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这两天很多人提问,其实大家可以更乐观一些。
有人说,大会文件看了,每一个字都认识,连起来愣是没看懂,怎么准确理解呢?我们今天来提供两个全新的视角,为大家讲解清楚,2025年为什么可以更乐观?
每次大会的文件,我们看不懂,各路专家的解读又五花八门,把大家都绕晕了。
这其实是我们的常态,因为会议文件内容与具体政策措施之间,是有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尺度的把握是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而定的,一般人很难提前预知。
经济学家李稻葵说,会议文件是给地方政府看的,要他们去执行的,所以普通人看不懂很正常。
我们今天不讲解文件本身的内容,换两个角度,告诉大家2025年的经济形势和政策,到底会是什么样子的?
什么样的角度呢?要看懂文件,最重要的是做对比,一是跟过去的历史经验对比,二是跟国外环境做对比,往往这样一对比,就能看出差别来了。
第一个角度,就是跟我们过去的历史经验做对比。
这次的会议内容,很多人都拿来跟2008年和2015年做对比,因为2008和2015年是中国货币与财政政策非常典型的两个年份,非常有历史意义。
2008年是过去唯一一个“适度宽松”的年份,2015年则被认为是上一个实际宽松的年份。
2008年也是出台4万亿政策的年份,有专家说其实远远不止4万亿,中央4万亿,各地配套,全国加起来,至少有四到五个4万亿,差不多15-20万亿,当年我们的GDP也只有32万亿。
所以,2008年的“适度宽松”,实际上就是超级大放水的年份。
2015年则发生了一个特殊的历史事件:棚改,这两年也被反复提及。
2015年的形势其实跟现在是很相似的,当时也是产能过剩,CPI数字不太好,房地产萎靡不振,也是需要大力破局的时候。
2015年走出那样的环境,最主要的政策就是棚改。
表面上看来,棚改是从后端做了一些改善,实际上当时更主要的是刺激了前端的需求,让很多人开始敢于加杠杆,敢于买房,敢于消费,经济一下子就拉动起来了。
很多人说现在的形势比2015年更严峻,我们已经不具备2015年棚改那样的环境了,最典型的是我们这两年也在搞城中村改造,但效果并不明显。
所以,对比2008年和2015年,2025年在花大力气改善整体环境之外,我们更需要破局的手段。
如果这么看,2025年的破局手段,适度宽松已经很明确了,九大重点任务把消费放在第一位,另外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已经扩大到近30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了。
总体来看,2025年的力度,将会比2008年和2015年更大。
第二个角度,我们与国外的环境做对比。
我们只要稍微梳理一下,这方面的问题就很清楚了。
目前的形势,一方面是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特别是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体,面临政治和经济的双重挑战,例如美国、韩国、德国和法国,这些最核心的发达国家,都面临动荡的局势。
另一方面是全球给人的感觉都很动荡,现在我们和周边是最稳定的地区,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没有出大问题。
我们可以不谦虚地讲,现在中国已经成了定海神针。
所以最近韩国的事情,可以看作是有人试图制造动乱,搅乱我们周边。有专家说他们先动的是日本,但日本人没上当,岸田文雄主动下台避祸,新上来的首相不认以前的承诺了。
和平才能发展,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资本投资,都需要持续的和平与稳定。
所以,2025年,全球资本都应该投资中国,才是合理的。
当然了,我们想稳定,别人肯定不想让我们稳定,无论是挑起贸易战,还是在我们周边制造地缘政治不稳定,这都是大概率事情。
这个时候,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当然是一边维持内部和周边的稳定,一边努力发展好自己,所以用更大的力,将会是2025年的主旋律。
我们的一带一路,金砖组织,全球南方合作等等,这些体系都是在美西方体系之外的,都是可以稳得住的,也是我们的底气之一。
另外,我们还有一条主线,就是国资出海,带动民营经济把生意做遍全球,例如前不久开通的秘鲁钱凯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所以,总体来看,2025年是更努力的一年,也是可以更乐观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