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果冉多
编辑 | 果冉多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7月已至,一场看不见硝烟的“全球关税倒计时”也进入了最后一周的冲刺,可就在各国还在精打细算“最后8天”该如何布局之时。
特朗普却突然来了个急转弯:他没有再延长“关税暂停期”的打算了,意思就是告诉其他国家,要是还执意不和美国达成协议的话,那可就都要“自己承担后果”了。
这不是特朗普第一次“翻脸比翻书还快”,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但这一次的变脸,偏偏发生在“全球90天关税暂停期”即将到期的节点上,在这其中唯一不用担心的,居然是中国。
特朗普改口,全球紧张
如果说6月下旬特朗普还在对外扔出模糊信号,想通过“拖”来让各方自乱阵脚,那么到了6月29日,他的表态就不再含糊了:“如果到了7月9日还没和美国达成协议的话,那该加税就加税。”
这话一出,最先感到慌张的应该就是欧盟和日本了,要知道,从4月以来,美国对这些老牌盟友加征了20%至46%的差异化关税。
虽然随后在4月9日开启了为期90天的暂停期,暂时压住了火头,但这场暂缓只是“临时休战”,并非真正的和解。
欧盟还在幻想“跨大西洋伙伴关系”能救他们一命,日本则更愿意相信“印太同盟”的旗帜下,美国不会对盟友下狠手,可特朗普谁也没有提供“优待”。
不过中美之间的协议是另起炉灶了,5月12日,日内瓦的双边谈判敲定了新的暂停机制,明确美中各自暂停加征24%的附加关税,为期90天,直至8月中旬。
这个另起炉灶也不是说我们对于美国来说有多特别,而是特朗普不得不承认的现实妥协,面对中国保留的对等反制能力,美方知道,若贸然撕毁协议,迎来的将不仅是关税的全面反扑,还有全球供应链的系统性震荡。
特朗普心中清楚,中国不是不能碰,而是代价太高,这与他对欧盟和日本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欧盟虽然嘴硬,但缺乏有效反制机制。
日本更是处于被动位置,早已被美国的安全绑架架得动弹不得,再看越南、印度,虽然在供应链替代中尝到甜头,但面对美方的打压,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财政黑洞,逼出真面目
特朗普这一连串反常操作,其核心其实并不在贸易,而在财政,“大而美法案”正是他谋求连任的最大筹码之一。
这份法案表面上是延续2017年的减税红利,实则是赤裸裸的选票工程,削减6000亿美元的社会福利,增加侨汇税、永久化资本利得减免,这些都将掏空联邦财政。
那赤字怎么办?加税!不是对内加税,而是对外征收关税,用“别人的钱”补“自己的窟窿”,这就是特朗普的算盘。
如果特朗普真的一刀切把中国也拉下水,美国通胀势必再度飙升,企业成本再度炸裂,年中选情恐怕会被一锅端。
财长贝森特6月初还在放风说“可以酌情延长暂停期”,到了月底却突然改口称“即使谈判积极,也不排除加税”。
为什么会有这番态度转变?很简单,美国国内财政压力在飙升,民主党在参议院的阻击越来越强硬,“大而美法案”迟迟过不了,特朗普急了。
此时不加税,更待何时?可问题是,这种“以盟友为代价”的财政博弈,正在将美国拖入一个外交孤立的泥潭。
不仅仅是关税那么简单
如果7月9日暂停期到期,美国真的恢复对欧盟、日本、越南等国的加税,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将是全方位的。
首先受到冲击的将是汽车和半导体板块,欧洲车企对美出口将面临至少20%的成本上升,日韩芯片企业则可能被迫转向东南亚或中国市场寻求缓冲。
而越南的纺织、电子组装产业链,靠着“中美脱钩空档期”刚刚起势,又可能因美国重税而跌入低谷。
但最尴尬的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特朗普,居然还在口头上宣称这是“为了保护美国工人”。
可实际上,吃亏的往往是美国消费者,6月末,美国核心PCE通胀已逼近3%,市场对“二次通胀”的担忧迅速升温。
如果再加上关税这把火,物价上涨几乎难以避免,不少经济学家预测,若7月后全面恢复关税,美国年内通胀可能突破5.6%,而普通家庭的税负将平均增加近3000美元。
中美之间虽然暂时停火,但日内瓦协议之下潜藏的博弈远未结束,技术出口、稀土控制、芯片制造能力……这些才是中美真正的战略分水岭。
中国保留稀土出口管制权,美国则死守半导体战略壁垒,彼此都明白,关税只是表面,核心竞争早已转入更深层的技术与规则之争。
而这也是为什么,特朗普虽然嘴上对中国不再“加码”,但私下却在推动新的“绿色关税”框架,试图以碳排放标准为由,限制中国产品的出口。
从表面看,特朗普的“不再延期”似乎是给了中国一个喘息的机会,可实际上,这只是他为自己财政与选举的妥协找的借口。
而那些幻想靠“特朗普善意”换来暂停期的国家,注定要为自己的天真买单,这不是特朗普的反复,这是特朗普的策略。
他用一次“突然改口”,再次将世界拉入不确定的深渊,而接下来的每一步棋,仍将围绕他那张永远不透明的算盘展开。
信息来源:特朗普称不打算延长7月9日关税期限 新浪财经2025-06-30 00:39辽宁
耗时16小时“读文件” “大而美”法案为何久拖不决 国际在线2025-06-30 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