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孩子特色班就得花费10000,家长:太难了

2022年09月30日13:48:26 育儿 1449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年轻人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年轻人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呈现出一片这样得形式,要么年轻人不结婚,要么年轻人觉得压力大,不敢多生育小孩,造成现在老龄化趋势严重,尤其在发达城市更为多见!

一个月孩子特色班就得花费10000,家长:太难了 - 天天要闻

目前我观察身边的形式,发现年轻人不愿意多生育的孩子的原因来自于以下几点:第一,生育之后无人帮带小孩,造成年轻宝妈失去去职场工作的机会,家庭压力大,年轻人被房贷、车贷压得喘不过气来,当出现这种情况,大多数人还是为了生存,所以不愿意多生育孩子。第二,现在的小孩从刚出生开始就是拼爹时代,从呱呱落地开始那一刻,家长们就赋予孩子太多的希望,都希望孩子以后在社会中有一席之地,可以混出个名头,所以,从几个月大的孩子开始就开始报早教以及接触各种社会体验,丰富孩子的视野和感知社会的形形色色,让孩子拥有更多的知识和社会生存之道。报一个特色班就会划掉普通父母一个月得工资,所以年轻人压力大,孩子多就是对孩子的不负责,所以优生优育。第三,医疗条件不便,随随便便一个生病就是一千以上,对于没有固定工作的人来说,病一场可能花掉夫妻一个月得开销,真的是生不起、病不起、养不起呀。

一个月孩子特色班就得花费10000,家长:太难了 - 天天要闻

现在全世界都老龄化趋势严重,在新加坡,大多数老年人在60岁之前没有一定的存款数额,政府也不会提供保障,所以大部分老年人仍然坚持工作,以达到政府的要求,所以在新加坡大部分食堂、超市等各种公共场所都是老年人,而不是大学生。类似的国家还有泰国,老龄化引起政府的极大关注,现在很多家庭都从夫妻演变成“丁克家庭”,越来越多的孩子成年后独自居住,远离父母。相对应的还有赡养父母成了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但是泰国倡导赡养义务应该由多方承担,比如社区,家庭和社会。

一个月孩子特色班就得花费10000,家长:太难了 - 天天要闻

在孩子2岁时候,我给孩子报名早教60节课花了八千多,平均下来每节课还是比较昂贵,所以家庭的开销还是很大的,现在商场里都是供孩子们游乐的,有各式各样的游乐场,还有各种特色班,比如声乐、舞蹈、美术、口才、书法、乐高、围棋等等,各种课程应有尽有,但是也加大了各家各户的消费力度。

一个月孩子特色班就得花费10000,家长:太难了 - 天天要闻

目前我们三线城市,普通人一个月工资也只有三到四千,刚够一个孩子一个月学费,再加上疫情期间,工作不好找,工资整体下滑,很多企业倒闭,所以能活着也算是幸运的。

但是,现在国家全面开放生三胎,因为社会进步需要年轻人,所以社会出台各种政策用来鼓励年轻人多生育并给予相应的福利待遇,让更多的孩子都有学上,有病可以治疗,让社会更加稳定一点,全面进入小康家庭。

一个月孩子特色班就得花费10000,家长:太难了 - 天天要闻

总之,生三胎的大多年龄分布在80后,那个年代的人们还是崇尚多生孩子,人丁兴旺,而90后很多都是一胎或者不愿意结婚的,00后的孩子更是自由享乐。所以,我们要尽最大的力量做好自己,并把孩子抚养成人,让孩子以后都能对国家做出一定的贡献,这也就是为人父母的使命了。

一个月孩子特色班就得花费10000,家长:太难了 - 天天要闻

育儿分类资讯推荐

不喜欢出门,可以一整天在家里的,多半是这3种人 - 天天要闻

不喜欢出门,可以一整天在家里的,多半是这3种人

有些人忙碌起来,仿佛永不停歇的陀螺,可以一月甚至几月都无暇休息;而有些人一旦闲下来,便仿佛与世隔绝,可以很长时间都不踏出家门一步。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人呢?他们一旦有了闲暇时光,便不喜欢出门,不愿意参与社交活动,宁愿一整天都待在家里。其实,他们大多属于
清明节,致远在天堂的亲人! - 天天要闻

清明节,致远在天堂的亲人!

人间四月,正值芳菲盛放之际,清明悄然而至,家家户户焚香祭祖,缅怀先人。在这特殊的日子里,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淡淡的哀愁与无尽的思念。天堂的亲人啊,你们在那遥远的地方,是否一切安好,是否也能感受到这份跨越时空的牵挂?
记住了:狗永远喂不饱,人永远讨不好! - 天天要闻

记住了:狗永远喂不饱,人永远讨不好!

狗实在喂不饱啊,人实在是讨不好啊!给得再多,它都能帮你一口吞掉,越是去讨好,就越是蹬鼻子上脸。一步一步地,哪一天喂少了,还反咬你一口,哪一天你的所有讨好让步就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了!
三月初六发财日:食三宝纳财,行一善积福,避一忌守运 - 天天要闻

三月初六发财日:食三宝纳财,行一善积福,避一忌守运

亲爱的宝子们,来吧!美食不会辜负你!晨起推窗,见庭前桃李初绽,方知今日已是农历三月初六。古书《岁时广记》有载:“三月初六,天地交泰,万物生发,乃纳福聚财之日。”这一日,民间称为“发财日”,承载着人们对富足生活的朴素向往。作为美食与传统的虔诚信徒,我愿以舌尖为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