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栖霞教育之家_学校新闻】
2022年11月,金陵小学(仙林湖校区)数学教研活动如约而至。吴晗老师带领六(10)班的同学们一起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课前慎思】
假设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常用策略之一,对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悟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相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解决解决一些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同时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问题的条件和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基石。在课的引入部分,从直观的天平图,到感性的数形结合,再到抽象的推理计算,唤醒学生头脑里的已有生活经验,为下面的探究过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接着通过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围绕问题课前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探究,课上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享自己的预习成果同时解决自主学习中的困惑,进而通过班内展示交流让学生充分的进行生生互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课堂实录】
一、联系经验,引入策略

经验是学习发生的基础,学习过程是一个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正式学习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但在他们的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接触,只是还没有建立起一种完整的数学模型。在课堂的开始,吴老师从简单的“天平”情境入手,既帮助学生复习了简单的数量关系,又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理解相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解决一些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二、探究问题,认识策略

接着出示例题,吴老师通过让学生用不同方式表达对“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让学生充分理解两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接着通过活动要求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探求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质疑,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接着是全班交流,本环节吴老师着重让学生说清自己的解题思路,并通过摆一摆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两个未知量替换成一个未知量”的过程与原因。并且通过展示、交流、比较学生中出现的不同的解题思路,感受不同策略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有关策略的认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体会策略的多样性,从而提高数学素养。
最后通过思考与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假设?”“假设的依据是什么”进一步感受假设的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
三、深化问题,体验策略

在练习巩固方面,吴老师设置了四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首先通过转变例题的数量关系: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假设感受尽管都在假设,但是假设都是大杯算起来会稍显麻烦一些。所以在方法很多的时候,我们还得考虑怎样假设让问题解决更简单。

接着又回到天平中去,通过追问“如果买1个菠萝、1个梨和1个桃共重1000克,那么1个菠萝重多少克?”、“如果买4本笔记本比2本练习本贵36元,求1本笔记本和1本练习本各多少元?”让学生明白尽管这里涉及三个量,也可以根据他们的倍数关系假设为1种量。通过对以上两个问题的比较,让学生感受和与差的区分。
“等量代换”是假设策略的核心思想,根据两种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实现假设。最后升级难度,留下思考题,希望学生能够灵活转化。
【课后争鸣】

课后,老师们针对下午的教研课展开讨论。老师们认为吴老师在导入部分用学生熟悉的等量代换的问题,引导学生描述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后面学习新课奠定基础。在新授部分通过画图摆一摆,感受假设的策略、转化的思想,课上老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拓思维,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假设来解决问题并能讲清自己的思考过程。课上不是所有孩子都有机会讲解思路,因此可以给学生讨论时间,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讲解思路,这样可以给予学生更多讲的机会。
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每一次的数学校本教研都会让小伙伴们收获满满,相信数学组老师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一定会不断探索、前行!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