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编辑:安安
近期,全国各地中考陆续结束,2025年中考改革方案也已于今年正式执行落地,各地中考考试科目、分值和招生政策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家长和学生迎来更多选择,也面临新的困惑和压力:高中更好考了吗?普职分流是否提前决定未来?本期《文话教育》将与栏目主理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陈志文探讨中考改革可能带来的影响,帮助家长和学生科学应对新时代升学挑战。
01
高中学位扩容,未来孩子上高中越来越简单了?
今年6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关政策情况,其中提到新建改扩建1000所以上优质普通高中,加快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比例等。在今年的中考改革中,高中学位扩容也成为多地重点举措,各地纷纷新建和扩建普通高中,如成都计划新增10所普高,山东要求各市学位供给率达100%。浙江、福建等地提升优质高中分配生比例至70%以上。部分城市(如东莞、杭州)试点综合高中和职普融通项目,进一步拓宽升学途径,同时,优化志愿设置、合并录取批次,提高普高录取率。毫无疑问,这些措施的着力点都在于缓解教育焦虑、减轻教育负担,让升学不再成为“挤独木桥”。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陈志文表示当前高中学位的供给主要与适龄人口的变化有关。由于二孩政策的实施,前几年新生儿数量有所增加,尤其城市学龄人口增长较快,导致部分地区高中学位紧张。为应对这一变化,国家不断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目前全国普通高中录取比例已接近70%。
另一方面,随着部分省市分配生政策的推进,每个学校按照人数基本都能获得重高名额。
“重高名额”是指“重点高中名额”。在中考(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招生中,部分省市会实行名额分配政策,将重点高中的招生名额按比例分配到辖区内的各初中学校。也就是说,不同初中学校的学生,只要在校内成绩排名靠前,就有机会通过分配生政策,获得进入重点高中(即“重高”)录取的机会。
对此,陈志文担忧,有些学生进入薄弱初中后能够排名靠前,反而更有机会获得优质高中的分配生名额,这也让家长在择校时面临新的挑战。家长们开始思考到底是让孩子当“鸡头”还是当“凤尾”?原本相对简单的升学过程,因规则的调整变得更为复杂。他建议相关政策在制定时,应尽量简化规则、减少家长的不确定感,从而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避免对家庭能力的过度考验。
02
“取消小四门”后,中考就轻松了吗?
“取消小四门”成为今年各省市中考改革讨论度最高的话题,许多家长表示,孩子的备考压力因此有所减轻。以北京为例,中考计分科目已减少至6科,原本的“小四门”——生物、化学、历史、地理——调整为考查科目。此外,多地也相应降低或取消了部分副科的分值,这些调整主要集中在“小四门”上,整体趋势是简化考试内容、减轻学生负担。
然而,对于这一改革方向,陈志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减少考试科目并不等于真正实现减负。实际上,学生之间的竞争依然存在,只是将压力从多门科目转移到了更少的科目上,学习负担并未实质减少。如果在“减负”过程中忽视了对基础学科的学习,反而可能带来新的问题。
“无论如何,社会竞争不会因为减少考试科目而消失,教育改革应重视基础学科的全面学习,避免因‘减负’而削弱理工科人才培养的基础。”
陈志文还强调,国家层面高度重视科技和人才的发展,总书记在今年两会上就明确提出,教育要为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近年来,大学也在不断增加理工科专业的比重,以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然而,目前中考改革中出现了弱化理工科基础的倾向,比如中考不考化学导致学生不学,这与国家战略需求相悖。以往高考改革的经验已经表明,只要某些科目不计入考试,学生往往就会选择性放弃,这直接影响了基础教育的完整性。自然科学的学习具有很强的体系性和逻辑性,基础薄弱会影响后续学习和人才成长。
03
不再强调中考分流后,未来中考会取消吗?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明确部署,我国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通(职普融通),深化产教融合,并不断优化专业设置以更好地匹配产业发展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界限正在逐步模糊,学生和家长拥有了更多自主选择权。陈志文指出,当前国家政策赋予了学生和家长更多自主选择普高或职高的权利,已不再强制分流普高与中职,而是强调升学和就业并重,这有利于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
“99%的家长都不把职高当做高中”,为此,陈志文解释道,实际上,中职学生同样可以参加高考,通过综合高中等改革举措,学生无论选择普高还是中职,都有继续升学的机会。社会上流传的“五五分流”或“上中职不能考大学”等说法并不准确。他提醒家长和学生,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定位,不要盲目追求传统的学历路线。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考不上大学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如今每年大学录取人数已超过1200万,本科和专科比例接近5:5,大学毕业生数量远超社会新增就业岗位,文凭已不再稀缺。实际上,职业教育的就业率往往更高,适合动手能力强的学生选择。每个人都应扬长避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随着社会反思文凭价值,未来大家会更加理性地做出升学和就业选择。
至于社会上有呼声希望将高中纳入义务教育,甚至取消中考,陈志文认为这涉及如何公平分配优质高中资源,以及拔尖人才特别是理工科人才的培养问题,取消中考需要非常谨慎,否则可能影响拔尖学生的成长路径。
本篇为腾讯新闻教育频道《文话教育》栏目关于中考改革的独家采访,关于的更多教育话题的深度讨论,欢迎持续关注腾讯新闻《文话教育》栏目,也欢迎在评论区交流你的思考。
往期精选:
高中双休新政下,是什么在影响升学率?|文话教育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新闻教育频道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欢迎个人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