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长假历来是中国消费市场的重头戏。中国商务部表示,与往年相比,今年国庆消费将凸显四大趋势:一是本地消费、周边消费、居家消费将成为新热点;二是绿色消费、智能消费、健康消费更加受到青睐;三是个性化、品质化需求增加,中高端消费热度不减;四是线上线下加快融合,体验式、场景化消费需求将不断提升。
中国政府力促国庆消费,与近期消费市场的表现不无关系。
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出乎意料。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万4395亿元,同比仅增长2.5%,比上月大幅回落6个百分点。从品类看,餐饮消费的下滑较为明显。数据显示,8月餐饮收入同比下降4.5%,比7月下降18.8个百分点。
瑞银大中华消费行业主管 彭燕燕
对于中国而言,目前内需不振、消费下滑的深层次原因并非突发疫情,而是源于诸多内生性因素。比如企业经营情况影响个体收入,特别是在服务业。
今年以来,中国政府大力整治互联网、中介、开发商等,这些举措有可能影响从业者对于行业未来的预期,从而影响消费信心和消费量。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
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 张建平
另外,房地产带来的财富效应正逐渐消失。在中国政府施行二手房指导价之后,不少核心重点城市的楼市已经出现实质性下跌,三四线城市的房子更出现降价求售。
有研究认为,房价的下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首先,一旦房价下跌,房产贬值,家庭财富将直接受损,从而抑制消费。其次,对民众消费能力造成直接挤压的是高额的负债,因为多年的房产按揭还款不会因为房价下跌而有所改变。同时,房价下跌可能冲击周边行业,家具、家用电器、建筑装潢等消费需求遭受重创,进而抑制消费规模的扩张。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 张燕生
对于中国家庭,消费的后顾之忧,还有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就是医疗、养老和教育。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解决居民生活的老大难问题,比如通过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大规模集采,缓解居民看病贵问题;通过教育领域的“双减”政策,试图让居民不再有“教育焦虑”,从而减轻居民负担、解除消费顾虑等等。
未来在学前教育、照料儿童、失业及养老等方面,还会持续加大财政支持和政策保障,减少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提振内需。但不少政策的落地效果尚需观察,降低生活压力不可能一蹴而就。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苏剑
中国政府因情施策、对症下药。中国商务部近日表示,预计全年社零总额有望达到44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约12.5%,比2019年约增长8%。商务部还指明了推动消费稳步恢复的几大措施方向。
首先是稳住大宗消费和重点消费。汽车、家电、家具、餐饮是消费市场的顶梁柱,在社零总额中的占比约为1/4左右。为实现汽车行业的复苏,商务部表示,要深化汽车流通领域放管服务改革。相关改革内容主要包括:加快推动汽车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深入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促进新车消费;推动二手车异地交易登记跨省通办,推动落实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扩大二手车消费。
商务部还表示,要加快健全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鼓励开展家电家具以旧换新,促进家电家具家装消费。鼓励餐饮企业丰富提升菜品、提高服务水平、创新经营模式,提振餐饮消费。
中国商务部部长 王文涛
此外,新型消费是中国消费市场的重要增长点,也是促进消费增速回升的着力点。
社消品零售数据显示,1-8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81227亿元,同比增长19.7%。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5.9%,比上年同期加快0.1个百分点,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占比为23.6%,与1―7月份持平。
在线下,新型消费则更多地表现为传统商业企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发展智慧商店、无接触配送等新业态新模式。而传统商业场所、闲置厂房等改造为新型消费载体,打造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场景,也受到消费者的追捧。
上海静安寺漫选聚落创始人 王林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中国提升消费引擎作用的一大长期举措。当下,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5个试点城市正着力打造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消费资源的集聚地,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北京市近期发布了《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方案包括了打造消费新地标、培育消费品牌矩阵、引领数字消费创新等十大专项行动。
各界普遍认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将打造更多更好的消费场景,吸引有支付能力的人口,聚集人气,形成活跃的市场,带来更多消费需求。
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