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銀銀合作的新思考——聯合貸款

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員 董希淼

隨著金融科技的蓬勃發展,包括商業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等在內的金融機構充分運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等技術,加快產品和服務創新,互聯網貸款應運而生。與此同時,P2P網貸平台以及網路小額貸款公司大量湧現,紛紛進入網路借貸業務領域。

基於金融機構視角,互聯網貸款可以分為助貸、聯合貸款和自營貸款三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聯合貸款是銀銀合作中的一部分,並且將可能成為最重要的業務合作模式之一。

通過聯合貸款實現銀銀合作

螞蟻集團、京東數科等互聯網公司是互聯網借貸業務的探索者和獲益者。根據近日螞蟻集團的招股說明書,螞蟻集團微貸科技平台的產品包括花唄、借唄等,上半年收入285.86億元,佔總收入的39.4%,是其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民營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等以互聯網模式運營的金融機構也都將互聯網貸款作為主要產品。

由於助貸機構魚龍混雜,大部分沒有金融牌照,資產質量良莠不齊,經營管理模式較為粗放,潛在風險難以預估;而自營貸款對自主風控能力要求比較高,因而在互聯網貸款中,聯合貸款模式逐漸成為主流。據人民銀行統計,截至2020年6月底,商業銀行發放的線上聯合消費貸款餘額約1.43萬億元。雖然不到1.5萬億元的貸款總量在銀行業貸款餘額中的佔比不高,但在短期消費貸款中的佔比還是值得關注的。根據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2020年8月,金融機構消費貸款餘額達到47.53萬億元(短期和中長期分別為8.32萬億元和39.21萬億元),由於線上聯合消費貸款的期限大多為1年以內,這就意味著線上聯合消費貸款在全部短期消費貸款中的佔比超過17%,且這一比例還在持續上升。

一般而言,聯合貸款是指金融機構之間聯合發放的貸款業務。合作雙方都持有金融牌照,有著全面的風險管理,這既有利於保障業務的合規性,又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防範風險。同時,參與聯合貸款的機構,資產方大多為互聯網銀行或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擁有較為豐富的線上場景資源和風控能力;資金方大多為線上風控能力較為薄弱但資金成本相對較低的中小銀行。通過聯合貸款的合作模式可實現資金的合理配置以及與資產的快速對接,發揮出資源配置的最大價值。同時,在線上化風控方面,通過以強帶弱的方式,既打磨了互聯網銀行和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的線上風控模型,豐富了其數據維度,檢驗並強化了線上風控能力,也使得中小銀行有機會在真實市場中進行實踐學習,有效培育和提升線上化風控能力。

銀銀合作,提升金融服務的包容性

聯合貸款的參與主體並不僅限於中小銀行。在開放銀行的大潮下,今年以來,新網銀行、眾邦銀行與工商銀行探索出一種聯合貸款的新模式,分別合作推出的「e商助夢貸」面向工商銀行小微收單商戶業主提供個人信用貸款,採用白名單邀請制,白名單客戶可在線申請,純信用、無抵押、無擔保,實時放款,最高額度為30萬元。值得關注的是,「e商助夢貸」由工商銀行和新網銀行、眾邦銀行分別進行獨立風控,同時為放款行。該產品內嵌於工商銀行App中,是將銀行開在銀行里,充分發揮了大型銀行和互聯網銀行各自的優勢,是開放銀行的一則落地案例,重點是服務好小微商戶。這種大型銀行與互聯網銀行在客戶方面的開放,具有特殊的意義。畢竟,困擾中小銀行線上業務開展的跨行賬戶信息認證,因涉及客戶的開放,至今仍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當然,我們認為,工商銀行與新網銀行、眾邦銀行的聯合貸款可能更多是基於激活工商銀行存量客戶的考量。畢竟,作為宇宙第一大行,其存量客戶規模已是非常可觀,與其看著存量客戶流失至互聯網銀行,不如主動通過開放,在本行App中引入互聯網銀行的風控和體驗等,激活本行的存量客群,減少流失。

在過去,我們常把銀銀合作理解為同業業務,但銀銀合作的領域和範圍其實很廣。特別是在當前疫情衝擊、經濟下行的背景下,「六穩」「六保」工作艱巨,銀銀合作再度成為一種必然趨勢。互聯網銀行和消費金融公司通過自身的科技能力特別是互聯網運營和連接能力,搭建起一條條通往小微企業的「金融毛細血管」,打通了服務實體經濟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後一公里」。這些探索和創新,使金融服務更具包容性和精準性。

此外,銀銀合作也是產業互聯網發展下的必然趨勢。隨著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的轉型,更好地服務B端企業客戶,為其提供定製化的解決方案,進而實現B2B2C的聯動經營,成為各銀行競爭的焦點。但對於中小銀行而言,受限於牌照資質、業務種類、產品體系和經營地域等方面的影響,難以獨立為企業客戶提供綜合金融服務,而通過銀銀合作,則可以較好地切入到B端的客戶的服務中,進而發揮自身在細分領域中的優勢,獲得差異化的競爭能力。

銀銀合作也是當前開放銀行趨勢下的一個必然選擇。金融科技的發展、數字化程度的加深、開放銀行的催化,加劇了銀行業的「馬太效應」。實力較強的國有大型銀行紛紛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通過輸出自身的金融科技能力,更好地服務中小金融機構;而中小銀行也找到了借船出海、借兵打仗的有利時機,通過銀銀合作,快速提升自身的信息科技實力和風險管理能力。

我們認為,銀銀合作的空間還很大,未來隨著數字科技的發展,在普惠金融方面,特別是提升普惠金融的覆蓋面、降低服務成本和門檻、提升普惠金融服務的可持續能力方面大有可為。

金融機構在推動普惠金融的擴面增量等方面發揮了負責任借貸者的角色,有效扛起了社會責任,成為普惠金融發展的中流砥柱。隨著疫情對零售信貸的衝擊、互聯網巨頭生態壟斷的形成以及參與主體的日漸增多,消費信貸領域的競爭已經從「春秋混戰」進入到「戰國爭雄」階段,如何探索出一條發展的新路子,值得每位從業者思考。

銀銀合作的確是一個重要方向,但合作的前提依然是要了解對方的需求,特別是要了解輸入方的業務訴求。無論是互聯網平台,還是硬體廠商,抑或是銀行系科技子公司,都把目光瞄準了中小銀行,希望向中小銀行輸出能力。但這種輸出在很多時候是一廂情願的,供需並不匹配。因為多數機構並不了解中小銀行的業務訴求,沒有能力提供相應的服務。中小銀行需要的不是一套科技系統,也不是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論,更不是一套盡善盡美的「PPT解決方案」,而是真正能創造業務價值的範式。多數機構考慮的是拿下這家中小銀行客戶,而不是與這家中小銀行共同成長。只有換位思考,才能實現合作共贏。

政策出台,推動聯合貸款業務發展

聯合貸款在發展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資金方或主動或被動地成為「甩手掌柜」,本來想跟著互聯網銀行學習線上業務拓展和風控經驗,結果能獲得的客戶數據信息太少,只能單純地做資金方。而互聯網銀行則憑藉獨有的線上風控能力大幅降低自身的出資比例,甚至達到1:99,真正實現了輕資本運營,成功將主要風險轉嫁給了作為單純資金方的中小銀行,這就造成了出資方不了解客戶、更不了解風險的危險狀況。這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以及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的背景下可能引發金融風險,影響金融穩定。

這一現象引起了金融監管部門的高度關注。今年7月,銀保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著重強調和規範了互聯網貸款各參與主體的權責利關係。而此前人民銀行緊急發文調研各商業銀行聯合貸款的規模,特別針對銀行與螞蟻集團花唄、借唄的聯合放貸情況進行了摸底。根據最新消息,在與螞蟻集團合作互聯網聯合貸業務的銀行中,至少有兩家銀行已經停止了與螞蟻集團合作的互聯網聯合消費貸款的新增業務。

近期聯合貸款模式遭遇了法律困境。8月20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在金融業引起了巨大反響。儘管《規定》第一條就明確,4倍LPR的民間借貸利率司法保護上限不適用金融機構,但一些地方法院仍然以此來約束金融機構的借貸行為,引發業內普遍擔憂。在聯合貸款中,金融機構的獲客成本、運營成本、風險成本都較高,且涉及多方參與主體,目前的確有部分信貸產品利率高於4倍LPR。當然,聯合貸款、助貸業務本身不屬於此次新司法解釋調整的範圍。

而10月16日人民銀行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修改建議稿)》明確,商業銀行按照人民銀行有關規定,可以與客戶自主協商確定存貸款利率。相較於2015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此次修改建議稿強調貸款利率可以自主協商,明確了利率市場化的原則和方向。這是對部分地方法院判決的修正,有利於推動聯合貸款模式發展。

毫無疑問,在數字經濟時代,金融科技蓬勃發展,為基於互聯網聯合貸款的銀銀合作創造了技術基礎,提供了動力支撐。開放、融合、互補、共贏將成為銀行與銀行之間不可逆轉的新趨勢,更加緊密的銀銀合作將迎來春天。

文章來源:中國信用卡,本文刊於《中國信用卡》2020年第11期

作者:董希淼  李林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