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茅台,劳动总是奔着传承与创新去的。
陈良艳的舌尖能精准分辨毫微之间的风味差异;张言带着他的“两精四线双达标”秘诀,穿行于制酒车间;王小静和团队成员两度摘下国际金奖;雷秋霞攻克油墨过度乳化问题,解决包装印刷行业“痛点”……
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长期奋斗中铸就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让我们一起走进茅台,在勾兑实验室的微观战场,在制酒车间的蒸汽氤氲中,在包装产线的技术攻坚里,读懂茅台劳动者的传承与创新。
陈良艳:以匠心勾兑出无穷风味
45岁的陈良艳,是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特级勾兑师。
勾兑是白酒工艺中最为神秘、最为精妙的技术,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谈起勾兑时曾说,“技艺复杂,难以言传。”茅台酒的勾兑,工艺更加复杂、更加神秘。
宋书玉形容其“难以言传”,绝不夸张,白酒的香味物质构成极其复杂,茅台酒里有965种风味物质,“有时候1毫升、1微升甚至更少酒液的加入都会使风味发生巨大变化。”
从茅台酒厂基层检验员起步,到特级勾兑师,陈良艳已经坚守24载。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漫过赤水河,陈良艳已换上洁白的工作服开始“晨课”——品鉴上百种基酒样本,在风味矩阵中寻找最优的小样勾兑方案。这是一项需要绝对专注的“感官马拉松”。
勾酒,神秘,但也是一件枯燥的事。工作台上,瓶瓶罐罐堆满,烧杯、量筒、三角瓶、移液管、微量进样器……这些都只是辅助工具,最重要、最精密的“仪器”是勾兑师自己——舌头上的味蕾、鼻子上的嗅觉感受器和多年收集储存在大脑里的气味数据。

茅台勾贮车间,陈良艳在勾兑茅台酒。
陈良艳常说,“作为一名勾兑师,最忌讳的就是浮躁。”这是一份考验能力,更考验心态的工作,哪怕此前已身经百战,也要从成百上千的方案里去碰运气,等沁人心脾的佳酿在某些微量物质相遇时悄然产生。
飞天茅台、生肖茅台、精品茅台、陈年茅台等的勾兑工作,陈良艳都参与过。自2015年以来,陈良艳领衔的团队,勾兑合格率连续9年稳定在96%以上。
“传帮带”是茅台的优良传统。陈良艳与葛帮贵、陈珂结为师徒。在葛帮贵眼里,陈良艳是一位“不厌其烦”的师者。“他有足够的耐心,在勾兑技法上倾囊相授、毫无保留。”
工作之余,茅台会参与或组织各类竞赛,以赛代训,达到提升勾兑技能的目的。每每此时,陈良艳会异常繁忙,制定赛事方案、指导参赛选手、担当赛事评委。
陈良艳认为,赛事是勾兑技能的加速器,“通过高压实战、即时反馈,帮助参赛者在短时间内突破瓶颈。”
2023年,首届“茅台杯”中国白酒酒体设计大赛在茅台集团举办,吸引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67家酿酒企业、150多名选手参赛。陈良艳、葛邦贵师徒同台比拼。葛帮贵获得第一名,陈良艳获得第六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练”培养出了冠军,陈良艳引以为傲,更证明了茅台师徒传承体系的科学性,他说,“一代更比一代强,茅台才会越来越好。”
作为特级勾兑师,陈良艳在勾酒之外,还有一项把关工作,需要对所有勾兑人员所勾的茅台酒、茅台系列酒酒样进行评审把关。
近15年来,陈良艳致力于将实践所得提炼总结为理论。他参与修订勾兑贮存等工序的多项技术标准,参与完成《茅台酒大容器自动化勾兑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等7个重大科研项目,发表4篇核心论文;深度参与盘勾酒感官分级及《年度茅台酒基酒资源使用规划》制定工作,精心规划基酒资源,确保酒尽其材、酒尽其用;组织修订并实施《茅台酒同台竞争规则》,激发团队创新活力,不断优化老酒组合方案,提升库容利用率。
今天的陈良艳,除了“茅台特级勾兑师”外,还有很多头衔:酿造工程师、国家一级品酒师,还担任过2010届、2015届、2020届贵州省白酒评委,拿下过“贵州省技术能手”称号,获得了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新时代的贵州人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赤水河畔的酒香在时光中沉淀,陈良艳沉浸在勾兑工作里,从舌尖上的毫厘之争到酒海中的万千气象,他始终以匠人之心雕琢着茅台酒的风味。
茅台进击QC小组:持续创新两度问鼎国际金奖
在初冬时节,茅台镇渐染寒意之际,茅台勾贮车间王小静所带领的团队,携最新研究成果,抵达热带国度斯里兰卡科伦坡。
王小静组织的进击QC小组,成功降低了新酒入库时PE过滤袋使用量。
2024年11月,第49届国际质量管理小组会议(ICQCC)在科伦坡举行。来自中国酒都的这支QC团队,凭借这一项目斩获金奖。

茅台进击QC小组自2021年成立以来,屡屡获奖。陈超 摄。
PE过滤袋,是酒水饮料生产中常使用的一种过滤材料。在茅台酒厂,制酒车间生产的酒液从酒醅蒸馏出来时,会携带少量的杂质,需要以PE过滤袋精密过滤至酒体清澈、无杂质后,方能进入酒库贮存。
随着产量上浮,PE过滤袋的使用量随之增加,拉高生产成本的同时,使用方法也拉低了生产效率。
原来的PE过滤袋,类似一个“网兜”。接酒时,将“网兜”套在陶坛上,过酒留渣。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时常遇到袋内滤渣清理困难,而且厚厚的“网兜”袋口缝合处容易开裂。
为推进绿色生产、实现降本增效,车间提出了一个实际需求:在不影响酒液过滤质量的前提下,减少过滤袋用量,提升工作效率。
在王小静负责管理的勾贮五片区,她与张贵红等从事勾贮相关工作的同事,组建成进击QC小组,针对减少PE过滤袋使用这一课题展开创新研究。
历经一年,进击QC小组研发出“升级版”的过滤设备。该设备操作便捷,只需将过滤网装入防尘瓶内,再将过滤设备安装在手推车上,便具备了可移动性。
2024年,经茅台质量部严格检测后,该过滤器在勾贮五片区进行小范围测试使用。测试结果令人惊喜——每轮次酒生产所需的PE过滤袋数量降低了40个。
谈及未来规划,王小静表示,目前团队研发的成果若要在行业内广泛应用,仍需进行诸多改进,小组成员正在持续优化相关设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拿下第49届国际质量管理小组会议(ICQCC)金奖,王小静将其归功于小组成员的多样化能力:张贵红从制曲岗位成长起来,负责申报撰写成果报告;陈贞旭拥有制酒工作经验,负责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彭虎飞从事制酒工作6年、贮存管理工作19年,负责制作和维护创新工具……而统筹团队的王小静,在制曲岗位工作过6年,从事贮存管理工作17年。
今年是王小静加入茅台的第23年。她仍记得,23年前进入制曲车间时,扑面而来的高温和漫天飞舞的曲蚊,至今她仍感慨,“一线生产的艰辛远超想象”。
在制曲车间工作六年后,王小静调任至勾贮车间,与一群满怀匠心的年轻人相聚,成立进击QC小组。
进击QC小组成立后的第一个QC课题——“提高贮酒陶坛的一次扎坛达标率”项目,便在第48届国际质量管理小组会议(ICQCC)中荣获金奖。近年来,在王小静的引领下,勾贮五片区全体员工持续创新,先后荣获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青年文明号、工人先锋号等称号。
张言:练好“秘诀”提质增量
4月的茅台镇,已有暑热。酱酒酿造进入第三轮取酒环节,红缨子高粱的出酒率在本轮次达到高峰,口感丰满醇厚、悠长干净。它与四、五轮次一起合称“黄金轮次”,决定全年酿酒品质。
每到这时候,车间的“风吹草动”都会让张言“严阵以待”。身为贵州茅台制酒二十四车间主管,张言需要统筹管理生产团队,监督车间关键工序精准执行,确保烤出的基酒品质、产量双双达标。
近三年,张言管理的车间,班班都圆满完成制酒任务。他把制酒车间管理工作类比为医生查房,“要到班组去望、闻、问、切。一要看酒花大小、二闻酒醅香味、三问班组操作细节、四摸堆积发酵的温度。”
抛开制曲、勾兑等,茅台酒的制酒环节,从重阳下沙到完成七个轮次的取酒,有59个工艺操作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准把控。
2006年,张言从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跨界进入茅台酒厂。19年里,张言浸泡在制酒车间,把制酒环节的每一道工艺都训练成了肌肉记忆。

张言查看蒸馏出来的酒。陈超 摄。
19年前,张言进茅台酒厂的时候,正是新一季酿酒启幕之时,车间正在下沙,要润粮、蒸粮、摊晾拌曲、堆积发酵、入窖发酵。
润粮,要让每一粒高粱均匀吸水,一天下来要重复上千次翻拌动作,是制酒所有工序中体力消耗最大的。张言记得,即使经验最为丰富的酿酒师傅,手掌都被磨出了血泡。整个润粮期,张言旧血泡尚未消退,新血泡又起。
从润粮、蒸粮到摊晾拌曲、上甑摘酒……张言一道工序一道工序地学,一年又一年锻炼提升,当59个制酒工艺操作环节都了然于胸,张言也有了管理制酒车间的实力,从制酒工人成为工艺员,成为如今的车间主管。
张言总结了一套自己的管理模式:两精四线双达标——
“两精”是心法,即精益管理抓要点、精细操作抓质量。
“四线”是招式,从水分线、营养线、溶氧线、操作线去把控、判断原辅料质量、酒醅水分、糊化、发酵等。
“双达标”是目的,要让感官判断与数据指标都达标。
张言说,“车间工人制酒时,容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从全流程出发、综合判断的思维。”“两精四线双达标”就是张言为车间工人总结出的“武功秘诀”。
2022年,张言和生产管理部联合推广这一管理模式,实行以来,持续提升了制酒车间生产技术水平,助力车间连续三年质量和产量显著提升。
尽管“秘诀”已经分发到车间每一位制酒工人,但每到制酒关键时期,张言依然会悬着心,有时甚至直接在办公室和衣而眠。如今,又到三轮次基酒生产期,张言又开始成天待在车间里。
从事制酒工作的这些年,张言在坚守传统酿造技艺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和团队研发出了降低制酒酒甑跑汽率的工具,牵头负责的QC课题、小改小革,多次荣获“部优”和“省优”荣誉。
今年,是张言从事制酒的第19年。59个工艺操作环节都烂熟于胸,但张言仍觉得,这还不够,“还需要从理论方面补足知识。”一有空,张言就会扎进书堆,学习酿酒和发酵专业知识。
雷秋霞:从跟单员到技术攻坚先锋
从仁怀市区出发,驱车10公里,来到坛厂名酒工业园区,申仁包装印务公司坐落于此。
雷秋霞,申仁包装印务公司技术中心副主管、技术创新负责人,牵头攻克了包装印刷中油墨过度乳化问题。
印刷时,油墨应与润版液在印版表面形成动态平衡。正常乳化时,油墨中会混入少量润版液,以改善油墨流动性和转移性。过度乳化,会导致印刷品颜色失真、网点模糊等质量问题,还会通过成分分离、颜料团聚、化学反应等途径产生残渣,最终推高生产成本、加速设备损耗。

雷秋霞和车间员工交流印刷技术。陈超 摄。
雷秋霞说,“油墨过度乳化的问题长期困扰着印刷行业。”
她组建了一支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攻坚团队”:有技术中心产品研发负责人、车间印刷技术管理骨干、核算统计分析师等,目标是从油墨优化、工艺调控、材料适配、智能监测到绿色升级五个维度,提供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在油墨优化环节,雷秋霞同团队一起研发乳化、低残留的环保油墨;工艺调控方面,团队计划优化润版液配比和印刷压力参数。
项目推进并非一帆风顺。雷秋霞回忆道,在调试阶段,前期设计的技术参数,上机时效果始终不佳。最终还是老匠人出手,成功救场。
团队成员韦瑶平,拥有20多年印刷工作经验,通过他反复的技术推敲和上机测试,终于成功。
目前,该项目相关成果已通过实验室验证,相关技术已在公司彩盒、礼盒、提袋及酒类包装材料中实现产业化应用,其成果申请了多项专利,其中1项实用新型专利已获授权。未来还将联合行业制定标准,助力包装印刷高质量发展。
油墨过度乳化问题的成功攻克,雷秋霞还有一个收获:“技术突破离不开一线经验的沉淀,再完美的理论模型,也需经过实战的淬炼才能真正落地生根。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握在一线工人手里。”
作为申仁包装印务公司科技创新板块负责人,雷秋霞的工作中还负责公司技改与科研平台建设,包括评审创新提案、技术经验沉淀及科研项目挖掘等。
基于此,身为技术创新负责人的雷秋霞推动构建了一条发现问题、提出建议、解决问题的通道。并以激励制度,鼓励车间工人大胆创新。
2023年12月,申仁包装印务公司质量管理部一名员工提出更换礼盒类周转箱材质建议。公司组织科技创新委员会评审后,认为可以试试。2024年,建议转化为具体措施,一整年的实施后,为公司节约86万元材料成本。
让人惊讶的是,这位牵头攻克行业痛点的人,是以酒企的业务跟单员身份跨入白酒行业,却通过自主系统学习包装工艺技术,在五年后转型为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在茅台包装技术革新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足迹。
2024年,雷秋霞被推荐为茅台集团先进个人,对于这份荣誉,她说:“既是鼓励,更是鞭策。当前,茅台正在大力推动包装材料向环保、轻量化转型,这意味着我们的科技创新也要加快‘绿色’脚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湛泽梅 沈仕卫
编辑 刘显玉
二审 贺诗涵
三审 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