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Rudolph Lohmeyer
科尔尼全球合伙人

Sascha Treppte
科尔尼全球合伙人

Brenna Buckstaff
科尔尼公司董事

Michele Longhi
科尔尼公司顾问

周鹏远 Pengyuan Zhou
科尔尼公司合伙人,北京
执行摘要
随着全球地缘政治和宏观经济格局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全球化进程持续减退,而全球城市的发展与变化趋势预示着新一轮全球互联互通与交流浪潮的兴起。世界正处于一个危机四伏的关键时期,面临不断扩大的地区冲突、愈演愈烈的社会动乱、动荡不安的经济局势和频频出现的环境灾难等复杂挑战。然而,挑战总是与机遇并存,全球城市正是在重重挑战之中探寻复兴崛起之路,以或新或旧的方式持续推动着全球化的进程。
科尔尼《全球城市指数报告》聚焦全球联通性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大都市地区,评估与分析城市的互联互通水平与全球化特征。报告的评估工作由两部分构成,一是通过 《全球城市综合排名》(GCI)衡量156个城市当前的全球联通性与影响力,二是通过《全球城市潜力排名》(GCO)分析城市未来发展前景,对这些城市未来建立全球枢纽地位与影响力的潜力进行预测。

尽管《全球城市综合排名》和《全球城市潜力排名》的评估维度有所不同,但它们均从各自的独特视角,揭示了城市在面对持续乃至日益加剧的地缘政治与经济不稳定性时所采取的应对策略。这些领先城市正展现出越来越强的适应性,部分原因得益于其先进的数字基础设施和卓越的国际人才吸引力。鉴于这两个因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们将其纳入了今年《全球城市综合排名》的评估指标。
在排名方面,《全球城市综合排名》榜单前四位地位稳固,成功维持了上一年度的领先名次,新增的数字基础设施指标更是进一步强化了其领先地位。前四名城市之后,新加坡取代北京,排至第五位;上海重新跻身前十,并且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中国城市在过去一年涨势迅猛,总体得分增长超过25%。31个上榜城市中,几乎所有城市实现排名上涨,而近七成的城市排名上涨5名及以上,如上海、深圳、南京、武汉、天津等;近三成的城市排名上升10名及以上,如重庆、青岛、郑州、东莞等。这背后固然有GCI评估体系调整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中国城市国际交流的恢复与城市韧性的体现。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上海排名创历史新高,今年全球前十的城市中国占据三席(北京、上海、香港),此外杭州和成都两个新一线城市的领头羊,也双双进入全球城市第二梯队之列。
今年《全球城市综合排名》前十强城市请见图1。

和往年一样,聚焦城市未来发展潜力的《全球城市潜力排名》名次变动依然较大。虽然旧金山仍牢牢占据榜首之位,但慕尼黑和首尔等其他领先城市的排名实现了显著跃升。
今年的《全球城市指数报告》增设了一个新的专题,聚焦我们所说的“重构焕新城市”。该专题的引入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城市所面临的挑战远不止地缘政治或经济范畴,环境与社会层面的挑战同样也在加剧,且随着气候变化影响的加速显现变得愈加严峻 。
许多领先全球城市不仅承受着气候变化带来的诸多严峻威胁,更是承载着引领变革,寻求有效解决方案和发展机遇的重任。要肩负起这一重任,全球城市应摈弃用孤立的视角解决单一生态挑战的方法,转而采用综合的“重构焕新”策略,呼吁用全新的方法推动政策制定,促进国际合作,增强公众参与。
引言
在2023年的《全球城市指数报告》中,我们指出了全球城市发展机遇的区域分化。但即使面对这一趋势,全球城市依然维持着领先国际交流中心的地位。随着全球城市格局的快速分化与重新分配,世界正步入一个激烈且广泛的变革关键期,这对政策制定者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世界各国经历了地缘政治不稳定、经济波动以及社会和政治变革所带来的多重挑战,从多个方面进一步瓦解了三十年来所倡导的全球化模式。然而,也恰因如此,一种更为多元化、数字化且短期内充满更多不确定性的新型全球化模式正在悄然兴起。
东欧、中东和北非地区的冲突持续,对更广泛地区构成不稳定威胁。与此同时,印太地区的局势也依旧处于紧张状态。这些国际形势与气候变化加剧所带来的极端天气影响相互叠加,对供应链构成了极为深远且极具破坏性的冲击。例如,全球范围内重要航道被封锁或中断,迫使各国基于这些脆弱因素以及地缘政治关系的战略转变,重新评估并调整其供应链布局和贸易策略。
尽管多数发达经济体的通胀率已趋于平稳,但宏观经济环境仍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例如全球股市剧烈波动,众多国家民众对经济前景持悲观情绪等。
与此同时,2024年也是充满政治不确定的一年,全球范围内有64个国家(约占世界人口的49%)在今年举行大选。法国左翼联盟在选举中意外赢得最多议席,德国极右翼 政党在部分州议会选举中胜出,孟加拉国爆发学生运动,美国大选呈现数十年来最扑朔迷离的状态,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导致了世界大部分地区主要国家未来走向的不确 定性。
尽管去全球化趋势盛行,经济和政治环境令人担忧,但从今年的研究结果来看,城市的全球联通性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有所增强。这表明,全球城市并没有减少与世界的联系或参与全球活动,反而迎来了新一轮的复兴。
《全球城市综合排名》是量化156个城市吸引、留住和促进全球资本、人才以及创意流动的指标。从结果来看,这些城市在各个维度上都取得了明显进步,同时在抵御外部冲击方面也建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能力。
全球城市的出色表现彰显出其适应性的不断提升,这部分得益于城市数字基础设施现有优势的不断显现和持续扩大。为体现数字经济重要性的日益增加(数字服务贸易持续超越传统商品贸易),我们对今年的评估标准进行了更新。
本次更新包括新增两项评估指标——互联网速度和数据中心数量(参阅下文中“《全球城市综合排名》指标更新”),并取代了沿用多年的电视新闻接收率指标。指标更新后,上海、新加坡、芝加哥、达拉斯和法兰克福等数字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排名出现明显上升。
然而,即使是实力最强、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在面对明显不利于人才、商品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国家政策时,仍然会受到掣肘。这一点在人才流动上最为明显。面对西方移民政策的收紧以及一些传统领先城市经济和气候挑战不断,全球人才进一步向新兴城市汇聚。
为了充分考虑人口流动限制因素,我们还在今年《全球城市综合排名》的人力资本维度下新增了“入境政策的便利性”指标,用于衡量一个城市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能力。尽管在去年的报告中,那些在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方面表现较为平衡且开放的城市(包括迪拜、阿布扎比和新加坡等),今年因这一新增指标获益。但值得注意的是,该指标中得分最高的城市很多都集中在西欧地区。
全球城市指数报告的第二部分是《全球城市潜力排名》(GCO)。这一板块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全球化当前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随着多地出台新的贸易保护政策与商业法规,跨境投资的步伐出现放缓迹象。
不过,我们的研究也发现,新兴城市正着力把握资本市场探索新兴投资目的的契机。虽然今年主要经济大国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与流出均遭遇了明显挫折,但拉丁美洲、中东海湾国家和东南亚等新兴经济体的外资流动呈现逆势增长迹象。
尽管地缘经济碎片化确实给多边合作带来相当大的压力与挑战,但城市依然走在解决困境的最前沿,汇集各方意见与资源,竭力应对日益增长的挑战,例如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挑战等。在未来的报告中,我们将在末尾增设一个主题,深入探讨全球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方面的前景与潜力。
《全球城市综合排名》 指标更新
入境政策的便利性(新增指标):通过对外国公民入境某一城市的难易程度进行排名,衡量城市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人力资本)的能力。
互联网速度(新增指标):考虑到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整体向互联网转移,在信息交流维度下新增这一指标,替代原来的电视新闻接收率。
数据中心数量(新增指标):在信息交流维度下新增 “数据中心数量”指标,用于衡量城市的数字基础设施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围绕人工智能(AI)和云计算等核心技术展开的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各国积极寻求供应链的重新布局与本地化策略,因此确保大规模数据的存储、处理以及高效传输的能力变得愈发重要。
电视新闻接收率(删除指标):如上所述,随着流媒体服务订阅取代有线电视订阅,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社交媒体和信息类应用程序接收新闻,有线电视的使用率普遍下降,因此,我们将该指标从信息交流维度中 删除。
2024 年《全球城市综合排名》(GCI)
科尔尼发布的年度《全球城市指数报告》旨在深入剖析并评估全球城市的基本特征。我们将全球城市定义为具有全球互联互通和国际化特色的大都市区。全球城市不仅是社会、政治与经济的活力中心,更是全球环境动态变化的生动写照。换言之,一个城市之所以能够跻身全球城市之列,既在于其为公民提供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机遇,也在于其作为全球商业交流、人才汇聚及文化交融枢纽的能力。
全球城市指数报告的第一部分为《全球城市综合排名》,即GCI。这一部分从商业活动、人力资本、信息交流、文化体验与政治事务五大维度出发,对报告中156个城市的当前全球联通性水平进行了全面评估。在这五大维度下,我们又进一步划分了31项评估指标,包括市场活力、教育水平、信息获取便利性、文化和娱乐活动多样性,以及国际民间组织的活跃度等等,旨在更精确地反映全球城市的互联互通水平。
尽管地缘经济紧张局势持续存在,但全球城市展现出了非凡的韧性。不仅有许多城市成功通过信息与文化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资本与商品流通的减少,更有部分城市抓住了经济碎片化的机遇,实现了排名的提升。今年,《全球城市综合排名》结果在五大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有所提升,同时在大多数具体指标上的平均得分也呈上升态势。其中,部分城市得分的提升得益于更加积极的宏观经济前景,也有一部分城市凭借对环境变化的高度适应能力脱颖而出。
《全球城市综合排名》结果
在今年的评估中,我们新增了衡量城市数字能力的指标,因此整体排名出现了大幅变动。即便如此,排名前四位的城市仍然延续了其领先地位,凭借在“数据中心数量”和“互联网速度”两项指标上的出色表现进一步巩固了原有优势。此外,新加坡在几乎所有维度上的得分均有所提升,在新指标上也有强劲表现,最终超越北京,跻身榜单第5名。
纽约连续八年蝉联GCI榜首。在商业活动维度,纽约保持了全球第一的位置,在“领先的全球服务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数量”(独角兽企业是指估值至少达到10亿美元的私营初创企业)等关键指标中排名第2。在人力资本维度上,这座被誉为“Big Apple”的城市不仅又一次位居首位,同时总体得分也明显提高。在信息交流维度新增的两项指标中,纽约同样展现出了强劲的实力,在“数据中心数量”方面排名第 15位,在“互联网速度”方面排名第2。
伦敦的排名依然不变,位居第2。但受市场进入壁垒的影响,英国在商业活动与人力资本维度的得分均略有下滑。然而,尽管面临政治环境的不稳定性与利率环境的不确定性,伦敦的宏观经济环境依然向好,在商业活动维度上总体排名第7,在其下级指标“资本市场”上的排名从第 11 位跃升至第8位。虽然伦敦在信息交流维度上保住了第4位的名次,但由于网速不佳,在“互联网速度”指标上仅排第97位,影响了伦敦在信息交流维度的总得分。
巴黎仍然稳居全球第3。除“独角兽企业数量”外,巴黎在其余商业活动指标上的排名均有所提升,带动了该城市商业活动维度总体得分的显著提高。巴黎在“资本市场”、“领先的全球服务企业”数量和“航空货运”指标上的表现尤为突出(航空货运量增加28%)。这部分增长可能得益于巴黎作为 2024 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城市的身份,因此未来或将难以复制。在人力资本方面,巴黎保持了领先的排名,
东京连续十年位列第4。在“ICCA会议”和“独角兽企业数量”指标上的强劲表现推动了东京商业活动维度排名的上升。虽然东京在“资本市场”指标上的表现依然疲软,但其在“独角兽企业数量”方面的出色表现彰显了东京领先的教育水平与创新能力。此外,东京的人力资本得分也有所提高,“入境政策的便利性”指标得分接近满分( 9.56 分)。
新加坡的排名从 2023 年的第7位跃升至第5位。这是新加坡首次跻身前五,在商业活动、人力资本和信息交流等维度的表现均有显著提升。其中,在商业活动维度得分的增长主要得益于“ICCA会议”数量的激增和五家新晋独角兽企业的高估值带来的强劲推动力。“高等学历人口”的大幅增长(9.6%)和“入境政策的便利性”近满分的表现助力新加坡在人力资本方面取得佳绩。另外,得益于数字基础设施的既有优势以及在两项新增指标上的出色表现,新加坡在信息交流方面的排名从第7位上升至第3位。
今年《全球城市综合排名》的另一大亮点是上海重回榜单前十,并取得了本报告历史上的最好位次,排在第8名。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信息交流维度下的新增指标。作为中国的科技中心,上海的“互联网速度”排名全球第2,“数据中心数量”排名全球第8,充分展示了该城市为众多科技企业提供支持的强大能力(见图2)。
其中,“高等学历人口”得分大幅增加,在新增指标“入境政策的便利性”上排名第5。

从各城市与各项指标综合观察,今年全球城市展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强大的“适应性”。在全球范围内,这些大都市已然证明,在去全球化趋势以及复杂的政治经济关系交织的大背景下,它们能展现出卓越的应变能力与非凡的韧性。它们积极探索更多创新的贸易机制,充分利用数字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敏锐捕捉地缘政治博弈中的机遇,把握新兴商业契机与资本流动方向。
面对主要航路受阻而做出的灵活调整便是全球城市出色适应性的一个鲜明例证。航运业的安全风险已成为当前全球经济紧张局势的主要诱因之一,不仅导致供应链周期延长,更显著推高了物流成本。
对于众多位于沿海地区或水路运输主要航道上的全球城市而言,这无疑构成了潜在的挑战。虽然海运贸易在 2022 年至 2023 年间增长了 9%,但在 2023 年至 2024 年期间,其增速却放缓至 4%,这一数据是根据商业活动维度下“海运”指标衡量得出的。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一些高度依赖国际贸易的城市,也成功找到了有效抵御此类中断风险对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的方法。我们注意到,在商业活动维度排名上升幅度最大的城市中,“航空货运”指标排名的上升与那些易受红海航运中断风险影响的城市整体排名的跃升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
例如,吉隆坡在商业活动上的排名上升了 21 位,达曼上升 19位,阿克拉上升 15 位,罗马和大连各上升12位。这些数据不仅彰显了这些城市在降低风险方面的卓越能力,更体现了它们在面对紧急挑战时依然能保持商业活力的坚强韧性。
全球城市适应性的另一个显著标志,在于它们对西方移民政策变化的敏锐反应,以及对后续优秀人才流出传统经济发达城市的快速响应。尤其是美国和英国,其签证程序的收紧导致外国人才严重流失,为其他国家创造了宝贵的 机会。
在今年的《全球城市综合排名》评估中,我们在人力资本维度下新增了“入境政策的便利性”指标,这一指标充分反映了上述趋势。鉴于申根区内享有便捷的人口流动,西欧城市在人口流动性方面取得领先排名,而美国和英国的城市未能跻身前列。在“入境政策的便利性”指标上名列前茅城市的还有阿布扎比和迪拜(并列第一)、以及卢森堡和新加坡。这些城市所在的国家均采取了开放的移民政策,以吸引全球顶尖人才。
最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在“入境政策的便利性”指标上排名领先的城市,其“高等学历人口”指标的排名也都有所提升。以阿布扎比和阿姆斯特丹为例,两者在“高等学历人口”上的排名分别跃升了19位和23位。尽管这两个指标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因果关系,但它们之间的密切相关性确实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开放的移民政策有助于城市吸引受过高等教育的优秀外籍人才。
今年的《全球城市综合排名》结果也进一步凸显了服务贸易重要性。在全球主要经济体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各国纷纷开始寻求供应链本地化作为应对策略。在此过程中,金融、法律、会计、咨询以及数字服务企业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增强经济韧性的关键力量。据经合组织(OECD)数据显示,自 1990 年到 2022 年,服务业对 GDP 的贡献几乎翻了一倍,GDP平均占比从 7.6% 增长到 13.4%。
这一趋势在“领先的全球服务企业”指标中得到充分体现,该指标已成为城市在商业活动维度取得卓越表现的核心驱动力。在商业活动维度实现排名上升的 69个城市中,有47个城市在“领先的全球服务企业”指标上的得分增幅最大。
其中的佼佼者包括达曼(商业活动维度排名上升 19 位,服务业的强劲表现是其主要驱动力)、曼谷(上升 17 位)、阿克拉(上升 15位)、阿拉木图(上升 13位)、罗马(上升 12位)、横滨和圣保罗(各上升 11位)。
对于新兴经济中心而言,服务业对 GDP 的贡献尤为重要。以海湾地区为例,这些国家正在大力推行雄心勃勃的经济多元化战略。例如,利雅得在“领先的全球服务企业”指标上得分大幅提升,推动其商业活动维度排名上升 5 位。同样,达曼在“领先的全球服务企业”指标上的得分增幅高达71%,有5家新的领先服务公司成功在这一传统石油之都立足,促使其商业活动维度排名上升19位。
此外,在今年的《全球城市综合排名》榜单中,雅加达、吉隆坡、伊斯坦布尔和开罗等新兴城市的服务企业数量都有所增加,在商业活动维度的表现也呈现出积极的上升态势。
领先的数字能力是展现全球城市适应性强弱与优势大小的另一项重要指标。随着企业竞相开发尖端计算技术并部署生成式人工智能(AI)技术,全球城市是否有能力提供足够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的数据处理能力以及促进数据流通的互联网速度。
今年的《全球城市综合排名》榜单中名列前茅的城市并没有因为增加了衡量数字能力的指标而发生太大变化。这也不足为奇了,因为这些领先城市早已建立了高度先进的数字基础设施。
从更广泛的层面来看,这些新增的数字能力指标对欧洲、北美和中国的城市更加有利。在“数据中心数量”指标上排名前10的城市中,除新加坡和上海以外,其余城市均来自西欧或美国。而在“互联网速度”方面,排名前10的城市 中也有一半是北美城市,其余城市包括阿布扎比、上海、新加坡、北京和曼谷等。
本文转自 | KEA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