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伤孩子的行为,它排第一

2023年06月30日19:46:07 育儿 1564

很多家长吐苦水:


学了那么多育儿知识,到头来发现,依然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教不好怎么办呢?


只能“无能狂怒”,朝孩子发火。


一方面,我很理解这些家长。


家长也是人。


但另一方面,这种“无能狂怒”,不仅教不好孩子,还会把孩子推远。




父母最伤孩子的行为,它排第一 - 天天要闻

来源:unsplash


情绪管理专家罗纳德博士曾说:


“暴风雨般的愤怒,


持续时间往往不超过12秒,


但它却能爆发式地摧毁一切。”


而这往往也是孩子远离父母的原因。


父母事后也很后悔:要是当时能控制好情绪就好了。




可为什么就控制不住呢?



01父母受过的伤,孩子在重演


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超市里,爸爸把哇哇大哭的孩子丢下不管,一个人走了。


饭桌上,妈妈把大吵大闹的孩子拽到一边,痛骂一顿。


对不服管的“熊孩子”,父母也很委屈。


和孩子讲道理,孩子根本听不进去。


劈头盖脸一顿骂,或者一顿打。


孩子被吓坏了,也就乖乖听话了。


但看见满脸委屈的孩子,父母又会后悔自责:


我这么做是不是不太好?


我是不是伤害到孩子了?


很多时候,父母其实也很想保持冷静。


但却为什么还是忍不住冲孩子发火呢?


问题的答案,其实藏在一个人的过去。




父母最伤孩子的行为,它排第一 - 天天要闻

来源:unsplash


1、你的“情绪按钮”,和童年经历有关


童年经历会影响一个人的思考、感受和行为方式。


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会呈现在亲子关系中。


我们很容易将孩子视为自我的延伸。




把自己的价值观、言行举止和性格,投射在孩子身上。


一旦孩子的某个行为,触发了我们的童年感受,尤其是对过去创伤的感受。


我们就会和孩子一起回到过去,重演这些童年创伤。


就像朋友小静,她每次带孩子坐高铁,都很有压力。


孩子才4岁,正是好动的年龄。


所以,小静总要很耐心地和孩子讲道理,让她老实坐着,别吵到其他人。


但不是每次讲道理都管用。


有一次,孩子受不了,在车上大吵大闹。


周围的人都看向她们,小静觉得非常不好意思。


她劝孩子小声点,但孩子根本不听。


小静忍不住了。


父母最伤孩子的行为,它排第一 - 天天要闻

来源:unsplash


她朝孩子吼道:


“你再这样,我以后不会带你出门了!”


“你能不能像大人一样,小声点啊!”


这些话脱口而出的时候,她愣住了,一些童年往事浮现在记忆里。


小时候,每次出门探亲,一家五口人都要挤在一辆很小的车里。


她和姊妹们挤在后座,总会因为座位吵起来。


每次妈妈发火,骂的都是身为长女的她。


她意识到,自己发火的样子,和妈妈一模一样。




甚至,说的话都一样。


她发现,自己用了父母曾经对她的样子,对待了孩子。


也就是,她从父母那里受过的伤害,在孩子身上重演了。


父母最伤孩子的行为,它排第一 - 天天要闻

来源:unsplash


不过,想知道哪些过去的伤痛在影响当下的我们,其实没那么容易。


因为,很多童年记忆存在于内隐记忆中,以感觉的形式存在。


它们很难被识别。


什么是内隐记忆


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骑自行车。


你只需跳上它,就知道怎么骑,而不需要有意识地思考。


内隐记忆可以让我们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产生某种特定的感觉。


那么,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失控的呢?


当我们的情绪被“引爆”,大脑的高级功能会“离线”。




大脑的情感中心会失去控制,一些重要功能被关闭。


从而,我们会处于一种脱节状态。


于是,我们丧失了同理心、调节情绪和决策的能力。




当我们处于这种失控的状态,很难和孩子好好说话。


父母最伤孩子的行为,它排第一 - 天天要闻

来源:unsplash


2、过去的信念,在对现在的你洗脑




那么这些内隐记忆,是如何在特定的情境中,影响我们的呢?


幼儿时期的我们,很容易受环境影响。


我们会积极地和父母的情感状态相互作用,吸收他们的情感烙印。


直到将它们内化为我们自己的情感烙印。


从而形成一个信念系统。


如果你有一个信念系统是:“我必须听父母的话。”


那么,当孩子不听话时,这个信念就会跳出来:


“她怎么敢这么不听父母的话?”


“我从来都不敢这么做!”


这个声音会放大你的愤怒。




父母最伤孩子的行为,它排第一 - 天天要闻

来源:unsplash


朋友凯丽有一个13岁的儿子,非常叛逆。


凯丽说什么从来不听,还总和她吵架,骂脏话。


面对这样的儿子,凯丽总会情绪失控。


于是母子俩进入了一个负反馈循环中:




儿子叛逆 → 凯丽生气,骂儿子 → 儿子反抗,更叛逆


后来,儿子还闹着要离家出走。


凯丽又生气又难过。


其实凯丽也有一个痛苦的童年。


她是被父母打大的。


无论事实是什么,只要父母觉得是凯丽的错,就会打她。


爸爸会用皮带抽她,妈妈会扇她耳光。


所以,她很早就形成了一个“坏”的信念:


一切都是她的错。


只要她没有做好某件事,


她就是一个坏孩子。


只要做错了,就应该被打。


父母最伤孩子的行为,它排第一 - 天天要闻

来源:unsplash


成年后,那个根深蒂固的“坏”信念,转化为一种对孩子的控制欲——




作为一个母亲,她必须正确地教育孩子。


然而,一切适得其反,凯丽和儿子的关系因此变得紧张。


02如何升级旧的信念系统?


其实,很多情绪问题,孩子只是一个导火索。


它暴露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自身问题。


这其实也是一件好事。


因为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我们可以升级旧的信念系统,调整我们的认知,来帮助孩子成长。


以下5个小技巧有助于升级我们的内在信念系统。


父母最伤孩子的行为,它排第一 - 天天要闻

来源:unsplash


1、不要随意给孩子的行为下定论


认知疗法创始人阿尔伯特·埃利斯 (Albert Ellis)曾提出“ABC模型”,帮助人们应对负面情景。


A是逆境(消极事件);


B是我们对逆境的信念和想法;


C是我们的情绪反应和行为所造成的后果。


这个模型可以解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绪连锁反应”。


例如,当孩子骂“你真蠢”,会发生以下情况:


我们听到“你真蠢”这句话。


于是,我们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反应,感到沮丧、无能为力等。




接着,我们会做出一系列行为,比如愤怒地威胁和惩罚。


父母最伤孩子的行为,它排第一 - 天天要闻

来源:unsplash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易被忽略的关键点:


在我们听到这些话和产生情绪之间,内部其实做出了一个假设。




这些假设包括想法、看法或判断。


它们往往是消极的,并且会放大消极情绪,扭曲行为反应。


比如在凯丽的案例中,她的消极假设放大了怨恨情绪和不受尊重的感觉。


凯丽对儿子做出的消极假设:


他真是一个坏孩子。


他迟早有一天会闯大祸。


如果我不好好教育他,他这辈子就毁了。


凯丽对自己做出的消极假设:


他现在这样,都是我的错。


我不是一个好妈妈,我没有教育好他。


父母最伤孩子的行为,它排第一 - 天天要闻

来源:unsplash


这些消极假设必然会激起消极的情绪和反应,阻碍我们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最初的想法来改变自己的行为反应。


如果我们不做出消极假设,就不会把孩子的话放在心上。


我们会明白,孩子的话只是为了宣泄内心的消极情绪,而不是为了针对我们。




从而,可以平静地做出回应。


2、不要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


我们的假设源自我们的期望。


我们必须搞清楚:


这是对现实孩子的期望,


还是对理想孩子的期望?


恰当的期望,往往需要综合考虑孩子的年龄、性格和气质。




父母最伤孩子的行为,它排第一 - 天天要闻

来源:Pexels


例如,孩子还小,以自我为中心,不具备充分考虑他人情绪或观点的认知能力。


如果我们期望ta能理解妈妈忙碌一天,需要安静,这是不现实的。


如果孩子闷闷不乐躲在房间,这时我们期望ta说出发生的一切,是不合适的。


如果我们的期望过高,孩子可能会认为ta永远都不够好。




3、什么都不要说,试着做3-4次深呼吸


当我们的情绪被触发,最好的反应其实是,什么都不要说。


当我们气上头,大脑可能会不断回响一个声音:教训ta。


但我们可以拒绝这个声音


父母最伤孩子的行为,它排第一 - 天天要闻

来源:unsplash


因为,这时我们说的任何话都可能是无效的,而且会损害与孩子的关系。




当消极情绪被触发时,我们往往会产生一些生理反应。


比如,胃会收缩,拳头会握紧,手心会冒汗,喉咙会发紧。


当我们注意并识别这些反应时,我们会接收到这样的信号:


“我应该平静下来。”


这时,我们可以对自己说:


“除了呼吸,什么都别说,什么都别做。”


然后,我们可以试着做深呼吸,至少三到四次。


感受氧气慢慢进入腹部,然后慢慢地从鼻腔呼出。




这个过程有助于头脑恢复理智。


父母最伤孩子的行为,它排第一 - 天天要闻

来源:unsplash


4、列出你的“触发器”,反思自己的行为


我们可以好好想想,孩子的什么行为会激怒自己。


是孩子不理我?


还是孩子喜欢顶嘴?


然后,列出这些触发因素。


接着,回想一下,发生相关事件时,自己的反应是什么,并写下来。




例如:“我朝ta大喊大叫,并威胁要拿走ta的手机。”


然后问自己:“当我产生这样的反应,当时的感受是什么?”




尽量明确写下所能想到的所有感受。


不仅仅是“愤怒”。


可能还会感觉到“被欺负”、“无能为力”、“被忽视”、“内疚”和“怨恨”。


父母最伤孩子的行为,它排第一 - 天天要闻

来源:unsplash


然后再问自己:“当我产生这些感受时,我在想什么?”




尽可能多地写下对事件的想法:


“ta一点也不尊重我。”


“对他这么好,ta竟然这么对我。”


“是我没有教育好ta。”


“ta永远不会改变。”


接着,再考虑这个问题:


“我能否把这些想法与我对自己的信念联系起来?”




也许,我们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我之所以会这样想,是因为父亲曾骂我是忘恩负义的白眼狼”。


过去的经历一直困扰着我们。


父母最伤孩子的行为,它排第一 - 天天要闻

来源:Pexels


最后,可以问自己:“我怎样才能以不同的方式看待这种情况?”




例如,当我们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懂得感恩,可以换个角度看待:


“他并不是不知道感恩父母,而是他现在有了自己想追求的东西。


这其实是件好事,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


5、尊重事实,不要仓促做判断


学会“对事不对人”。


比如,女儿的哭闹让人感到烦躁。


这时,我们可以提醒自己:


她有问题,而不是她是个问题。


她感到痛苦,而不是她不好。


父母最伤孩子的行为,它排第一 - 天天要闻

来源:unsplash


当一个孩子推搡自己的妹妹,我们可能会认为:


这个孩子太不懂事了。


如果我们想改变自己的反应,就必须先改变我们的假设。




妹妹弄坏了他的玩具,他很生气,所以失控推了自己的妹妹。


这是一个更符合事实的假设,有助于我们理解孩子的行为。


先观察和理解,而不是仓促做出判断。


你会发现,事实远没你想象的糟糕。


作者:Bonnie Harris、Lisa Firestone


来源:壹点灵心理微信‬公众号(ID:yidianling0)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文章内容不代表平台观点。)

育儿分类资讯推荐

2024青岛武术夏令营震撼来袭:让孩子们都勇敢成长、智慧绽放! - 天天要闻

2024青岛武术夏令营震撼来袭:让孩子们都勇敢成长、智慧绽放!

暑假即将来临,您是否还在为孩子的照看问题而烦恼?父母忙于工作,孩子无人照料;培训机构费用高昂,难以承受;托辅机构质量参差,难以抉择;孩子迷恋电子产品,难以自拔……这些问题是否让您感到无奈和焦虑?别再担心!让我们为您献上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青岛晚报携手胶州市育才武术学校,隆重推出“武术夏令营”活动。...
你是因为什么事在全家族出名的?网友分享的每一个都很炸裂啊! - 天天要闻

你是因为什么事在全家族出名的?网友分享的每一个都很炸裂啊!

哇塞,这事儿可真牛!这绝对能成为你亲戚们教育孩子时用来当反面教材的经典故事。几十年后,你的这段壮举还是会被人津津乐道。我这个人虽然没什么名气,但我在家里排行老六。记得有一次,村里有个小流氓嘴欠,逼着我堂妹叫他爸爸。我二话不说,躲到车底下,让
不想娃长大后脾气大,4岁以后就要立规矩 - 天天要闻

不想娃长大后脾气大,4岁以后就要立规矩

大家好,我是婷妈。 小杰是一个4岁的男孩,他的父母发现他最近脾气变得很大,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他的父母为此很苦恼。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拥有良好的品德和....
在鼓励孩子时,有哪些话语是不可或缺的 - 天天要闻

在鼓励孩子时,有哪些话语是不可或缺的

在鼓励孩子时,以下是一些不可缺少的话语:“我为你感到骄傲!”:这句话让孩子知道他们的努力和成就被看见并得到了认可。“你做得很好!”:直接肯定孩子的努力和结果,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我相信你!”:这句话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在面对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