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是湖南一所大學教學樓的門衛。但今年,她又有了一個新的身份——興盛優選團長,主營社區團購業務,已經發展了3個群,擁有700多個團隊,是當地社區團購的主力。
年初的新冠疫情催生了社區線上買菜的新習慣。隨之,各大互聯網看中這片藍海,開啟了引流、砸錢、補貼之戰。這場互聯網巨頭「買菜大戰」加快催熟了這片藍海領域,同時也催生團長需求快速激增,王芳們也是時代大潮中的一朵浪花。
但社區電商何止是催生了新職業,這更是一次產業鏈的重塑。一條從用戶訂單、源頭採購、倉儲、物流的新模式正在加速形成。有望給「買菜」這個傳統生活場景,帶來更便利的新方式。
「團長」就業 成為巨頭「香餑餑」
雞翅根9.99元/公斤,牛肉22.5元/斤,20枚雞蛋只要5.99元……這幾個月以來,滴滴、美團、拼多多等互聯網巨頭紛紛搶灘小區,在大爺大媽圈裡開啟價格之戰。阿里、京東和位元組跳動也被傳已經下水,紛紛進行架構組建。
但相較過去的線上電商、共享經濟,社團「買菜」經濟的主陣地不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而是在湖南、安徽、江蘇以及東北三省這些地區。這是由中國的「菜籃子」經濟決定的。
社區的大爺大媽們是「菜籃子」經濟消費的主力之一,而這類群體主要沉澱在二三四線。基於小鎮經濟所特有的人情關係網,下沉用戶對「買菜」這一模式的變化有更加敏銳的感知度,也會迅速擴散消息。
官方數據統計,中國市場生鮮零售交易已經突破4萬多億元,這足以驗證市場需求的龐大。今年以來,各大互聯網巨頭紛紛進社區,進行類似社區拼團式樣的布局。阿里旗下的菜鳥驛站、手機淘寶、盒馬鮮生等布局二三線城市,形成包圍之勢;傳統線下企業如永輝、美宜佳也開啟線上副業,推出線上業務……
社區拼團布局的形式多元,策略各有側重,其中興盛優選、十薈團這兩家電商平台殺出重圍,成為社區拼團中的「佼佼者」。以興盛優選為例,採用「預售+自提」的模式為用戶提供服務,興盛優選的團長負責收集客戶訂單,反饋給平台,平台根據訂單量配送至社區定點服務點,再由團長通知取貨。
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發現社區電商的流量突破口原來是在團長的身上。所謂團長,就是社區團購的社區樞紐,也是匯總社區需求以及運送訂單的中轉站。這些團長可以是社區里的寶媽,小區門口便利店的老闆,又或是廣場中央跳舞的大媽。他們與社區的人群日常就保持著高黏度的聯繫,有著鄰里的親切感,自帶流量。
另一方面,中國城鎮化的加速發展也為社區電商醞釀土壤。截至2019年,中國城鎮化率已經超過60%。在這個過程中,一些老舊小區迎來改造,菜攤子逐漸退出歷史舞台……開了30多年小賣部的岳立華早就敏銳地察覺到買菜革命的到來。他說:「早在2014年,我就發現因為老舊小區改造,一些菜市場都被拆了。很多居民一下子失去了買菜的地方,而超市的菜品不多,又貴。許多老人家買菜都不方便。」
菜市場在消失,社區電商藉此又一下子「翻紅」。買菜經濟的興起,同樣為曾經日漸低迷的社區小店帶來了生機和活力。過去,傳統的線下零售店只能依靠社區人口紅利盈利,但現在有了線上的經濟抓手,社區大爺大媽們當團長引流,小店成了買菜點……鄰里之間似乎更加熱鬧了。
數據統計,社區團購的鼻祖興盛優選僅在湖南一個省份,就吸引了8萬家社區小店加盟做團購,而整個湖南省也就20萬家夫妻老婆店。
新業態構新建產業鏈 重塑傳統農貿市場
根據《2020社區團購白皮書》披露,2020年,市場規模預計達到890億元。以興盛優選為例,其在全國拓展了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廣東等在內的13個省,161個地級市,938個縣級市,4777個鄉鎮,31405個村。接入門店數超過30萬家,全國日均訂單突破800萬單,預計今年銷售額將突破400億。而滴滴的橙心優選僅僅上線5個月,日訂單已經超過了700萬……這可見社區團購的市場需求巨大。
此消彼長,一件新事物的興起或許是相應舊事物的對立面。在社區團購火熱之際,社會出現了「傳統小攤販失業」、「中間菜商活不下去」等輿論。但在業內人士看來,這兩者並不是矛盾點。反之,傳統行業受到衝擊,可能也是一場新變革的開始。
社區的團長只是前端流量。在一位資深電商人士看來,社區團購發展的關鍵點在於供應鏈的搭建。在傳統的菜市場體系中,菜販子從分散在各地的農民手上買菜,然後賣給當地的產地批發中心。接下來,菜被運往市郊的集貿市場,也就是銷地批發中心。最後,菜市場的攤販、商超從上面這個批發中心進貨,擺到貨攤上賣給你。
但社區團購平台的加入,實際上改變了原有的供應鏈鏈路。
在這個傳統的供應交易環節中,菜價會在層層周轉的中間環節中逐步提升,增加成本,全環節加價率甚至可能超過100%。而這個成本最終是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同時,歷經多人轉手,商品的品質也得不到溯源和保障,往往也會發生以好充次等負面新聞。但在成熟互聯網電商平台的加持下,過往的供應鏈壁壘和問題一一擊碎。
首先是團長的訂單預售模式,用戶提前一天下單,平台在收集好訂單之後,調動供應鏈,從倉庫發貨,這恰好可以解決長久以來的供需矛盾點,壓縮獲客成本、配送成本和履約成本。
此外,產地批發中心和集貿市場的中間環節可以省去了。社區電商自建倉儲,省去中間流轉的成本價。各大城市迎來了社區團購平台的倉庫,大量的物流倉儲體系在城市中流轉,形成了一條產業鏈。
比如阿里入股十薈團,通過篩選優質商家後,把工廠商家資源對接給十薈團,供應商批量把貨分發到區域倉,十薈團去倉庫拿貨繼而配送到社區。而十薈團和零售通的合作,則是直接把從零售通進貨的小店變為前者的提貨點,同時為小店引流,幫助其提高營業收入。
興盛優選則有自己的一套物流配送體系,搭建了「中心倉—網格站、門店」的物流配送模式,供應商只要把商品配送到其倉庫,興盛優選的物流體系就會完成剩下的任務工作 ,在分揀、打包、運輸、提貨等流程對商品質量進行控制,升級消費者的購物體驗。
因為早在社區團購之前,其實有過傳統的社區團購模式。因為缺乏大平台搞定更多貨源的訂貨,以及微信支付轉賬、數據化統計作業等,更早版本的社區團購,沒有做起來。但隨著微信的普及,以及微信支付平台的成熟搭建,再加上小程序、數據化系統的成熟發展,過去阻攔社區團購發展的大山被推翻了,一個全新的供應產業鏈正在加速形成。可見,社區團購「火起來」的背後是開拓商品線上線下全渠道新模式,深度布局產品供應鏈的前端和後端,以消費者的「用戶體驗」為中心,完成企業的渠道供應鏈升級。
行業變革 催生新崗位需求
在新的「買菜經濟」下,傳統的小菜販可以變身電商平台的供應商,又或是倉儲的管理員;農貿市場也能轉型。
在新產業鏈形成的同時,催生了大量的新就業崗位。比如滴滴新推出的橙心優選社區電商業務,在訂單量暴漲的背後,還把就業率也提高了。11月底,湖北省婦聯與滴滴出行、滴滴旗下社區電商橙心優選簽署助力女性就業合作協議,其中,滴滴將為女性提供超過1.5萬個橙心優選的就業機會,包括社區團長、社區電商運維等。美團優選計劃在12月中旬進入北京市,其直營需求2萬個團長,規模龐大。在拉勾網、BOSS直聘等網站上,地推人員的招聘力度幾乎是倍數級增長。
同時,隨著社區電商的發展,這個盤子會越來越大。比如有實力到鄉村選品採購,再打造專業的團長銷售網路,構建倉儲物流體系,都需要培養專業人才。
眼光再放長遠一些,這並不是一場城市社區和菜市場的變革,而是在撬動傳統農業的市場,鏈接鄉村經濟發展。社區電商的發展,能讓偏遠的鄉村百姓享受到電商服務。在湖南平江縣周邊,這裡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但自從當地村民李好勤的便利店成了興盛優選的合作門店,村裡的老人們可以直接享受城裡孩子下單買的貨品。
在好產品走進鄉村的同時,村裡的「山裡貨」也通過這種方式在走出去。近年來,農業農村部農村合作經濟指導司尋求與各大互聯網巨頭合作,目的就是探索創新社區電商和農民合作社之間的合作模式,希望能在農產品採購、冷鏈倉儲、品牌推廣等方面進行對接,推動農民合作社產品能直達社區。
有人說,線上買菜其實是個萬億級的生意,背後鏈接的是一個農業全產業鏈條。但這門潛力無限的生意,前景一片光明。數據統計,2016年底國內規模農業經營戶僅佔1.9%。可見,中國農業還處於傳統的發展模式,有很大的集中化發展空間。
我們可以憧憬,在社區團購市場成熟之後,互聯網公司或新的進入者或有可能真正改造整個供應鏈,甚至去改造農業生產模式,介入農產品的標準化和商品化過程,農民可以根據大數據,進行育種和種植,改變落後的生產模式;以後的農產品有了更好的溯源,可以保證品質……
但這些,都需要資本的支撐。這樣看來,社區電商戰打得越猛烈,一個全新的農業經濟市場可以發展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