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伏羲氏以蛇为图腾,在神话传说中是以人首蛇身的形象,其母华胥氏也是蛇身人首,不过龙图腾的形成是自伏羲氏而起,唐代史学家在《三皇本纪》中则记载了:“伏羲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
由于伏羲是我国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因此中华儿女自称是“龙的传人”,相传嫁婚制度,用鹿皮为聘礼,以所养动物、居所等为姓,以避免近亲结婚和乱婚,也是从伏羲氏开始,从某方面来讲,伏羲氏是父系氏族社会的开端,改变了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状态。
而关于龙图腾,现代学者更偏向于伏羲氏战胜了其他氏族,并且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图腾,因此形成了以蛇为主体,具有蛇的身、猪的头、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须、鹰的爪、鱼的鳞这一图腾形象,与宋人认为的“龙”形象非常贴近。
对此,现代学者的解释是强大的氏族在击败其他氏族后并没有完全消灭他们的图腾,而是将他们的图腾的一部分加在了自己的图腾上面,以此笼络,达成团结的目的。
在《本草纲目·翼》中,则对龙外形的描述更为详细,载有:“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
发展至今,人们对于寻找龙的存在乐此不彼,因此发生于1934年的“营口坠龙事件”相当轰动,据1934年8月12月《盛京时报》的报道:
“……该龙体气参天,头部左右各生三支甲,脊骨宽三寸余,附于脊骨两侧为肋骨,每根约五六寸长,尾部为立板形白骨尾,全体共二十八段,每段约尺余,全体共三丈余,原龙处,有被爪挖之宽二丈长五丈之土坑一,坑沿爪印清晰存在,至该龙骨尚存有筋条,至皮肉已不可见矣。”
报纸上则透露出一条重要消息,龙爪在地面挖了一个近17米长,6米多宽的土坑,并且上面还附有龙骨架的照片,旁边则围满了观众,据说这还造成了去往营口的火车票价格上涨飞速。
在报纸上,“蛟类涸毙”四个大字是非常显目的,加粗加大了,“蛟”其实也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的生物,一般是泛指发洪水的有鳞的广义龙类,通过古籍对“蛟”的描述,事实上,“蛟”并不能与龙混为一谈,模样虽然像龙,但角很短,甚至没有,并且蛟是有四只脚。
是龙也好是蛟也罢,关于“营口坠龙事件”口口相传,然而因为战乱的缘故,能够证实营口巨大生物骨架究竟是什么的骨架已经消失在了历史潮河中,不过当年的目击者还有人在,并且一位名叫孙正仁的老人自称收藏有“龙骨”,并且捐献了出来。
2004年,《走进科学》栏目组为寻找真相而拜访了多位当年的目击者,并且对孙正仁捐出来的“龙骨”做了详细研究,但遗憾的是,这“龙骨”其实是距今一万多年前的野马化石。
而栏目组通过大家的描述等也给出了自己的结论,认为那架被拍摄下来的“龙骨”应该是搁浅的须鲸遗骸,而当时拼凑骨骼的工作人员很可能是把骨架的方向拼反了。
当然,这难免打破了许多人美好的幻想,并且许多目击者说得有鼻子有眼,他们所看到的巨大生物形象与须鲸并不相同。于是在一片质疑声中,2005年,央视在《探索·发现》节目中特别推出了有关“营口坠龙事件”的记录片,并且否定了须鲸的猜论,将其定为了未解的自然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