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年纪轻轻就与孩子诀别,留下了这些绝笔信

2021年05月09日21:48:10 历史 1393

她们是英雄,更是母亲

使命召唤,她们暂别“小家”

为革命事业奋斗

却把最深的牵挂埋藏心间

埋藏在一封封家书的字里行间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她们的家书

致敬母亲,致敬英雄

↓↓↓

“孩子,希望你记住

母亲是为国牺牲的”

赵一曼

慷慨就义的民族女英雄

1935年,为掩护部队突围

赵一曼不幸被日军俘虏

她受尽折磨也没透露组织的秘密

最终被残忍杀害,年仅31岁

她曾在开往刑场的火车上

给年仅7岁的儿子写下绝笔信

十多年后,赵一曼的儿子

才读到这封深情满满又歉疚重重的家书

她们年纪轻轻就与孩子诀别,留下了这些绝笔信 - 天天要闻她们年纪轻轻就与孩子诀别,留下了这些绝笔信 - 天天要闻

“倘若不幸,云儿就送你了

盼教以建设新中国为志

江竹筠

《红岩》中江姐的人物原型

她1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28岁时丈夫遇害

强忍悲痛接替丈夫工作

半年后,她不幸被捕

国民党军统特务对她用尽酷刑

甚至将竹签钉进她的十指

她始终坚贞不屈

因牵挂年幼的孩子

她用筷子磨成竹签作笔

用棉花灰制成墨水

给代她养育儿子的谭竹安

写下托孤信

1949年11月14日,重庆解放前夕

江竹筠被杀害,年仅29岁

“我很明白地告诉你

你的父母是共产党员

1928年

投身革命的陈觉和赵云霄夫妇先后被捕

陈觉壮烈牺牲4个月后

妻子赵云霄在狱中生下了他们的女儿

取名“启明”

生下“启明”仅1个多月

赵云霄就要和女儿永别了

擦干泪水

她提笔给孩子留下了

第一封也是最后一封信

1929年3月26日

赵云霄牺牲,年仅23岁她们,平凡却伟大

是值得尊敬的英雄!

致敬每一位母亲!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谎称失踪的兵、假意谈判的日军:七七那天,谁在演?谁在拼? - 天天要闻

谎称失踪的兵、假意谈判的日军:七七那天,谁在演?谁在拼?

1937年春天,日本作家野上弥生子在报纸上写下对和平的祈求。她希望这一年没有战争,哪怕洪水地震都行。但她的同胞们却越来越渴望打仗。到了夏天,日军开始在北平周边频繁闹事,为全面战争做准备。七月七日晚上,北平西南的卢沟桥突然响起枪炮声。日本军队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 天天要闻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7月7日电 (记者 应妮)时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和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7日在京联合宣布,双方联袂打造的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于今年底搬上舞台,并在北京和香港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 天天要闻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荆汉运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专家团队提出来建设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专家团队为何要提出建设荆汉运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彻底解决长江中游地区的河道弯道太多的航运瓶颈问题,以提升我国第一大江河长江的运输效率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 天天要闻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端午纳福#1937年7月7日,那个被血与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深深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之上。88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回望,卢沟桥的每一块石板、每一尊石狮,都在静静诉说着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七七”事变,不仅是全面抗战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 天天要闻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新华社香港7月7日电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新华社记者黎云1942年的一个夜晚,一条小船从维多利亚湾悄然驶出。船上乘坐的,有国民党左派领袖何香凝、著名诗人柳亚子。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闻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红网时刻新闻7月7日讯(记者 任晔 实习生 周子怡 通讯员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长沙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同心振乡,同心燃梦”团队来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参观学习。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走进何叔衡故居,团队成员们仿佛穿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 天天要闻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电 题: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作者 杜燕 周锦麒 烈日下,卢沟桥上,已不见那位戴着草帽、向世界各地游客讲述抗战历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着蓝色志愿者马甲的“90后”——郑然。 接过93岁爷爷郑福来的“历史接力棒”,郑然站在桥头,向过往游客讲述铭刻于古桥的抗战历史与不屈精神...
新闻8点见丨一位敌后剧团老兵的抗战记忆 - 天天要闻

新闻8点见丨一位敌后剧团老兵的抗战记忆

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戏剧,主人公黄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岁,头发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终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两个月,每天晚上7点到9点,趁着这段最安静,也是头脑最清醒的时候,黄石文坐在养老院5楼的房间里,一字一字讲出过往人生,面前的电脑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