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一点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时光悄然流转,悄无声息地在岁月的画卷上又添了一抹新绿。
春季的第四个节气,春分,已如约而至,准时抵达了繁华人间。
“分”字之中,又蕴含着两层含义。
一是季节的平分,春天的脚步已经不急不缓地走到了中点。
北方草木萌发,南方桃李花开。
二是昼夜的平分,此时的南北半球都显得格外公平,白天与黑夜,各自平均占领着一天的时间。
既不过分偏袒,也不丝毫吝啬。

此后天气渐暖,白昼渐长,草木葱郁,鸟兽欢腾,万物和谐共生长。
有序变化的节奏里,却也存在着难以掌控的时机。
春分后的天气总是多变,上午艳阳高照,傍晚却可能冷风骤起。
在这样善变的天气里喝茶,最忌随心所欲。
春分之后,要如何合理安排喝茶?
今天特意整理出“2喝2不喝”的品茶秘籍,助各位轻松享受人间好春光。

《2》
喝适合自己体质的茶,避免造成刺激。
清明到来之前,各茶叶产区的茶农总要忙得连轴转。
福鼎的高山茶园里,白茶正处于白毫银针的采摘期。
一大早,众人便带着工具上山忙碌,生怕节奏太慢,白毫银针长成了牡丹王,价位就差了一截。
近期一段时间,茶市热热闹闹的,属于绿茶的上新主场,喜好清鲜茶味的人,终于不用再苦苦等待。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对于体质偏弱的人来说,清新爽口的绿茶,反而是造成肠胃不适的直接原因。
不发酵的绿茶要高温炒制杀青,防止内质进一步转化,保持鲜活自然的风味状态。

经常有人说,绿茶的茶性偏寒,原因就在于茶多酚的含量比其他茶类都高,具有一定的刺激性。
当然,普通人能不能喝绿茶,完全看个人选择,只要没有明显异常的感受,那便放心品尝。
当下春分时节,植物快速成长,也是调和身心、顺应天时的关键节点。
除了品尝绿茶的清新感,平时多喝一些温和的茶,总不会出错。
例如不炒不揉的白茶,新茶时期的茶多酚,含量处于常人能接受的范围内,并持续转化。
存满三年成为老白茶,黄酮类物质的含量大量增加,而茶氨酸基本不变,风味沉稳醇厚,茶性也更加温和。
具有“包容性”的红茶,也是不错的选择,全发酵的工艺将刺激性物质转化为茶红素等成分,口感清鲜甜润。
早晨起床后喝上几杯,调整精神状态,活力满满迎接新的一天。

《3》
喝香气清雅的茶,更解闷舒心。
惊蛰过后能明显察觉到,在不下雨的日子里,今年春季气候更偏燥热。
春分过后,最怕的不是倒春寒,而是随着春风不时裹挟而来,心头莫名产生的燥意。
或许正是这样的原因,古人养成了春季外出踏青的习惯。
与家人好友相约,身上挂着各式香囊,在天地之间吟诗作对,喝茶抒发雅兴。
可时至今日,生活节奏紧凑忙碌,大多数上班族很难挤出充足的时间,效仿这些闲情雅致。
除了闲暇之余多到户外走一走,饭后散步逛一逛,工作时简单泡些茶来喝,也不失为一种放松方式。

烦闷疲倦时,先放下手中的事物,一只普通的玻璃杯,一小撮茶叶,温杯后即可投茶冲泡。
要说到茶香清郁,就不得不提素有“茶中花仙”之称的白牡丹了。
打开包装后,鼻尖就能嗅到干茶散发出淡淡的花草香,在沸水的高温作用下,盛放出馥郁芬芳。
从注水到茶汤正式入口,花香始终高昂,保持着层次丰富的状态。
如栀子、玉兰、茉莉等种种花香综合而成的清雅香气,堪称俘获一众新老茶友的杀手锏。
作为春白茶,汤水的清润鲜滑也是解放心情的良方,几口茶汤下肚,烦躁情绪渐渐消除。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春日多喝好茶,也是亲近自然的一种方式。

《4》
不喝冷泡茶,切忌贪图一时之快。
今年春季升温快,天气又反复无常,短短几天就能经历春夏秋冬的四季变换。
打开天气预报一看,下周甚至接连好几天直达三十度。
每到这时,陪伴了一整个秋冬的煮茶壶渐渐地开始隐退幕后,更显新颖的冷泡茶,开始登上茶桌。
天气回暖之后,喝些冷饮快速降温,似乎早已成了年轻人心中的公认秘方。
还记得去年夏天,加冰块泡的白毫银针掀起了不小的浪潮,成了不少茶学博主和美食博主的热门选择。
冰块与茶叶的碰撞,视觉效果上倍感清爽,可在老茶客看来,更像是暴殄天物的做法。

众所周知,白毫银针表面覆盖着一层浓密白毫,不用沸水冲泡,难以将它们完全冲刷掉落。
茶叶和冰块一起漂浮在水面上,这样的茶汤真的能品出鲜香醇爽吗?
想来,不过是冰块的刺激感混着淡淡的茶味,没真正喝过好茶,便会认为别有一番享受。
即便不加冰块,只是用常温的水泡茶,从任何角度考虑,都不推荐大家这么做。
一方面,水温达不到要求,无法释放出真正的自然本味。
茶味泡淡之后,深层次的香气和滋味物质,依旧从未被触及释放。
另一方面,初春时节仍然带着一丝寒意,早晚温差大,在天气正式回温前,仍需做好保暖防护。
冷泡茶虽然能带来一时的畅快,但寒气入体依旧伤身,喝些温热的茶汤,让自己出些薄汗更健康。

《5》
不喝浓茶,春季提神有窍门。
都说春季是万物蓬勃生长之时,却总是春困缠人,尤其是午后时分。
吃过饭后,碳水化合物开始发挥效果,渐渐有些疲乏也是正常。
此时最好能休息半个小时,调整一下个人状态。
每个人实际情况不同,得不到充足休息的情况下,下午总会有些精神不振。
对着电脑屏幕敲打键盘,或是参加一场会议,不知不觉间眼皮开始打架。
为了应付这种情况,一些茶友已经养成了提前应对的习惯,选择喝茶提神。
随手抓一把茶投入杯中,几乎占了容量的三分之一,再将茶汤闷得颜色极浓,每一口都是浓烈的苦涩感。

性质再温和的茶叶,也含有茶多酚与咖啡碱这两类成分。
在合理投茶的情况下,的确能发挥提神醒脑的作用,又能确保茶汤的饱满与滋味丰富。
一旦过量释放,被改变的不只是清新口感,对身体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刺激物质大量析出易伤胃,也容易造成大脑神经过于亢奋,甚至直接影响到晚上休息。
睡眠不足,到了第二天又要靠浓茶提神,就像陷入了死循环,对咖啡碱的耐受度也不断提高,茶越喝越浓。
为了能持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还是希望各位能合理安排好休息时间,喝浓淡适中的茶。
让好茶体现出应有的香清甘活,不浪费基础的品鉴价值,也能发挥出更多的有益效果。

《6》
喝适合体质的茶,是春季对自己的滋养;喝香气清雅的茶,是善待心灵的良方。
不贪冷、不求浓,更是人与茶和谐共处的不变真理。
春分时节,捧起一杯温热的茶汤,感受香气从鼻腔滑入心田。
从这时起,喝下的不只是茶,更是半个春天的活力与生机。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