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1月16日電(記者 張尼)15日,由新華社半月談雜誌舉辦的「後疫情時代『互聯網+醫療健康』創新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聚焦「後疫情時代」醫療健康管理體系、數字醫療、精準醫療、慢性病管理等內容,就「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新思路進行深入探討。
資料圖:醫護人員正在線答疑 方永樂 攝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互聯網醫療在應對疫情、滿足人民群眾就醫需求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展示了互聯網賦能衛生健康事業的廣闊前景。
國家衛健委今年3月透露的數據顯示,在疫情期間,國家衛健委的委屬管醫院互聯網診療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倍。同時,一些第三方互聯網服務平台的診療諮詢量也比同期增長了20多倍,處方量增長了近10倍。
實踐證明,互聯網醫療能夠提升醫療衛生現代化管理水平,優化資源配置,創新服務模式,提高服務效率,降低服務成本,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健康需求。同時,互聯網醫療為推動互聯網與醫療健康服務融合,促進健康產業發展提供了新機遇。
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在論壇上強調,互聯網醫療的發展,為實現全社會統籌享受醫療資源分配提供了有效的探索途徑。
他表示,創新有風險,但改革需要創新。特別是對關乎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應堅持解放思想、審慎包容的態度,在政府有效作為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重塑現代醫療體系,推動醫療健康事業發展。
在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黃璐琦看來,在國家政策支持、疫情常態化防控,醫院業務量增長的背景下,以互聯網為依託的人工智慧、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為中醫藥原創思維的創新提供了策略,同時提高了醫療機構的診療水平和臨床服務能力。
他認為,中醫藥要把握好機遇,在融合發展中出實招;加快中醫藥大數據標準制定,在融合發展中見實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融合發展中有作為。
在疫情期間,醫院的後勤管理是一大挑戰,精細化管理程度也考驗著各個醫院的抗壓能力。而這背後的邏輯便是「智慧醫院」建設思維與管理的全新變化。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在論壇上強調,醫療體系是非常複雜的,要改善它的效率和質量,就要以「智慧管理」建設為手段,進一步提升醫院管理精細化水平。地方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和醫院應通力合作,在建立醫療服務監督平台、制定準入標準、推動遠程醫療方面促進「智慧醫院「建設,大力推動互聯網醫療服務發展。
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副司長劉文先表示,「互聯網+醫療」一定要把醫療質量的安全和數據信息的安全放在前提和首位,確保有序發展,既要鼓勵創新,同時也要審慎。
他說,只有統籌推動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加強監管,規範服務,才能更好推動「互聯網+醫療健康」新業態良性健康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