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妇幼保健院化验科。
“暗战”——佛山医卫市场大变局之外来力量篇
面对本土竞争压力,佛山公立医疗机构正积极向外借力。从早期的容奇医院、南海区中医院加挂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招牌,到近期的南方科技大学附属佛山医院等,佛山的公立医疗机构通过与高校、更高级医院的合作,以共建附属医院、挂牌、托管等模式,引入优质医疗资源。与医疗高地高校、机构的合作,给佛山带来了高难手术落地、管理机制松绑等诸多利好,却也激起了区域医疗生态内部的涟漪与隐忧。“合作总有期限。如果有一天专家撤走,习惯了高水平服务的患者,基层如何承接?”一位镇街医院院长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自己的疑问。
合作历程
临广片区与高地资源的早期联结 中心城区与西部医院深化高地合作
佛山公立医疗机构引入高地资源,并非新事。早在1992年,就有佛山市容奇医院(当时为公立,现“新容奇医院”)与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签约,共同建立联合诊疗保健中心。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每周六、日派专家到该院带教。
据南都不完全统计,佛山12所公立三甲医院,均曾经或正是广深高校的直属附属或非直属附属医院;1家医院与全国百强医院达成托管协议。
近年来,与广深医疗机构、高校合作的队伍里,佛山中心城区乃至佛山西部地区医院的身影愈发增多。记者注意到,近1年内,佛山4家市属三甲医院里,有3家成为广深高校的直属附属或非直属附属医院。2024年,广东医科大学与佛山市妇幼共建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佛山妇女儿童医院。2025年,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成为广东药科大学直属附属医院,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成为南方科技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
此外,2023年,三水区人民医院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签约合作,中山医将在医院管理、医学科研、人才培养、专科建设等方面,向三水区人民医院提供支持与帮助。2024年11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与三水区人民政府签约,三水区人民医院正式划归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托管,名称加挂珠江医院三水医院。广深医疗布局的脚步,逐渐深入佛山西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位于广州,是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全国百强医院,临床医学学科esi全球排名前0.41‰,拥有强大学科实力。
合作成效
能力提升、品牌强化与区域影响
“一个突出的利好是,医院的牌子更响了。”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分析认为,无论是与高校合作,成为直属附属或非直属附属医院,还是引入大医院托管或加挂省级医院招牌,能显著凸显并打造医院的品牌竞争力,从而提升对患者的吸引力。
但合作也有亲疏远近之别,由此带来的品牌效应大小不一。“高校与医院的合作,常见有三种模式:医院成为高校直属附属医院,非直属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实习医院。一般而言,直属附属医院的人事、财务、资产均由高校管理;而非直属附属医院则人财物不归高校,医校双方基本维持普通合作关系,医院的人事、财政权仍归属地方政府;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则主要作为学校的临床教学和实习基地,双方关系更为松散。”庄一强指出,能显著带来品牌效应的主要是成为直属或非直属附属医院这两种模式。但相较于非直属附属形式,医院成为高校的直属附属医院,在财务、科研等方面往往存在隐性优势,对外的品牌效应也更为显著。
南海区人民医院的实践部分印证了上述观点。南海区人民医院院长关紫云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挂牌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后,医院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实现“零”突破。近三年更是吸引地方级以上人才13名,包括国家级领军人才2人,引进培养博士及博士后45人。
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卫生健康局原副局长、医改专家徐毓才认为,成为高校附属医院,医院还能在提升级别、通过招收实习生缓解用工压力收获潜在益处。此外,双方专家互相挂职,不仅有利于其内部晋升,也对吸引患者有一定积极作用。“一位专家挂职成为某大学工作人员,对患者而言也是一种品牌背书。”徐毓才解释道。
其次是医疗水平的提升。数据显示,合作后,国内首例国产单臂单孔机器人乳腺癌远程手术、佛山首例国产单臂单孔机器人子宫切除手术、5g远程单孔机器人乳腺癌根治术等多项高难手术在三水区人民医院顺利开展。2025年第一季度,该院进行了在手术管理中级别最高,技术难度最大、过程最复杂、风险最高的四级手术440例,同比增加51例,增幅13.11%。
此外,合作带来的硬件升级也令人瞩目。签约后不久,由三水区政府投资约22亿元建设、规划床位999张的三水区新城医院于2025年3月正式开诊,并交由三水区人民医院管理。这使三水区人民医院实际管理的床位规模实现倍增。新城医院将重点打造心脏、神经医学等高水平中心,并依托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资源引进高层次人才。
合作深化
关注基层能力提升与可持续性
然而,盛宴之下,忧虑如影随形。
一位镇级医院管理者对记者直言,短期内,区医院依靠与其他医院交流合作引入专家,可以取得医疗水平的提升。“但合作不是永远的,结束以后,那家医院、那片地区的患者,怎么办呢?”
医疗领域的马太效应更是无法回避。“专业上有大病小病之分,但鲜少患者认为自己生的是一个小病,生病首选往往是大医院。”上述受访镇级医院管理者认为,在医疗竞争白热化,医院营收普遍承压的当下,高地医疗资源进驻,或可能挤占地方医疗机构,尤其是镇级医院生存空间。
记者留意到,官方似曾对这一问题有所表态。4月,三水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李强刊文表示,该院将与区域各基层医疗机构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将省级优质医疗资源向镇(街道)、村(居)延伸,带动全区医疗卫生水平整体提升。6月28日,该院与三水区大塘镇签约,规划未来与大塘镇卫生院共建北部医疗副中心。但当记者向该院追问带动全区医疗水平提升的具体举措时,相关负责人没有回应这一提问。
对此,庄一强表示,大医院入驻“小”地方,行业焦虑产生“有其存在的道理”,归根结底是考验地区对合作的准备程度,有没有对提升基层诊疗能力有切实的部署,并落到实处。“若合作期内本地水平在专家帮扶下切实提升,则效果为正;若仅是专家‘开诊’,本地提升有限,担忧就会成真。”
徐毓才则表示,无论院-校还是院-院合作,具体操作细则还在于双方合同约定的细节,但由于双方确属不同主体,在文化、利益方面可能存在不尽相合之处,导致相互冲突,以致“同床异梦”。
佛山已有合作不尽如人意的先例。2010年,北滘医院整体移交给南方医科大学,成为其直属附属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时任校长郑木明表示,将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医院建设成有1500张床位的三甲综合公立医院。但两年后,医院编制体制及财政补助问题始终未能完全解决,整体移交工作未按预期实现。2013年,该医院办医主体回归北滘镇政府,合作草草谢幕。
对此,徐毓才建议,医院在与高校或其他医院合作时,应该对利益划分、权责归属等进行明确划分,推动合作实现1+1大于2的效果。
“对合作中处于‘低位’的医院而言,最关键的是,从合作的第一天开始,就应抱有要‘接班’的打算和推动实现的做法。”庄一强认为。
采写:南都记者 唐宇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