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團購大戰!互聯網資本的鐮刀,伸向「菜場小販」

最近,家對面開了一家「小超市」,很簡陋。

你說它是超市吧,有點勉強,因為它在貨架上展示的商品只是樣例,不能直接交易的。

那麼它的經營模式是怎麼樣的呢?

它把附近小區的居民拉到微信群里,通過微信,電話等方式提前預定,然後第二天上門自提就行了。

當然,你讓它送貨上門也可以,要買到一定金額才行。

生意特別火爆,有些熱門商品根本預定不到,跟飢餓營銷差不多。

因為它家的商品特別便宜,市場價3.5塊/斤的有機花菜,它賣1.5;市場價1.5塊/斤的大白菜,它賣0.6……

關鍵是還特別新鮮。

我就問老闆,你們賣得這麼便宜,怎麼盈利呢?

他說我們有個種植基地,所以可以薄利多銷。

但這說法顯然是沒道理的,薄利多銷的意思是比市場價便宜個5%來搶市場,不是便宜50%來做慈善。

我隱隱嗅到一絲陰謀,直到看到社區團購這個概念粉墨登場,這時我才意識到,原來又是互聯網大佬們搞的「金融創新」,只不過這次賽道變成了賣菜。

導流,補貼加宣傳,互聯網收割三件套。

排擠傳統——教育市場——壟斷經濟——收割流量,每次都是這個套路,就不能有點新意么?

社區團購之所以可以火起來,很大一部分功勞要歸功於疫情。

以武漢為例,最嚴重的時候大家都被關在家裡根本出不來,不上班很開心,但是不吃飯是要餓死的,怎麼辦?

沒關係,每個小區都有下單群,你只要到小區定點去拿就行了,甚至還可以讓志願者給你送菜上門,100塊錢買一大堆政府配送好的菜,然後堆在冰箱里慢慢吃就行了。

這種應急用的方法,大家都拍手叫好,沒想到一不小心就變成了一種新的商業模式了。

資本們意識到,原來賣菜並不需要接觸式的,以社區為單位可以更緊密地連接商家和消費者的關係。

如果做得足夠大,把每個社區都服務好,豈不是可以壟斷全中國的食物供應鏈?

你可以不騎共享單車,可以不用網約車,可以不點外賣,但是你敢不買菜不吃飯么?

涉及到人們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往往都是剛需,能在剛需里分一杯羹,那可是賺得盆滿缽滿。

所以各大互聯網大廠已經全部行動起來了,百團大戰的趨勢又隱隱嶄露頭角。

進入2020年,十薈團在1月、5月、7月接連完成8830萬美元、8140萬美元及8000萬美元的B輪、C輪及C2輪融資,其中阿里參與了B輪;

2020年7月,興盛優選完成約8億美元C+輪融資,騰訊參與其中;

11月,十薈團再度獲得1.96億美金的C3輪融資,由阿里繼續領投......

互聯網資本就像遮天蔽日的蝗蟲,只要有利可圖,就風捲殘雲地撲過去,從商業上升到資本遊戲,每次都玩得不亦樂乎。

這次互聯網大廠的攻擊目標,恐怕就是社會最底層的菜販了,數以萬計的賣菜小販可能被奪走生計。

「我要消滅你,與你無關。」

對這個結論,我是持有反對意見的,只能說在互聯網資本進行大肆補貼的時候,菜販們的生意真的很難做,他們的進貨價可能比社區團購的賣價都貴。

但是從長期看,菜市場不會消失,菜販們依然可以按部就班地賣菜。

原因在於,無論互聯網資本還是菜販們,他們都不是資源的擁有者,只是資源的傳播者,所以無論資本如何補貼,終有一天還是要回歸到本該有的盈利狀態,回歸正常的商業模式。

這時候,菜販們又可以正常做生意了。

這種例子已經數不勝數了,比如幾年前的網約車,這玩意跟社區團購基本一模一樣。

車子並不是資本的,資本補貼的只是打的這種模式。

當時補貼最凶的時候,很多計程車司機也大喊活不下去了,有的甚至辭職加入到網約車裡去,一個月賺個2,3萬不要太輕鬆。

當資本大戰後,滴滴一統天下,價格也是節節攀升,最終現在叫個快車可能還比直接打的貴那麼幾塊錢。

消費者的身體不要太誠實,沒了補貼誰來跟你玩。

現在大家還有聽說計程車司機抱怨打車軟體搶了生意么?

資本入局,在短期內的確會對某些產業造成毀滅性的打擊,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資本究竟是擁有資源,還是整合資源。

如果只是單純地整合資源,並不會給最終消費者帶來很大的變化,也不會消滅傳統的競爭渠道,因為商業的邊際效應基本是固定的,回歸賺錢的本質才是硬道理。

相反,如果資本完全擁有資源,那就千萬要當心了,這就不是消滅某個行業這麼簡單了,挾天子令諸侯也不是不可能。

最極端的例子就是墨西哥的販毒組織,制毒販毒一條龍,敢跟政府硬碰硬,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

生化危機里的Umbrella公司,也是個資本完全擁有資源的典範,最終把所有人類都感染成喪屍。

不過好在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乾的都是資源整合的活,儘管有時候吃香很難看,但終究不會威脅到社會穩定。

想像一下,如果某家互聯網公司擁有全中國最大的蔬菜基地,然後它靠價格來壓死同行,等同行差不多死絕了,然後大額提高菜價進行壟斷,這才是最可怕的狀態。

當然,政府對這種事情也絕對不會袖手旁觀,資源性壟斷必須掌握在最高權利手裡,決不能散落民間,不然麻煩就大了。

至於社區團購,現在還是萌芽階段,各個平台大打補貼戰,但是能持續多久不知道。

我們可以理解為平台給的那些補貼都是賣菜小販的生計錢,因為財富的總量是不變的,只會在渠道中轉移。

所以我們也沒必要一邊假裝為小販打抱不平,一邊在社區團購享受資本帶來的福利。

要佔便宜就大大方方占,沒必要做白蓮花。

至於小販,短期的陣痛是無法避免的,但不可能消失。

因為當某個行業因為資本的原因面臨奔潰狀態,自然會有政府出面調停,比如小貸,房產,都是一個道理。

社區團購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互聯網科技不發展科技,發展花式收割,恐怕才是它們長期的戰略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