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刘禾粟在采访过100个家庭后发现:
家庭成员处理问题的态度,直接决定了这个家庭的未来。
有一种人在家总是拒绝沟通,不肯倾听,不愿妥协,身上永远有股无理也要占三分的犟劲。
他们就像导火索,总是不停地制造纠纷,把家变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
正所谓,家和万事兴,家败吵不停。
一旦摊上这样的犟种,就是这个家庭悲剧的开始。
01
心理学家胡慎之曾讲述过自己的成长经历。
在他小时候的印象中,父亲从来都是一副独栽者的模样。
小时候胡慎之因为调皮,只要犯点小错,就会被父亲要求跪着面壁三小时,还不许吃饭。
奶奶看胡慎之又饿又累,多次进行劝说,但无论怎么劝,都改变不了父亲的决定。
胡慎之也做过抗争,可父亲的处理方式却是扬起斧头直接就朝他砍来。
父亲对他这样,对妻子也一样强势。
母亲在家俨然变成一个老妈子,说都不敢多说,只能唯唯诺诺地干活。
严苛压抑的生活环境,给胡慎之的心理带来巨大创伤,他一度患上了抑郁症。
直到成年后他接触心理学才明白,父亲是在用固执己见的方式来获取对家人的控制权。在他父亲看来,唯有如此,才能彰显自己的价值与地位。
但这种自我与任性,却需要以割裂亲情、破坏关系为代价,根本得不偿失。
前不久看电视剧 《打开生活的正确方式》,女主付心童的遭遇也让我深有感触。
在外人眼中,付心童生活富足,嫁给了一个会赚钱养家的好丈夫。
但只有付心童心里清楚,丈夫边亮其实是个很大男子主义的人。
他仗着自己工作繁忙,理所当然地要求妻子辞去大学老师的工作,全职在家照料家庭。
他想换大房子,不管条件允许与否,说换就换;
他想送儿子出国留学,无视家人意愿,说做就做。
付心童尝试过劝说丈夫,让他做决定时三思而后行,多和家人商议,但边亮依然故我。
付心童只能一再让步,咽下委屈配合他的决定。
后来,因为母亲去世,付心童累积已久的情绪终于崩溃,这段婚姻也走到了尽头。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暴力沟通”。
我们常以为,只有吵架动手才叫暴力。
事实上,所有漠视打压他人感受的沟通方式,都是种隐形暴力,都会给人造成严重的精神剥削。
所以,有句话才会说:一个家庭最可怕的,不是贫穷,而是有个总想“赢”的人。
他们把固执当原则,把冷漠当个性,一身犟劲全都用在了错的地方,到头来伤人又伤己,硬是将好好一个家拖进无休止的内耗中。

02
我有个朋友小艾,长期困扰于和妈妈相处的问题。
在家里,她妈认定了的事情,谁也改不了。
明知家人都不喜欢吃姜吃韭菜,但她妈坚持每次炒菜都要放姜,顿顿都要来一盘韭菜。
理由是,她妈觉得这样吃对身体好,就非得强迫一家人都要养成这个习惯,否则就会发脾气。
小事尚且如此,大事就更不用说了。
去年,小艾姐姐决定接受公司总部选派,去异地分公司锻炼几年。
结果她妈一听到这个消息就开始跳脚,无论她姐怎么解释,都坚决不同意。
说服不了她姐,她妈还跑到她姐的公司闹了一通,说公司的做法是在耽误她女儿的青春。
姐姐因为无法忍受她妈的犟脾气,很少再回家,她妈又开始把矛头对准小艾。
时不时就在小艾面前诉苦,说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好,让小艾要理解她的良苦用心。
她的妈妈验证了一个道理:认知层次越低的人,思维越僵化,行事越固执。
很多人之所以爱认死理,听不进别人的半点意见,根源在于他们的关注点不在于解决问题,而在于要证明自己永远是对的。
但其实,这恰恰最容易暴露一个人的短视与愚蠢。
家庭不是战场,在家事事不让,到头来无非是赢了一时局面,却输掉了长久关系。
投资家芒格年轻时性格也很要强,容易意气用事,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妻子杠到底。
两人常年针尖对麦芒,各种矛盾被不断激化,最后家彻底吵散了。
到了第二段婚姻中,他不再在意所谓输赢对错,每遇到分歧,都会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如今,他与现任妻子南希携手走过50多年时光,日子依然过得幸福美满。
很认可这样一句话:
“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又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想法,但人与人之间的智慧差距在于,能否分得清孰轻孰重。
总是将个人意愿凌驾于家庭和谐之上,只会因小失大,让自己越过越不幸。
懂得放低自己,你有尊重家人感受的大气,才会有拥抱幸福的运气。

03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家庭支持系统”。
构建一个具有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可以让每个家庭成员都得到最好的情感滋养与成长助益。
懂得用心经营家庭,把家人当成亲密合作伙伴的人,必是深谙这个道理的人。
一家人相处在一个屋檐下,遇到磕磕碰碰是常态。
我们需要做的是克服自身的执拗,少一点自以为是,多一些自我反思。
在意大利电影《如果上帝愿意》中,托马斯突然被告知儿子想要放弃学医,想去当神父。
托马斯是外科医生,他想不通儿子好不容易考上大有前途的医学专业,为何要半途而废。
但他按捺住了情绪,没有当场表示反对,而是决定先去了解儿子为什么会对当神父感兴趣。
在和神父深入接触的过程中,他才发现这个职业并不比当医生差,是自己原先存在认知偏见。
电影最后,他逐渐理解了儿子的选择,父子俩相拥一笑,画面温馨又有爱。
这个世界很大,总有我们触不到的盲区。
与其一意孤行,坚持自己所谓的“正确”,不如敞开心胸,去兼听不同的声音和意见。
当你的自身格局大了,素养高了,自然和谁都能相处融洽。
胡适先生作为知名学者,不仅在学术上成就卓越,在爱护家人上也做到了极致。
他的母亲和妻子都是旧式女子,没受过什么文化教育,但胡适从未因此而轻慢他们。
相反,在他眼中母亲和妻子都是睿智勇敢的女性,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也正因如此,婚后当妻子江冬秀对他提一些要求和建议时,他都很乐意听取。
有时即便不认同对方的观点,只要无关原则,他也绝不会去较真。
“世间最可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
胡适深深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要赢得家人的认可,自己就先要将心比心。
如此,他将家庭生活经营得和谐融洽,创造了旧式婚姻罕有的幸福典范。
有句话说得好:永远不要和重要的人,计较不重要的事。
跟家人犯犟较劲,无论谁赢,结果都是两败俱伤。
戒掉偏执,不争高低对错,才是与家人沟通正确的打开方式。
▽
冰心曾讲过一句话:一个美好的家庭,乃是一切幸福和力量的根源。
行走在这世间,家庭的暖意,奠定了我们生活的底气。
所以,在与家人相处时,我们都应记得常提醒自己:
幸福的家庭并非没有矛盾和分歧,而是彼此间示弱多过逞强,和气胜过脾气。
从现在起,好好修炼,别做犟种。
当你懂得和家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家拧成一股绳,
家人自会愿意做你最坚实的后盾,助你一起把日子越过越红火兴旺。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