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喀则客商轻点鼠标,重庆南川4800余万元康养地块即刻锁定,在“土地商店”后台,这笔交易跨越2500公里;新加坡货轮凭“数字提单”经陆海新通道抵渝,通关时间大幅压缩。
两组看似不相关的场景,实则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折射出重庆以 “双开放”畅通“双循环”破局深层实践——
对内开放,深化劳动力、资本、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夯实国内大循环根基;对外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规则,让产业链高效联通,拓展国际循环空间。
重庆城市风光。第1眼TV-华龙网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01
要素“奔涌”
拆国内大循环“藩篱”
畅通国内大循环,关键在于破除堵点、促进要素自由流动。
2025年5月,重庆市发改委、商务委、市场监管局三部门联合启动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为期半年专项行动列出15类重点整治情形,剑指“国家层面已放开但地方仍在审批”“对外地企业设置准入限制”等顽疾。
专项行动建立线索归集、核实整改、案例通报长效机制,通过跨省交叉核对和人工智能技术精准识别违规文件……“非禁即入”原则正在重庆落地生根。
市场准入的“藩篱”被打破,要素流动的活力便如春水破冰。
在土地要素市场,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创新打造数字化“土地商店”。2023年以来,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累计入市交易 51宗 396亩、交易额2.2亿元。西藏日喀则企业投资4800余万元在南川区打造藏式民族风情园项目,成为“土地商店”促成跨区域要素流动的生动例证。
在土地要素加速流转的同时,数据要素市场的改革浪潮更是澎湃涌动。
走进位于重庆江北区的西部数据交易中心,一块巨大的数字显示屏上,实时显示入驻“数商”的需求和供给情况,以及交易动态、交易金额等。
西部数据交易中心。第1眼TV-华龙网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作为全国首个数据交易中心,截至目前累计引入数商合作伙伴1114家,上架数据产品8417个,调用数据总量超3.4亿次,位居全国数据交易场所第一梯队。数据洪流的汇聚,正成为驱动市场的新动能。
2025年4月,重庆宣布启动汽车与医保两大可信数据空间建设,直击数据流通中 “不敢给、不可用、不能算” 的痛点。
汽车行业可信数据空间由中汽研、长安、赛力斯等机构共建,整合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全链条数据。该平台将支撑碳排放核算、弹性供应链管理等场景落地,为全球汽车产业智能化升级提供“重庆方案”。
“通过共筑共育行业数据空间、共识行业数据流通规则、共享共用行业数据空间成果,我们率先在汽车和医保领域破题。”重庆市大数据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医保数据空间以隐私计算技术实现诊疗、药品、支付等敏感信息的“可用不可见”。
技术与数据要素的跨域奔流,成为统一大市场最活跃的“催化剂”。藩篱渐除,活力迸发,重庆的目光随之越过内陆山川,投向风云激荡的国际舞台。
02
规则“破浪”
闯制度型开放“深水区”
重庆的视野,不仅于此,更是投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2014年,重庆获批首个内陆整车进口口岸后,不少车企和经销商迅速把目光投向山城。尽管陆上贸易通道显著降低了物流成本,为相关业务带来利好,但铁路运单凭证在法律效力上无法与国际通用的 “海运提单” 相提并论,这一短板逐渐成为制约该口岸整车贸易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瓶颈。
重庆自贸试验区沙坪坝企业创新服务中心 通讯员 尹姮 摄
融入国际循环,必须破解规则难题。
面对市场主体的迫切诉求,重庆自贸试验区自设立以来,便积极投身于 “构建陆路国际贸易规则体系” 的探索之中,致力于将成熟的 “海洋规则” 延伸应用到陆上国际贸易领域。在各方的协同攻坚下,这一探索终见成效 ——2018年1月,中国外运成功签发了我国首份国际铁路提单。
这项创新举措也为2019年中国政府向联合国贸法会提交的关于解决铁路运输单证物权化问题的提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空间。
此后,重庆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等出海出境大通道,通过扩大铁海联运“一单制”试点范围、完善铁海联运“一码通”、提升“陆海链”金融服务水平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着力打造内陆开放综合枢纽。
通道与规则的双轮驱动,让重庆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数据显示,2025年1—5月,重庆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货物12.27万标箱,同比增长24%,货值超222亿元,同比增长15%。
2025年4月,国务院新闻发布会再次传来利好消息:商务部支持重庆开展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加大对跨国公司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支持力度。
这与重庆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的定位不谋而合。
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重庆动作频频:
高质量实施RCEP行动计划,建设RCEP高水平开放合作示范城市,建立RCEP国别商品减税对比清单;
对接CPTPP经贸规则,在服务贸易、投资、知识产权保护等核心领域率先与国际接轨;
对接DEPA规则,推动跨境数据流动、数字身份、监管沙盒等领域先行先试。
“从要素型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是传统开放与高水平开放的最大区别。”市商务委副主任、市中新项目管理局副局长孙熙勇表示,接下来,重庆将进一步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西部陆海新通道“氢走廊”渝黔桂干线在渝贯通首发。 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刘润 摄
03
通道 “架桥”
联内外双循环 “枢纽”
在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过程中,开放通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运营组织中心,重庆正通过多维度区域协同创新,重塑中国西部开放格局。
今年4月,川渝两地联合印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2025年工作要点》,以4方面19条举措,剑指共同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加快共建川渝大市场。
事实上,这仅仅是重庆协同视野中的一部分。
陆海新通道无水港。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刘润 摄
早在2017年,重庆牵头统筹推动沿线省区市共建跨区域综合运营平台——陆海新通道运营有限公司,围绕畅通供应链、服务产业链、做强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陆海新通道运营品牌。截至去年,该平台已实现“13+2”全覆盖。
一盘棋运营,让重庆成为内陆联接全球的“中转站”:宁夏的枸杞原浆和红酒经重庆中转出口东南亚;川渝地区的电子信息产品搭乘重庆中欧班列运往欧洲;泰国的榴莲、山竹通过冷链专列抵达重庆,再分销至全国各地……
万商云集,物畅其流,生动诠释了“买全国卖全球,买全球卖全国”的内外循环互动格局。
线路的延伸仅仅是协同的骨架,血肉则在于深层次的制度“软联通”。2025年4月,渝黔桂三地协同完成西部陆海新通道“氢走廊”渝黔桂干线贯通测试。根据战略协议,三省区市以“政府+平台+企业”模式,在重庆—贵州—广西线布局加氢站,计划2025年建成我国首条陆海新通道“氢走廊”。
制度协同的深层价值在通关环节得到集中体现。
西永跨境电商监管中心实现“一次查验、一次装运、一次放行”,查验作业时间减少4~5小时,单次节省企业成本约2000元。西永微电园公司综管办工作人员余佳亲历了这一改革:“以前货物需到口岸二次掏箱查验,现在海关在中心完成查验后直接装运出境。”依托中欧班列优势,该中心还打造了国内唯一快件铁路出口项目。
当土地跨省“开店”、数据跨境“算题”,当铁路提单 “出海”、通道网络 “联洲”,重庆的双向开放实践,正重新定义内陆城市的坐标。
这座曾被群山环抱的城市,用拆藩篱的魄力激活内循环,以通江海的智慧链接外循环,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宏伟蓝图上,奋力书写着 “双开放”畅通“双循环” 的精彩答卷。
第1眼TV-华龙网 曹妤/文 首席记者 董进/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