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80后记忆中的零食,有没有戳中你?

作为一个80后,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的。印象中,家里几乎没有什么零食吃。那时候最开心的事就是过年。因为过年走亲访友,别人会带一些礼物来家里,比如饼干、罐头什么的。大人们偶尔会拆开一包饼干或者一瓶罐头给我们吃,但是,大部分时候,还是会把这些礼品转手提到别的亲戚家去。眼瞅着好吃的从自己眼前溜走了,那种渴望的心情,一直记到今天。

下面来盘点一下80后记忆中的零食,看看有没有你喜欢的。

农村必买系列,米花棒、爆米花

记得小时候村里偶尔会有制作米花棒、爆米花的师父来,然后各家各户就提着自家的大米去到现场,让师父帮忙制作,给个加工费就成。对于小孩子们来说,制作爆米花的过程神秘又恐怖,因为那个声音真的挺大,就跟爆炸一样,吓得小孩们纷纷捂住了耳朵。

而制作米花棒的过程就温和很多,小孩子一边提着袋子帮忙装米花棒,一边能第一时间吃到新鲜、热乎、香甜的米花棒了。

走亲访友系列,黄桃罐头、橘子罐头、九洲奇味饼干

80后小时候过年,走亲访友,没有现在这么多琳琅满目的礼品,只有简单的罐头和饼干,我印象中见到最多的就是黄桃罐头、橘子罐头、九洲奇味饼干,那时候真的好想吃罐头啊,大人们偶尔会拆一瓶罐头给我们吃,倒在碗里,用筷子戳着吃,甜甜的,软软的,别提多开心了。但是不会经常有,因为大人会把这些罐头提去走亲戚呀。

这个饼干也是,一年到头吃不上几回,每次开一包饼干,吃了几块,就数了又数,还剩多少。

家庭自制系列,炸豆折、炸翻饺

都说老一辈比我们会做饭,那是逼得没办法,没有零食吃,孩子又嘴馋,能怎么办?只能自己做啊。我家经常做的就是下面2种

炸豆折,在黄豆、绿豆丰收的季节,家里会泡一些,然后混着米一起磨成浆,再小火煎制,稍微放凉,卷起来,用切成丝,最后晒干就完成了。其实这个豆折像面条一样,也可以煮着吃。偶尔大人会把它炸一下,撒上一点盐或者南德调味,就成了小孩子们喜欢吃的零食。

炸翻饺,先和面,中间加上糖或者盐调味,把面团用面擀杖擀成薄薄的一大张薄饼坯,撒上芝麻,然后改成10厘米宽,20厘米长的长方形面坯。面坯两端各留1厘米,从中间划3刀,用一端朝划的正中间穿过来,依次做成翻饺面坯,然后放在油锅里一炸,就成了小孩们心心念念的零食了。


学校小卖部必买系列,冰袋、唐僧肉、西瓜糖

小时候有零花钱吗?偶尔有个一毛两毛吧,能买啥呢?只能买这些小玩意儿了,一颗西瓜泡泡糖可以反复的吃很久

夏天的冰袋,一毛钱,甜甜的,尤其要挑那种冻成冰坨坨的,可以嘬很久。

还有这种唐僧肉,有人说是辣条,我吃得好像是这种酸梅。

最奢侈的,就是买一包北京方便面,不拆包装,敲碎了,拌上调料包,一把一把抓着吃。

现在长大了,自己赚钱了,不过这里面的大部分零食小卖部已经买不到了,虽然现在的零食品类纷繁复杂,包装也格外精美,不过那些记忆中的零食,能买到的,偶尔还是会买回来吃一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