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堂弟家时,我正好听到以下这样一段对话。
“妈,我已经说了别给孩子加盐!”
“就那么一点点,有啥事?”
“医生说不能加!”
“医生说得都对啊?你小时候不也吃盐长大的?”
女儿还小时,我也跟我妈有过类似的对话。
老一辈觉得,小孩不吃盐,没力气;而年轻父母又认为,孩子还小,吃盐不好。
那到底谁是对的?
孩子多大能开始加盐,越晚越好吗?
我以前问过儿科医生,他告诉我,很多家长都做错了。
一:孩子到底多大能加盐?
孩子吃盐,其实是分年龄阶段的。
● 1岁以内
儿科学会指出:1岁以内的孩子,不需要额外加盐。
别说盐了,酱油、生抽、蚝油这些统统都别碰。
为啥?
因为:母乳和奶粉里已经有天然的钠,够用了。
孩子吃辅食时,胡萝卜、鸡蛋、南瓜、牛肉,天然就有味道。
而且,孩子的味蕾比大人灵,我们觉得寡淡,他们可能觉得刚刚好。
再说,小婴儿的肾脏还嫩着呢,排盐能力差,一口盐下去,他们得辛苦“加班”好几小时。
有时候你说“我就捏一点点”,但你知道吗?那“一点点”对宝宝来说,可能都已经过多了。
婴儿每天需要的钠大约是200毫克,相当于不到半克盐,我们手一抖,就超了。
● 1-2岁
这时候,孩子的身体逐渐成熟了,可以开始尝试一点点盐。
但要注意的是,一天盐的量,不超过 1克(就一小撮,捏完你自己都看不见的那种)。
我们最好先把孩子的菜先盛出来,然后再加盐给我们自己吃。这样,就不需要额外再给孩子炒菜。
给孩子吃的菜,也以蒸、煮、炖为主,少油、少盐,这样对孩子更健康。
有时候,我们一看到孩子吃饭慢、吃得少,就想着:“是不是太寡淡了,加点盐他就香了”。
孩子不咋吃饭,可能是因为食材太单一,也可能是零食吃多了,并不是菜“盐放少了”。
● 2-3岁
2-3岁的娃,可以慢慢和我们吃同样的菜,但前提是,我们大人也得“配合清淡”的口味。
尽量每天的盐,不超过 2克(差不多两个黄豆粒大小);为了孩子健康,我们大人的口味也跟着降一降,吃清淡点。
不然,娃还是会“越吃越咸”。
咸菜、火腿肠、鱼丸、汤粉面这些,少给孩子吃,能不碰就不碰。
因为这个阶段,是孩子味觉“定型”的关键时期。
如果他从小习惯吃咸,他以后就改不了口;相反,如果清淡吃惯了,长大也不容易挑食。
● 3岁以后
一般来说,孩子3岁以后,肾脏发育得差不多了,能吃的盐量,接近大人一半。
但重点是:吃盐这事,不只是看年龄,更看“习惯”。
你家娃要是前几年就吃得咸,那以后只会吃得越来越咸。
所以,养成孩子饮食清淡这个好习惯,是关键。
因为“从小吃咸”,会给孩子将来带来一串副作用,比如:
●肾脏负担重;
●长大容易高血压;
●吃饭挑食、只爱重口味;
●增加肥胖的风险。
二:清淡饮食,有味道也有营养
不少人担心,饭菜太清淡了,孩子不爱吃饭怎么办?
关于加盐这件事,我们不妨试试以下几个方法。
①1岁以内,坚持“不额外加盐”
无论是煮粥、炖菜、蒸蛋,在孩子的辅食里,都不要额外加盐。
若想给孩子体验不同的味道,可以利用食材本身的鲜味。
比如南瓜、鸡蛋、胡萝卜、肉类、海带等,它们都有天然的甜、咸、腥等味道,同样能刺激孩子味蕾,体验不同的味道。
我们还可以用一些洋葱、香菇、番茄等食材,增加香气,帮孩子建立起对原味食物的喜好。
如果孩子不爱吃饭,别急着“加点盐提味”,而要控制零食,把食物多变一些花样,提高孩子对食物的兴趣。
②1岁以后,逐步引入,控制用量
过了1岁,可以适当加一点点盐,但也不是放开来加。
医生建议:
●每天总盐量别超过1克。
●家里做饭可以“先盛孩子的,再放盐给大人”,或者单独给孩子做辅食。
孩子吃得“有味儿”,不是靠调料堆出来的,是靠多样化的天然食物建立起来的。
③关注隐藏“咸味”的加工食品
很多加工食品里都藏着盐。比如:肉松、香肠、小饼干、小零食等等。
这里边的盐,我们不能忽视。
而这些食物,孩子往往又很喜欢。但它们的钠含量非常高,不要给孩子吃太多。
想让孩子健康长大,控制这些“隐形盐”很关键。
关于吃盐的问题,有些家长会说:“我们小时候吃盐也没事,怎么现在的孩子这么娇气?”
以前没有科学育儿知识,只能靠经验,确实很多人是“没事”。
但也有不少人,长大后肾不好、高血压。
现在能更科学地照顾孩子,为啥不用呢?
味觉的形成,从婴儿期就开始了。
我们给他什么样的饮食习惯,他就会跟着走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