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烧酎(Shochu)的历史

2023年08月26日11:42:54 搞笑 3042

日本烧酎,并不是为人所熟知的日本酒(sake)! 它也不像现在广受推崇的日本威士忌那样声名远扬,但烧酎作为日本的代表性烈酒,在日本国内相当受欢迎。

烧酎的历史

相传蒸馏技术发祥于公元前3000年,至于是不是从那个时候就开始酿造蒸馏酒了,目前还没有定论。据说真正开始酿造蒸馏酒是在12—13世纪的时候,尤其是在13—14世纪之间,因为欧洲曾经把蒸馏酒当成药来使用,据说是一切的开端。最初残留在文献上的记录是13世纪的中国。

烧酎传入日本的路径可以大致分成从中南半岛经由琉球传入、从中国传入、经由朝鲜半岛传入等3种说法,其中又以从中南半岛经由琉球,再经由萨摩(现在的鹿儿岛县)在九州岛一带推广开来的说法最为有力。

日本真正开始酿造蒸馏酒似乎是从15世纪前后(泡盛)到16世纪前后(烧酎)之间。

日本烧酎(Shochu)的历史 - 天天要闻

(图片来源网络)

一般研究认为泡盛是在1470年的时候,在琉球(现在的冲绳县)开始酿造的酒。据说在那之前的琉球人饮用的是一种称之为“廊酒”的蒸馏酒,是和暹罗(现在的泰国)交易所引进的酒,自从15世纪中后期跟暹罗的交易减少之后,就开始自行酿造蒸馏酒——也就是泡盛(以泰国米为原料)。1671年定名为泡盛酒,可以称它是“日本最古老的烧酎”,因其历史悠久又被称为“旧式烧酎”。。

在15世纪末至17世纪中,琉球王朝实行“自由酿造”,并将烧酎列为琉球的名产、王朝的贡物,当时并且只能在国王核准的地方才能酿造。

到了17世纪末期,政治家蔡温考虑到此酒酒度高,过度饮用伤害健康,影响社会秩序,建议王朝实行了严格禁酿政策,迫使烧耐行业关闭停产。

18世纪初,王朝宣布解禁,并成立了酿酒管理机构,规定各酒坊只能用王朝定量赐给的大米酿酒,其产品绝大部分作御用酒上交,少部分留下作报酬。

麦烧酎据说起源于16世纪左右的九州北部地区,当时大米珍贵及法规限制,就有人想到用大麦作为酿酒原料;番薯原产于美洲,是从菲律宾经由中国、琉球,于18世纪初传入鹿儿岛,之后衍生为芋烧酎。形成了以米、番薯、大麦的三大主流。

直到明治期间,王朝实行了开放政策,开放民营化之后就陆续推广到整个县内。1895年,日本引入了连续式蒸馏机,到了1910年,人们利用这种机器酿造出了番薯做的烧酎——芋烧酎。连续式蒸馏器的使用才有了连续式烧酎和单式烧酎的叫法及分类方法。

二战的兴起,也为烧酎带来了灭顶之灾,但战后很快恢复了。20世纪中期,有了甲类和乙类烧酎的叫法,之前都被分为新式烧酎和旧式烧酎。

日本烧酎(Shochu)的历史 - 天天要闻

(图片来源网络)

1958年,又在单式蒸馏烧酎分类里,引入了“本格烧酒”和“泡盛”的概念。1971年,乙类烧酎又被建议用本格烧酎来称呼。

在1983年以前,泡盛是被归类到烧酎内的,后来被独立出来。除了主流的原料番薯、米、大麦这三种之外,随着酿造原料的多样,烧酎种类也愈加丰富,黑糖、栗子、紫苏、黑豆、萝卜甚至牛奶为原料等几十种。

——完——

搞笑分类资讯推荐

提醒|女子脸被刺穿10厘米!这个“夺命利器”不少宁夏人也在用 - 天天要闻

提醒|女子脸被刺穿10厘米!这个“夺命利器”不少宁夏人也在用

夏日阳光炙烤,降雨频繁不少人会在电动自行车上加装遮阳伞、雨棚殊不知,这看似实用的神器却可能化身“夺命利器”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刺入脸部10厘米!遮阳伞秒变“夺命伞”2024年7月16日,钟女士骑电动自行车外出,途中与另一辆电动自行车发生碰撞。由于钟女士的电动自行车加装了遮阳伞,车子倒下时,遮阳伞发生断裂,导...
高架上惊险一幕:后排女子和男司机打架,开着车门行驶,交警:将传唤司机 - 天天要闻

高架上惊险一幕:后排女子和男司机打架,开着车门行驶,交警:将传唤司机

7月7日,一网友发布视频称,7月6日晚,在杭州市萧山区彩虹快速路上,一辆正在行驶途中的白色轿车内,后排一女子和主驾驶位的男驾驶员打起来了,一侧车门被打开,被网友吐槽“杭州版《速度与激情》”。网传视频截图网友拍摄的视频显示,白色轿车一边在高架上前行,主驾驶侧车门打开,车辆前车灯和尾灯双闪也已经打开,视频中...
扫码不付款?男子零成本购香烟获刑1年 - 天天要闻

扫码不付款?男子零成本购香烟获刑1年

极目新闻通讯员 李君豪出门购物,拿出手机扫一扫就能轻松买单,手机支付为大家的生活带来了不少便利,但是有些人却利用它的便捷动起了“歪脑筋”。7月7日,湖北省建始县检察院检察官以案说法,提醒商家注意扫码不付款的购物骗局。2024年底,蔡某缓缓走进小苏的店铺内,戳了戳柜台玻璃说:“来两条烟。”随后,他向忙碌的小...
当策展人被问道“嗨,你干什么来了?”听听他们怎么说—— - 天天要闻

当策展人被问道“嗨,你干什么来了?”听听他们怎么说——

日前,广州美术学院昌岗校区教学楼报告厅内,一场关于“2025年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的策展对谈引发学界热烈讨论。策展人、评论家冯博一,策展人刘钢,《公共艺术》《艺术当代》杂志副主编吴蔚围坐漫谈,揭示当代艺术展览在全球化与地域性交织背景下的创新探索与实践困境。展览由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主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