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不打烊丨“希望中国客人占到一半以上,这是我们的目标”

  街头小店,是创业者梦想的孵化器,也是经济肌体中不可或缺的“细胞”。一家家小店,也许他们的单体体量不大,创造的价值也不足以让人震撼,但当创业者把所有热爱注入这个小小的空间,小店也开始与国家和社会的脉搏同频共振。环球资讯广播2024特别策划《青春不打烊》,和您一起推开小店的门,去感受中外创业者“不打烊”的小店和青春。

  北京三里屯,在京外国人浓度最高的地方之一。人来人往中,一家主打西非特色的餐馆悄然出现在这一商圈。是谁开了这家店?非洲风味能打动北京食客吗?来听记者报道。

  “这个是芭蕉,我们国家有,中国也有,一样!”

  说话的是本杰明,餐厅合伙人兼主厨。做饭原本是他的爱好,但现在,已经成为他籍以创业的技能。注意到近年来中国与非洲之间不断增强的经贸往来与人文交流,他觉得,在北京开一家非洲餐馆应该是个不错的主意。

  “你看看北京有多少非洲国家的大使馆,又有多少非洲留学生?我觉得开个非洲风味餐馆这个生意是可行的。”

  本杰明来自西非加纳。2015年,怀揣着到联合国系统做“国际公务员”的想法,他来中国留学,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公共政策。毕业后,本杰明没做成国际公务员,走上了创业的道路,而开餐馆,则是他最新的创业项目。

本杰明向记者展示在中国购买的香蕉

  做菜是本杰明的业余爱好,他经常拍下自己做饭的过程并发布在社交媒体上。本杰明说,这个业余爱好是受到了母亲的影响,母亲在加纳就开着餐馆,从小耳濡目染,母亲的手艺他也学到了几分。本杰明的创业伙伴之一是同样曾在中国留学、现在在中国工作的朋友伊曼努尔。两人虽然都来自加纳,但却是在北京相识并逐渐成为朋友和创业伙伴的。

  伊曼努尔说:“我们认识了有八年了,可以说我们是很长时间的朋友了。疫情期间我们有了开餐馆的想法,去年这一想法变成了现实,我们下定决心,开了这家餐馆。”

伊曼努尔向记者介绍两人商量开餐厅的经过

  本杰明、伊曼努尔,再加上一位中国朋友,三人合伙把餐馆开了起来。菜色主打西非风味,西非国家菜系中常见的秋葵汤、炸香蕉、玉米面糊糊等菜肴都可以尝到。可是,在北京做西非菜,原材料好找吗?

  本杰明说,中国地大物博,除了极个别食材需要进口,大多数原材料都可以买到;就算在北京买不到,网购也很方便。

  “获得原材料并不困难,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中国都有,因为中国也使用各式各样的调料。即便是在北京找不到的食材,我们也能从其他位于热带亚热带的地方比如广州、海南买到。”

  地道的菜品、别具特色的风格吸引了不少食客,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在北京工作、学习的非洲朋友,也有一些在中国其他城市生活的非洲朋友特地找来尝尝家乡的味道。记者在店里采访当天,正好碰到了一位从加纳到北京出差的食客。他说这里让他有了家的感觉。

  “我很喜欢这里,食物味道不错,店里氛围也好,感觉像还在加纳。”

加纳顾客认为这家餐厅让他有了“在家”的感觉

  但本杰明和伊曼努尔的期待却并不止于此。本杰明说,希望这家店能成为沟通中国与非洲文化的桥梁,吸引更多中国本地食客光顾。

  “我们希望这里坐满中国食客,希望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国食客。至少有一半的客人是中国客人,这是我们的目标。”

  而伊曼努尔则期待,未来,这家年轻的小店,能在寸土寸金的三里屯长长久久地发展下去。

  “目前的经营情况还算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餐馆未来的规划会一一落实,要让这家餐馆变得更好。”

  记者丨朱宛玲

  签审丨魏郁

  监制丨蔡耀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