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学过去已有半个多月,对于初一的萌新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要适应身份的转变,从小学生到初中生,学习模式都有了全新转变。自开学以来,景弘中学初一年级并未直接开展新课学习,而是通过一系列课堂规范培训,带领同学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学习跑道,而这条“跑道”,看似起步慢,实则是影响孩子一生的“超车道”。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景弘中学独有的开学课堂规范培训。

课堂规范就是学习规范
课改,顾名思义就是课堂改革。课堂模式改变了,学习方式也发生了不小的转变。在景弘中学的教室里,固定的讲台没有了,传统的单面黑板升级成多面黑板,桌椅摆放方式形成了“圆桌模式”,课堂学习也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这些不仅是视觉上的转变,更是思维上的全新打破。所以课堂规范培训应运而生。

“教室的样子,就是教育的样子”。景弘中学的教室布置,也是根据课堂模式发生的适应性转变。在景弘中学的课堂中,我们可以看见独学的孩子安静有序地自主学习,看见小组之间三两同学对学、小组群学,看见组内成员依据黑板展示对学、群学成果,也能看见班内同学大展示课堂生成的智慧、激烈地讨论。在课堂结束之际,老师及时带领同学们进行课后小结、导学案整理和当堂反馈。这些所有的课堂流程,既保证全班同学所有步调统一规范,也从中实现了课堂的高效。
在开学之际开展课堂规范培训,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适应新的课堂模式,做到人人能听懂教师课堂指令,执行相关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短时间的培训下来,那些曾经“摸不着北”、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兴趣不高的孩子,在课堂上也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学习注意力更集中、兴趣更浓厚、学习效率也变得更加高效。而这一规范的课堂中,老师们能迅速掌握学生学情,自主学习的习惯、规范学习的方式,就在这潜移默化之中渐渐形成。
课堂规范也是行为规范
在景弘课堂规范培训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落实在了细微之处,而这,也是景弘中学课改多年来打磨的成果。

仅以黑板这一元素为例,我们即可看见教育的细节所在。离小组最近黑板为组内专用黑板,各组同学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板书和讨论,共同学习,此举能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黑板上的粉笔仅有三种颜色,分别是白色、黄色和红色,白色书写、黄色修改补充、红色批改订正质疑,学生学习成果一目了然,在这过程中不仅转换了思维模式,同时也懂得了如何合理分配使用学习工具,提高学习效率;对于文字书写,景弘中学提出了“1268书写原则”,即字间距1cm、上下间距2cm、每个字的长宽各6cm、黑板书写栏各间隔8cm,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字迹规范整洁,给人留下“字如其人”的良好印象;在展示环节,学生需站在小组黑板前,积极展示自己或小组学习成果,声音洪亮,表达流畅,进行信息的有效传达,通过这种方式的培养,达到锻炼学生信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像这样的教育细节,体现在景弘课堂的每一个角落,而它们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本身,而是从行为习惯、人格塑造和生命教育中,对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课堂规范更是人生规范
可能有人会问,在普遍传统教育模式的大环境下,学生在景弘中学接受了这样“新鲜”的课改模式,未来升学到了高中,依旧面对传统课堂,学习模式也改变了,那这样的课堂模式改变,有什么意义吗?

2012年,湖南科技大学学生王建在论文《景弘模式对学生后续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中给出了答案。他曾对景弘模式下成长的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从学生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情况、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生活与健康、探究能力与艺术素养五个方面作出了分析。数据显示,学生各项数据指标普遍高于其他学生,有的数据甚至成倍增长,学生在团队精神、乐于分享、懂得宽容、勇于表达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而这,就是景弘中学课堂规范背后的魔力,最终是一种能力的内化,更指向的是人生的规范,受益的不仅仅是初中三年,而是整个人生思维模式的极大转变。
景弘中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邓春林说:“规范是效率的保障,规范不是约束,而是规则和文化的构建,简而言之就是新的习惯养成。以课堂为主题和主体,载动的是学习和生活的整体发展。磨刀不误砍柴工,直接进入知识的学习未必最有效,还要看加速度。而这也是景弘中学之所以会花长时间来开展课堂规范培训的重要原因。我们为学生提供的不是弯道,而是一条加速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