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那个放弃北大,选择回乡种田的董加耕,现在过得怎么样?

2021年08月16日21:34:08 历史 1998

1964年12月26日,往常一片静谧的中南海显得格外热闹,原因无他,这一天是毛主席71岁的生日。毛主席一向勤俭节约,从来不让工作人员操办他的生日,避免浪费,唯一一次过生日请客,还是在延安时期。

60年前,那个放弃北大,选择回乡种田的董加耕,现在过得怎么样? - 天天要闻

毛主席与董加耕、邢燕子

但64年这一次,毛主席决定亲自主持生日宴会,不仅邀请了周总理、朱德总司令等多位国家领导人,还邀请钱学森、陈永贵、王进喜、邢燕子等各界代表出席,为的是进一步塑造典型、沟通思想、加深各行各业的感情。不过毛主席并没有让李敏、李讷等子女参加,他对出席宴会的同志们说:“今天不是过生日,更不是做寿,而是实现‘三同’,拿我的稿费请大家吃饭,我的孩子们没有参加上山下乡,不够资格,我们简单吃一顿饭,还能谈谈话嘛!

在晚宴上,毛主席注意到一位青年代表,亲自邀请他在自己的左边就坐,并笑着问道:“你就是来自江苏的董加耕同志吧?我可是听说过你写的‘身居茅屋,眼看全球,脚踩污泥,心忧天下’,很有志向嘛,国家就需要你这样年轻有为的干部!”边说边给董加耕夹菜。

毛主席的一席话,让董加耕受宠若惊,也让他感慨万千。这十多年来,他目睹父亲去世前的惨状,千辛万苦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却毅然选择扎根农村,为此,他的母亲闹起了脾气,女朋友也不理解,选择和他分了手。村里人说他呆,说他傻,放着好好的北大不上,跑回家当农民,几年过去了,毛主席在宴会上对他的敦敦教导,让他觉得这一切都值得!

60年前,那个放弃北大,选择回乡种田的董加耕,现在过得怎么样? - 天天要闻

董家耕

放弃北大,回乡务农

又是一年开学季,对于寒窗苦读十几年的莘莘学子来说,能考入北大,进入这所国际知名学府学习,意味着人生目标实现了一半,光耀门楣,未来可期。然而在整整六十年前,有一个农村小伙子手握北大的保送资格,写下“回乡务农,立志耕耘”八个大字,毅然选择回乡务农。那可是六十年前,考入北大是多少的人梦想,然而这个小伙子选择了放弃,他就是董加耕。然而当了解过董加耕的成长经历后,我们对他的选择除了一声叹息外,又多了一丝理解。

董加耕,原名董嘉庚,1940年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县葛武乡董伙村一户贫农家庭。盐城地处江苏北部,位于淮河流域,蒋介石炸开花园口后,黄河大水淹没江淮,原来的沃土变成盐碱地,造成几十年粮食欠收,民不聊生。董加耕一家越过越穷,直到新中国成立,他们的日子才有了盼头。

60年前,那个放弃北大,选择回乡种田的董加耕,现在过得怎么样? - 天天要闻

龙冈中学近照

江苏历来有着浓厚的学习氛围,教学水平一流。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董加耕迈入学堂,开始了自己的学生生涯。虽然上学比同龄人晚几年,但董加耕天资聪颖,又刻苦好学,学习成绩很快名列前茅,1958年,他考入盐城的重点高中龙岗中学,在高中三年一直担任班长和团支书的职务,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61年,董加耕在毕业考中考出各科平均96分的高分,在同届毕业生中遥遥领先,被学校保送到北京大学哲学系就读。然而面对这一殊荣,董加耕却做出一个令全体师生意想不到的决定,他将“回乡务农,立志耕耘”八个大字写在报考志愿书上,毅然选择回乡务农。学校里顿时炸开了锅:董加耕是不是疯了?

董加耕做出这样的决定有两个原因,1961年,正是“三年困难时期”最艰难的一年,粮食大幅减产,全国饥民过亿,饿殍遍野。而董加耕的家乡葛武乡董伙村,由于遍地盐碱地,粮食几乎颗粒无收,许多人被活活饿死。董加耕目睹这一惨状,总是止不住流泪,立志要改变这一状况。

也是在这一年,董加耕的父亲在没有食物进食的情况下,喝了喝发芽的茨菰汤而中毒身亡。父亲临终前,怀着悲愤的心情,一口咬碎了含在嘴里的汤匙,那一幕萦绕在董加耕的心间,久久不能忘怀。

正因如此,董加耕放弃了进入北大的机会,回乡务农,要在社会大学干出一番事业。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董加耕”,意为“加强农业,立志耕耘”

60年前,那个放弃北大,选择回乡种田的董加耕,现在过得怎么样? - 天天要闻

董加耕

扎根农村,成为榜样

21岁的董加耕回乡后,被安排到董伙大队第四生产队工作。对于儿子的选择,母亲很不理解,苦口婆心地劝说他改变主意,对他说:“放着那么好的大学不上,你干嘛回来,留在农村有什么出息?”

董加耕不为所动,对母亲说:“我当然可以去上大学,但作为社会主义新青年,就应该扎根第一线,再说了,我也不觉得种田很苦啊!

母亲没有说动他,在小学当老师的女朋友又出面劝说:“我们要走出农村,面向世界,你现在要未来没未来,以后要我怎么办?”

董加耕心疼女朋友,但也不愿为了爱情放弃理想。最终女朋友选择和他和平分手,一别两宽。

董加耕回乡的第二年,就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公社的一件大事。当时盐城发大水,生产队的水田全部被淹,无法按往常的时令栽种晚稻。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让群众有过冬粮,董加耕把生产队的水田改为旱田,种上了棉花。棉花需要施肥,但队里没钱买,董加耕带着队员们把柴草烧成灰,做成上好的肥料,撒在棉花地里。

到了秋天,生产队的棉花获得了大丰收,弥补了没能种水稻的缺失。生产队的村民们感激董加耕,再也不互相传他的闲话了

60年前,那个放弃北大,选择回乡种田的董加耕,现在过得怎么样? - 天天要闻

董加耕

董加耕扎根农村,受到越来越多村民的尊敬,他们一致推选董加耕担任公社的会计。有一次,董加耕拿着公社的钱去镇上置办生产队的东西,回来后剩下几毛钱,他就随手揣在裤兜里。帮董加耕洗衣服时,母亲发现了裤兜里的钱,以为是儿子积攒的零用钱,于是拿着去买了几袋盐。

董加耕到公社后,发现怎么也对不上账,才想到放在裤兜里的几毛钱。当他回家后,得知母亲拿这些钱买了盐后,他没有责问母亲,而是耐心地说道:“这些都是集体的钱,虽然不多,但我们也不能花一分一毫。”

60年前,那个放弃北大,选择回乡种田的董加耕,现在过得怎么样? - 天天要闻

《中国青年》杂志将董加耕作为封面人物

在董加耕的开导下,母亲默默拿出家里辛苦攒下的几颗鸡蛋,交到儿子手上。董加耕拿着这些鸡蛋,到镇上换了钱,补给了公社。

平凡,不代表不能有所作为。董加耕用一片赤诚搞农业,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肯定,也让他成为家喻户晓的大人物。《新华日报》率先发表题为《目标始终如一》的文章,报道了董加耕放弃北大、回乡务农的事迹,《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紧随其后,相继对董加耕的事迹作出肯定。

董加耕火了,火得一塌糊涂,他不仅参加了江苏省委举办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座谈会,报告自己的事迹,还作为知识青年代表,入选共青团“九大”,并出席了第三届全国人大会议。

60年前,那个放弃北大,选择回乡种田的董加耕,现在过得怎么样? - 天天要闻

周总理和董加耕等人交谈

获得主席接见,为主席守灵7天

1964年12月,董加耕以江苏人大代表团副团长的身份到北京出席第三届全国人大。作为盐城走出的第一个人大代表,董加耕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热情欢送,他们打着横幅,把董加耕送上去往北京的火车。那一刻,董加耕感动得几欲落泪。

12月26日,下午的会议结束后,工作人员让董加耕、陈永贵、王进喜、邢燕子四人留在会场。不一会儿,周总理走了过来,对他们说:“跟我走。”

在周总理的带领下,一行人来到主席台后的一间宴会厅。当看到朱德、陈毅等领导同志,以及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巨匠也在大厅时,董加耕顿时紧张得说不出话来。当周总理把他介绍给董必武时,董必武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小董啊,咱俩可是本家啊!”看着董老亲切的眼神,董加耕紧张的情绪终于缓解了几分。

不多时,毛主席也来到了会场,招呼大家落座。毛主席亲自安排董加耕坐在自己的左边,这可是莫大的荣耀。董加耕到此时才想起来:这天可是毛主席的生日!

60年前,那个放弃北大,选择回乡种田的董加耕,现在过得怎么样? - 天天要闻

毛主席接见董加耕(左二)等典型

董加耕落座后,毛主席亲切地与他交谈,得知他只有24岁的年纪,却已经干出一份成绩后,主席连连点头:“好!好!”

不一会儿,宴会正式开始。为了避免浪费,宴会采用的是分盘制,只见第一盘菜就端到了董加耕的面前。董加耕心想自己哪里承受得起,赶紧把菜端到主席身前,并激动地说道:“主席,您先请,您先请!”

毛主席也没有推辞,主动向董加耕说了一声“谢谢”,并时不时给他夹菜,对董加耕和邢燕子说:“你们年轻,从农村来,多吃一点。”

晚宴结束时,毛主席起身,送给每一位参加宴会的人员一个苹果,第一个便送给了董加耕。董加耕被毛主席和蔼的态度所感染,心里念叨着:这就是国家的领袖,人民的领袖,气度非凡!

经过这次宴会,董加耕被人称为“主席寿宴上的头号客人”,他的事迹得到更为广泛的宣传,成为无数青年心中的偶像。

1976年9月9日,共和国的领袖、一代伟人毛主席走完了光辉璀璨的一生。得知噩耗后,董加耕赶赴北京,作为治丧委员会的一员,被唯一特许为毛主席守灵七天七夜。

60年前,那个放弃北大,选择回乡种田的董加耕,现在过得怎么样? - 天天要闻

董加耕

不忘初心,终生无悔

十年风波结束后,董加耕又回到了当初的起点,他不再是全国人大代表,而是一名普通的农民。董加耕就像一粒随风飘荡的蒲公英种子,兜兜转转十多年,重新回到了故土。他没有多余的失落,心中更多了一份充足感。

是人才到哪里都会发光,1982年,董加耕再次受到重视,当选为盐城县郭猛乡副乡长,主抓农业生产。董加耕干回了自己的老本行,他不忘初心,拿出了当年的干劲,骑着一辆旧得不能再旧的自行车,风雨无阻,跑了很多地方,饿了就在路边摊吃饭。功夫不负有心人,郭猛乡短短三年间,工业产值就翻了一番,产品远销海外,董加耕功不可没。

由于表现出色,5年后,董加耕被任命为当地乡镇企业局副局长,虽然岗位变了,但他为民操劳的心没有变,一年四季全在基层跑,记者想采访他,根本找不到他的身影。在董加耕的带领下,盐城县经济发展迅猛,一跃成为全国百强乡镇企业县。

1994年,董加耕全票当选盐城县政协副主席。虽然离开了第一线,但他还是经常往基层跑,继续发挥余热。

2000年,董加耕正式退休。晚年的他被问起“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回选择去北大还是下乡务农”的问题时,他略微沉默了一下,然后说道:“历史没有假如,但如果时间倒流,我还是会选择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 天天要闻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7月7日电 (记者 应妮)时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和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7日在京联合宣布,双方联袂打造的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于今年底搬上舞台,并在北京和香港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 天天要闻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荆汉运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专家团队提出来建设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专家团队为何要提出建设荆汉运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彻底解决长江中游地区的河道弯道太多的航运瓶颈问题,以提升我国第一大江河长江的运输效率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 天天要闻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端午纳福#1937年7月7日,那个被血与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深深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之上。88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回望,卢沟桥的每一块石板、每一尊石狮,都在静静诉说着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七七”事变,不仅是全面抗战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 天天要闻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新华社香港7月7日电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新华社记者黎云1942年的一个夜晚,一条小船从维多利亚湾悄然驶出。船上乘坐的,有国民党左派领袖何香凝、著名诗人柳亚子。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闻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红网时刻新闻7月7日讯(记者 任晔 实习生 周子怡 通讯员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长沙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同心振乡,同心燃梦”团队来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参观学习。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走进何叔衡故居,团队成员们仿佛穿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 天天要闻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电 题: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作者 杜燕 周锦麒 烈日下,卢沟桥上,已不见那位戴着草帽、向世界各地游客讲述抗战历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着蓝色志愿者马甲的“90后”——郑然。 接过93岁爷爷郑福来的“历史接力棒”,郑然站在桥头,向过往游客讲述铭刻于古桥的抗战历史与不屈精神...
新闻8点见丨一位敌后剧团老兵的抗战记忆 - 天天要闻

新闻8点见丨一位敌后剧团老兵的抗战记忆

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戏剧,主人公黄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岁,头发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终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两个月,每天晚上7点到9点,趁着这段最安静,也是头脑最清醒的时候,黄石文坐在养老院5楼的房间里,一字一字讲出过往人生,面前的电脑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