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实习生 曾思丹 杜晨宇 记者 周林怡
进入7月,全国多地首轮高考志愿填报陆续接近尾声。
2025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1335万,考生规模仍处近十年高位,叠加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志愿填报市场愈发火热。“张雪峰们”的直播间人气爆棚,付费志愿辅导机构迎来咨询高峰,与此同时,众多免费AI辅助志愿填报工具,成了不少考生和家长的宠儿。
找机构或AI填志愿,这届考生的体验如何?高考志愿填报付费辅导是不是智商税?面对后续补录机会,又该如何科学决策?

6月22日,浙江师范大学,各高校招生负责人解答考生及家长关于招生政策、志愿填报等疑问。图源视觉中国
一门关于焦虑的生意
“冲省外高校还是稳省内大学?”浙江考生杨宇的稿纸上记满了近三年高校录取数据,焦头烂额中打算把这个给问题抛给AI。
眼下,AI填报高考志愿成为风口,众多企业争相进场,夸克、百度、腾讯等纷纷推出与志愿填报相关的AI工具。
“AI在信息筛选上的确很方便。输入省份、科目和成绩排名,结合地域、专业、职业偏好等,AI几秒钟就给我列出‘冲273稳210保993’的院校选择。”杨宇说。但他随即补充,毕竟填报志愿是关系人生走向的一个重大事项,AI更多还是承担辅助作用。
AI的应用,只是“志愿产业”的一个缩影。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近九成高考生愿意选择高考志愿填报服务,2025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预计为10.9亿元。
当下,志愿辅导机构的广告铺天盖地,从基础咨询到“一对一”定制方案,价格区间从千元到万元,内容五花八门。
“没有专业人士指导填志愿就是两眼一抹黑,找机构做咨询感觉放心点,表姐之前就通过咨询机构成功报考上理想大学。”来自江西的往届考生况铮说。他当年的高考成绩只高出一本线11分,想上省外一本大学较有难度。幸运的是,机构认真倾听了他的诉求并列出定制化方案,他也如愿被上海一所学校录取。
但是,这一市场鱼龙混杂,机构资质和服务质量良莠不齐。同样是向外界寻求志愿填报帮助,带给江苏应届考生小潘的却是一场噩梦。支付近8000元购买“四年陪伴”套餐,实际服务却严重缩水,所谓私人定制的志愿表粗糙如流水线产品:“只要用志愿填报app一键生成就可以得到这张表,机构仅仅删除了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地的选项。”面对家长对志愿空档的合理询问,对方极不耐烦,让她直呼“花大钱买气受”。
小潘的遭遇并非个例。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仅2024年就有超3000条关于高考志愿填报服务的投诉,涉及虚假宣传、退费纠纷等问题。
志愿填报是场信息战。信息轰炸之下,高报市场热度飙升,焦虑弥漫,考生和家长急切寻求可靠途径,期望谋得一个理想未来。

付费志愿填报服务存在注水现象。图源视觉中国
焦虑从何而来
这届考生和家长,为何对志愿填报这么困惑和焦虑?
新高考模式的复杂性占主要原因。全国3000余所高校、800余个本科专业,报录规则多,专业方向也在变化。南昌大学招生与就业工作处处长孔爱民指出,传统文理科报考“只看排名”,而新高考下“一个选科对应多种专业组排名”,仅物理类考生就可能面临数百个专业组的选择,无效志愿填报概率增加。
与此同时,全国高校正处于“专业大调整”时期。记者发现,今年有29种新专业进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填报志愿时缺乏往年数据参考,让不少家长摸不着头脑。
此外,网络上各类信息令人难辨真假,信息不对称更使得考生陷入选择困境。近段时间的短视频平台上,不断出现“生化环材天坑”“计算机年薪百万”等标签化内容,在提供信息的同时也可能制造“扎堆效应”。
“今年考生们对于‘新工科’专业关注度明显提升。”湖州中学副校长皇甫莹观察发现,在人工智能火出圈、杭州“六小龙”刷屏的势头下,不少家长前来咨询相关专业。
这股热度也反映在招生计划的调整上。光看浙江,相关数据显示,今年聚焦前沿领域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这几个香饽饽专业,在浙招生计划投放量较去年分别增加38%、28%、11%。
信息迷雾和专业热度交织,恰恰给了一些志愿填报机构“可乘之机”。不少志愿填报机构以“不浪费一分”的营销话术,吸引着考生和家长。但很多时候,机构仅是按照数据概率为考生进行志愿推荐,并未考虑个性化发展,甚至可能因为不想“浪费”分数,导致考生进入不喜欢的专业或学校,走了更大的弯路。
对此,有关专家认为,高校进行招生工作时,应进一步强化信息公开,通过直播宣讲、校园开放日等形式,将专业培养方向、就业趋势等关键信息告知考生,并建立反馈渠道,及时解答考生疑问。学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需警惕付费机构夸大宣传,对机构承诺的“保录取”等话术理性判断。尤其是新高考下,更要吃透选科要求和专业组调剂规则等,善用官方数据平台检索信息。

湖州中学提供高考志愿辅导。受访者供图
理性分析、长线眼光才是根本
“外援”不一定都靠谱,那究竟怎样填报才科学?
“信息来源和获取渠道的可靠性至关重要。”孔爱民强调,考生一定要通过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各高校的官方网站等权威渠道获取志愿填报相关信息。在志愿填报时,应严格按照选科要求,以免出现无效填报。
在此基础上,要避免单一维度,打破“不浪费分数”的误区,从兴趣、优势、就业、地域偏好等多角度进行考量。在此过程中,使用AI工具能快速搜集信息,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不过,前提是考生和家长对自己的情况充分了解,并亲自参与决策。”孔爱民表示。
不少一线老师还有个共识:志愿填报,不能等高考结束才“临时抱佛脚”。长效化、系统化的志愿填报辅助,应当贯穿整个高中阶段。
皇甫莹介绍,湖州中学从学生们高一刚入校开始,就通过心理专业测评、选课指导讲座等方式,一步步引导大家找到真正“对胃口”的领域。为了帮助学生更早“沉浸式体验”未来职业,学校还会联系高校、行业精英、校友前辈走近中学校园,把真实的专业学习、职场故事“搬”到课堂里,让学生们更了解未来专业方向和职业工作内容。
首轮高考志愿填报后,部分考生也将面临征集志愿、补录等环节。对于如何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业内人士提醒,填报前应先了解足够的信息,包括院校校的补录计划数,该批次的考生人数,该院校该专业对学科有无特殊要求等等。关键时刻也更需冷静头脑,不要只关注热门院校、热门专业,“冷热结合”使志愿形成合理梯度,更有可能提高录取机会。
志愿表上的勾选,牵动着万千家庭的心弦。这场“人生第二次高考”的终极答案,需要考生与家长回归理性,参考官方信息,结合兴趣与学科能力做出选择。毕竟,人生是一场长跑,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