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视觉中国
嘴穷:爱抱怨
心理专家陈默,研究过大量案例后,得出一个结论:
儿女和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关系是脐带剪断了,但潜意识还完全连在一起,母亲的情绪会直接传递给孩子。
如果母亲总是抱怨,儿女也会在压抑的环境中,变得满身戾气。
《热锅上的家庭》中的女主卡罗琳,就是一个喜欢把抱怨挂在嘴边的人。
明明一家人齐齐整整的,丈夫努力工作,儿女孝顺听话,可她就是不满意。
一会儿嫌丈夫冷漠,一会儿怪孩子懒惰,还动不动数落人,嫌弃这嫌弃那。
一次,她在准备晚餐,忙不过来时,女儿赶来帮忙。
她没夸奖女儿,反而质问:“你就做这么点儿事?真懒。”
闻讯前来的丈夫替女儿辩解,她又埋怨起丈夫不懂教育,惯坏了孩子。
结果,女儿委屈,丈夫发火,卡罗琳更是喋喋不休,牢骚满腹。
常年生活在这个家里,女儿也变得越来越挑剔,很难与人和平相处。
直至长大后,女儿竟成了卡罗琳的翻版,生活中毫无幸福可言。
有人说:“家,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欢乐的源泉,再苦也是温暖的。”
但如果父母“嘴穷”爱抱怨,家非但不是快乐的源泉,还可能是儿女痛苦的根源。
来源:视觉中国
读者
,赞267
眼穷:目光浅
郭德纲曾说过一句话:“不怕能耐差,就怕眼睛穷。”
眼穷的人,只看到眼前,或者追逐金钱,或者沉溺舒适,而让自己止步不前。
尤其是父母目光浅,影响的不仅是自己,还连累儿女越活越狭隘。
就像电视剧《山海情》中,很多十几岁的孩子,被母亲逼着退学去福建电子厂打工。
即便是校长去家里做思想工作,很多母亲都不让一步。
她们算了一笔账:
孩子大学毕业后照样要出去打工,还不如早点去工厂,能多赚好几年的钱。
让孩子辍学打工看似能多赚几年钱,实际上是将未来几十年的财富都输掉了。
可生活中,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该读书的年纪,让儿女去赚钱;该拼搏的年纪,催儿女求安稳。
即便孩子想闯一闯,父母也在后边生拉硬拽,生怕孩子飞远。
他们把孩子拴在身边,结果就是,孩子成了和自己一样没出息的人。
电影《一代宗师》中有句话:“一个人要往远处看,过了山,眼界就开阔了。”
很多时候,不是命运差,不是底子薄,而是父母的眼界,框住了儿女的手脚。
若想儿女有出息,做父母的,就得把眼光放长远。
帮孩子翻过那些山,他们的人生才能开阔起来。
来源:视觉中国
耳穷:听闲话
我有个姑姑,是出了名的爱凑热闹。
哪家夫妻离婚了,谁和谁闹矛盾了,谁和谁又传出八卦,没人能比她清楚。
在她的影响下,两个堂妹也爱听闲话,母女三人成了家里的“八卦小分队”。
没事就在背后蛐蛐人,还三番五次令自己陷入家长里短的纷争。
有这样的母亲,堂妹们没一点心思用在学习和工作上。
久而久之,她们就被同龄人远远甩在了身后。
看过一个小典故。
清代画家董棨,在教导弟子学画时强调“耳不可穷”。
弟子问,何为“耳穷?”
他回答说:“耳闻浅近曰耳穷。”
所谓耳穷,就是把别人的闲言碎语,不论好的坏的,全都听到耳朵里。
当耳内的杂音多了,你的生活也就容易被扰乱。
不信你看看身边的人。
那些爱凑热闹、爱听闲话的人,哪家的日子过得好?
如果再有个长辈带头,那儿女更是容易走入生活的误区。
与其“耳穷”关注别人,不如好好经营自己的日子。
来源:视觉中国
腹穷:无诗书
咱中国人有句古训:
穷不读书,穷根难断;富不读书,富不长久。
很多人过得不好,不是因为命中注定,而是因为腹中无书。
胸无点墨,头脑空空,就很难明事理,对儿女也起不到榜样作用。
在网上看过一个博主分享。
她有个婶子,人称“河东狮吼”,很是嚣张跋扈。
你和她讲道理,就是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你和她谈感情,她也是嗤之以鼻。
尤其谈到儿女的未来,婶子更是独断专行,完全不给孩子做合理的规划。
她大儿子早早辍学,二女儿早早嫁人,小儿子也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
一家子奉行“读书无用论”,结果就是越过越穷。
当别人外出求学谋职,她的三个孩子就只能待在身边啃老。
曾经,博主本以为这都是命。
但细细想过之后,才明白根本原因还在于这家人读书太少。
说实话,咱们普通人,是很难用阅历来提高眼界和格局的。
读书,似乎是唯一一条逆袭人生的快车道。
如果父母没这个见识,儿女就很难靠读书托举起自己的人生。
“腹穷”的父母,养不出“命强”的孩子。
来源:视觉中国
心穷:占便宜
作家马德讲过一个故事。
有个衣着寒酸的妇人在逛小吃街,她借口先尝尝味道,随手拿起街边各种小吃就往嘴里塞。
一条街走过去,她一分钱没花就填饱了肚子。
有个小孩看到了,想学这个妇人,结果刚伸手,就被旁边的爷爷打了回去。
小孩觉得非常委屈,爷爷对他说:“你学了她,就会生出穷气,有了穷气就再难翻身了。”
一句话,心穷的父母,影响孩子一生的运气。
尤其是爱占小便宜的父母,孩子有样学样也不会走正路。
就像我发小,小时候跟着妈妈坐车,妈妈总是想办法不给他买票。
后来他去国外上学,偶尔发现不刷卡也能坐公交车,于是便经常逃票。
等参加工作,他更是爱钻空子、爱占便宜,搞得领导和同事对他意见很大。
这直接导致了他没有一份工作能长久,生活总是朝不保夕,果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财经作家梁志芳说:
“世上有种心穷之人,在他们的想象中,整个世界都是属于他一个人的,他们无法容忍别人获得任何一点利益。”
父母“心穷”贪小利,就是无形之中早早耗损自己和儿女的福报。
大舍大得,不舍不得。
戒掉心穷的习惯,才能为儿女换来绵长的幸福。
来源:视觉中国
写在最后
经济学家薛兆丰曾说,贫穷其实是两个词的组合,贫是指你当前财务状况差,而穷是指穷尽、没有希望。
很多时候,“贫”是受限于能力与经验;而“穷”,则是受限于内心。
对儿女来说,比没钱更可怕的,是父母有根深蒂固的“穷习惯”。
如果父母摆脱不了内在的匮乏,儿女大概率会在其影响下过不上好日子。
说到底,这天下哪有不盼着孩子好的父母,只是碍于自身的见识,好心办了坏事。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从明天起,戒掉身上的“穷习惯”,我们依然能让生活回归正轨。
只要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每一位父母都能为他们做出改变。
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