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訪|手機App強制、超範圍收集個人信息?網信辦出手了

近日,國家網信辦發布《常見類型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App)必要個人信息範圍(徵求意見稿)》,文件規定了地圖導航、網路約車、即時通信等38類常見類型App必要個人信息範圍。只要用戶同意收集必要個人信息,App不得拒絕用戶安裝使用。

記者走訪了解到,手機App方便生活的同時,普遍存在超範圍收集、強制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的問題,給市民造成了困擾。不少市民認為,國家網信辦若出台新規,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用戶的選擇權,有利於保護個人隱私免於泄露。

App收集個人信息成常態

多數市民擔心信息泄露

當洛小姐點開某視頻軟體時,一個窗口彈了出來:「是否同意App獲取您的通訊錄及好友。」洛小姐認為,該App存在超範圍獲取使用許可權和用戶信息的行為,「我只是看個視頻,為什麼要獲取我的通訊錄?」

而這種現象,已十分普遍。每次下載新軟體時,段先生會在手機屏幕上看到一份用戶協議。「每次我只能勾選同意,如果不勾選,就用不了軟體,感覺像被綁架了一樣。」段先生說。

「我覺得我就算沒有開放許可權,它也能獲取我的信息。」李先生最近有買房和養寵物的打算,因此和女朋友經常會聊到相關的話題。此後,他便頻繁收到樓盤的推銷簡訊,就連App的開屏廣告,也是與貓糧貓舍相關的推廣。但李先生稱,自己從未在網上搜索過相關的內容,看到如此精準的推送,他十分疑惑。

「我的信息好像被共享了一樣。」當房產企業的App將手機里的大部分信息讀取後,張先生便會經常收到推銷房子、保潔的電話和簡訊。這讓張先生很不自在,「好像被人窺探著。」

2019年,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工作組曾對包括餐飲外賣、地圖導航、網上購物、金融借貸、即時通訊、社區社交等近20大類,共計100個App進行用戶信息收集情況統計。統計結果顯示,平均每個App申請收集個人信息相關許可權數有10項,而用戶不同意開啟則無法安裝或運行的許可權數平均為3項。

《2019全國網民網路安全感滿意度調查統計報告》顯示,37.4%的網民認為網路個人信息泄露「非常多」和「比較多」,58.75%的公眾網民表示曾遇到個人信息侵犯。

把選擇權交回給用戶

期盼監管能落實到位

「只要用起來方便,我是可以接受的。」針對App 超範圍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的行為,有部分市民表示可以接受。但更多市民認為,這會導致個人隱私的泄露,希望這種不合理現象得到一定的遏制。

張先生經常遇到房產類App要求獲取手機通訊錄的情況。他認為,收集用戶的詳細信息,一定程度上能幫助軟體做自身的推廣和運營,但這是以犧牲用戶的個人隱私為代價的。葛先生持同樣看法並表示,「必須禁止App的許可權無限擴大,把選擇權交給用戶。」

12月1日,國家網信辦發布《常見類型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App)必要個人信息範圍(徵求意見稿)》。必要個人信息是指保障App基本功能正常運行所必需的個人信息,缺少該信息App無法提供基本功能服務。其中,均沒有包括人臉識別、指紋識別等生物信息的相關內容。葛先生認為,人臉識別功能確實能帶來很多便利,但絕不能濫用,否則會埋下很多安全隱患。

該意見稿明確規定了地圖導航、網路約車、即時通信等38類常見類型App必要個人信息範圍。張先生認為,從目前來看,意見稿已經十分細緻完善,「如果出現新的分類app,有關部門也應進行修改和補充。」

另外,該意見稿也明確,只要用戶同意收集必要個人信息,App則不得拒絕用戶安裝使用。「以往用戶都是跟著App的引導設置走,處於被動地位。」張先生認為,該規定能讓用戶擁有更多的自主權和選擇權。

李先生表示,希望國家網信辦出台新規後,有關部門能有效加強監管,「監管到位才會落實得比較好。」另有市民稱,有關部門加強監管的同時,用戶也要提高自我防範的意識,避免個人信息落入違法犯罪分子手中。

【記者】歐楚欣

【拍攝/剪輯】歐楚欣 實習生 劉裕華 王紀民

【作者】 歐楚欣

南方探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