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自2018年山东大学原校长樊丽明将山东大学的学伴制度改为,一对三,还特别强调最好是三名女学生时,这个山东大学的学伴制度就在网上一直热议不断。
后来,万达集团在山东大学的校园招聘会议上,因为主持人以这件事说笑,还一度引起山东大学领导层的强烈抗议,最后以万达集团公开道歉,开除主持人结束此事。
即便如此,山东大学的学伴制度遭到全网群嘲,其校长樊丽明也坚持将此政策执行了五年之久。直到近期,山东大学更换领导人,其原校长樊丽明被调离,这项政策才终止。
而随着山东大学宣布学伴制度终止,原校长樊丽明又再次受到广大网友的热烈讨论
其实,早在2016年山东大学就开始采用留学生“学伴”制度,不过那时候是一个留学生配对一个学伴,陪伴远离故乡的国外留学生能够更好的熟悉国内的环境,包括语言、生活、学习、习惯等,减轻这些一国留学生的学习压力。
当然,这个初衷毋庸置疑是从留学生的角度,切实的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困难。同时,对于学伴来说也并不是一无所获,不仅有学校给予的奖励,还可以交到国外的同窗好友,与之一起学习,了解他国的风俗人情,这可以说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而且,像是以前举办的农村城市学生一帮一,或者新生入学,学长学姐一对一带领熟悉校园,都有点类似这种学伴制度,本质上都是一样。
而最初山东大学的学伴制度也并没有受到诟病,之所以后来受到全网攻击主要这个学伴制度在2018年的时候被升级了,由原来的一对一变成了一对三,一个留学生对应三个学伴,还特别强调女士优先,这无疑是对女士的不尊重,特别是涉及山东大学这种高等学府,高学历知识女性,有涉嫌性别歧视,贬低中国教育的嫌疑。
在对这种现象贬低之前,我觉得我们应该先搞清楚一点,就是山东大学原校长樊丽明为什么要坚持这项政策?
其实,纵观事情前因后果,我觉得之所以推行这项政策的根本原因还是为了吸引国外留学生。要知道,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我国国内各所大学留学生数量是作为考核一国大学影响力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参考因素。
留学生数量的增加从名上来说,可以增加学校的国际排名,提升知名度;从利来说,可以给学校带来大量的财政补助,包括政府和校外大型企业单位的资金扶持。所以,这对于学校来说,是一件名利双收的好事。
樊校长想要增加学校留学生的数量这个初衷无可厚非,但他错在不应该采用异性相吸这样的手段来实现目标。而且在面对国际友人时,一对三的学伴制度有些过于谄媚。
我们更应该注重于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科研设施,从正面的角度增加学校的国际竞争力,而非走这种过于讨好性的歪门邪道。
教育是一件严肃而伟大的事业,他没有捷径可走,我们最好的行进方向是坦坦荡荡,稳稳当当,稳打稳扎才能让我们的教育行业不走歪路。相对于“学伴”这样投机取巧的方式,我们更应该注重学校的教育质量,营造一个公平公正、海纳百川的教育环境。
面对国际留学生,我们不卑不亢,以真正良好的教育环境来吸引他们加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他们,使之更好的融入,而不是这样近乎谄媚的讨好。
大学生是我国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我国的未来,这样的行为既贬低了我们在留学生眼里的地位,也打击了国内学生的自尊心,在还未进入社会的象牙塔里,就在这些学生的心理种下了低人一等的种子。毫不客气的说,这就像毒教材一样,是在挖国家的墙角,软刀子割肉,是在给国家的未来捅刀子。
幸运的是,我们已经看着这样处事的弊端,这次取消学伴制度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我们已经在渐渐降低了留学生的补贴,逐步拉平两者之间的待遇差距,尽量做到公平对待。在帮助留学生逐渐融入中国社会中时,也要引导他们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
从这次的事件中,也能看出我们国家公众对于教育的关注与重视,我国的教育行业还存在许多不足,教育无小事,任何一个政策的计划与实行都有可能影响一代人。我们希望能够将更多的目光驻足教育界,更好的推动教育公平公正的步入国际化。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