荀寅趁机勒索蔡昭侯,蔡昭侯一听崩溃了,真是天下乌鸦一般黑,楚国的臣子勒索我,现在连晋国的臣子也勒索我,我蔡国不要面子吗?这事儿坚决不能答应,这就是春秋小国的悲哀,谁看见他们都想踩上一脚。晋国的荀寅被蔡昭侯拒绝后,也是心头火起,他心说:蔡侯啊蔡侯,你脚上的鞋有点大呀,我给你换个小鞋穿穿。荀寅扭头就找范献子士鞅,说:咱们晋国霸业日暮西山,结果诸侯们各怀鬼胎,和咱们不是一条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替蔡国出头,招惹楚国没有什么好处啊,而且今年多雨,疟疾兴起,再加上咱们旁边的中山国蠢蠢欲动,如果我们此时抛弃弭兵会盟的盟约,不仅会得罪了楚国,还会失去中山国的信任,毕竟我们自从湛阪之战以后,就没有在楚国身上占到过便宜,现在出兵也只能是舍本求末,不如您就直接拒绝蔡侯,告诉他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咱们也是自身难保了。
当时晋国六卿的内斗非常凶狠,荀寅所在的中行氏是范氏家族最铁的盟友,范献子士鞅琢磨了一下,感觉不值得,为了蔡国得罪中行氏,所以范献子士鞅同意了荀寅的建议。然而昭灵会盟可是春秋以来最大规模的诸侯会盟,十八路诸侯都在旁边看着,总不能说散就散吧。最后晋国方面找了一个借口,他们让蔡国讨伐没有参加会盟的沈国,作为昭陵会盟的收尾。蔡昭侯也是被逼无奈,毕竟他已经得罪了楚国,如果再得罪晋国,那还怎么在江湖上混呢,最终蔡昭侯三下五除二,将沈国灭了。但晋国的这波操作让十八路诸侯都很失望,大家觉得晋国这个霸主也太水了,实在靠不住。只有晋国自己还觉得自我感觉良好。在这种情况下,齐国看到了称霸的可能性,时任齐国国君的齐景公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他想趁晋国的衰落之际,恢复齐桓公时代的霸业。
蔡沈之战
紧接着在同年冬天,发生了柏举之战,楚国作为春秋第二号强国,被吴国打的国都沦陷,国君流亡,真是惨不忍睹。楚国的急速衰落造成了中原霸主的权力真空,这就为齐国图霸中原造就了可乘之机。无巧不成书,郑国的执政大夫在昭陵会盟的途中去世,这老哥儿是郑国亲近势力的代表人物。随着郑国亲近势力大减以及楚国落魄,郑国要为自己寻找一个新的靠山。于是在公元前503年,晋楚争霸的关键棋子郑国扭头转向了齐国,齐景公和郑献公正式缔结盟约。不久之后,魏国的国君魏灵公也对晋国的范献子士鞅不满,他逐渐向齐国靠拢,就这么着,晋国霸业中,两个核心盟友投靠了齐国。随着齐景公的羽翼丰满,他终于要对晋国的铁杆盟友鲁国下手了。在公元前502年的秋天,齐景公命齐军南下,大举入侵鲁国。
蔡沈之战
可能很多人比较了解,鲁国在外交策略上采用的是连晋制齐的策略,晋国也需要在帝国的东方扶植一个代理人,来制约齐国的发展。因为这种共赢的关系,从赵盾时代开始,鲁国和晋国的关系就非常密切,鲁国已经不复当年的荣光,他们实在顶不住齐国的压力,连夜向晋国求救。由于鲁国在晋国的霸业体系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晋国的必争之地,因此晋国暂停了内斗,由士鞅亲自领兵,联合上军将赵鞅、上军左荀寅,一同出兵讨伐齐国。齐景公一看晋军这个阵容,而且范氏、赵氏、中行氏三家联手一致对外,脑门子上就开始流汗了,觉得自己没有必胜的把握了,就无可奈何的撤兵了。
这件事发生在柏举之战四年后,通过还原这个时代的细节,大家可以发现,不仅吴楚争霸两伙人在火拼,齐晋两国也在火拼。在东周的版图上,烽火连天,狼烟四起。正是在这种中原乱战的情况下,吴国两代国君吴王阖闾和吴王夫差才会将战略重心放在中原地区,又开始了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