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大綠色氫氨項目正式投產 電力100%來自上游綠電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昨天(7月8日),我國規模最大的綠色氫氨一體化項目在內蒙古赤峰正式投產,項目一期年產32萬噸綠色合成氨,標誌著我國綠色氫氨產業從示範探索邁入規模化商業運營的新階段。

我國最大綠色

氫氨項目正式投產

赤峰綠色氫氨項目以風電、光伏為動力,通過電解水製取綠氫,同時利用可再生電力分離空氣中的氮氣,最終通過動態合成氨工藝將氫氣與氮氣轉化為綠色合成氨。

遠景氫能總工程師 張健:我們的電力100%來自上游的綠色電力,同時我們生產使用的水來自城市污水處理廠的中水,也實現了全流程生產的綠色。

項目一期配套143萬千瓦風電光伏及680兆瓦時儲能系統,年產綠色合成氨達32萬噸。按照規劃,三期全部投產後總產能將達152萬噸。同時,項目採用模塊化建設模式,具備快速標準化複製的特點。

內蒙古赤峰市能源局局長 王偉東風光制綠色氫氨一體化項目的順利投產,對於探索綠電直連新模式、風光制綠氫氨技術應用,助推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和能源綠色轉型,實現風光制綠氫制儲輸用全鏈條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為全球首個通過國際可再生氨認證的商業化項目,該項目產出的綠氨已與歐洲、東南亞企業簽訂長期協議,將通過港口樞紐輻射全球市場。

湖北大冶:全國首批資源

枯竭型城市重塑能源新生態

氫能作為前沿新興產業列入政府工作任務,目前22個省級行政區將氫能寫入年度政府工作報告。在政策驅動下,氫能產業不僅在新興領域快速擴張,更成為傳統工業城市轉型的關鍵抓手。湖北省大冶市是全國首批資源枯竭型城市,通過「礦坑變氫倉、尾礦變電站」的創新路徑,實現了99.999%高純氫的規模化量產。

在大冶姜橋制氫工廠記者看到,在工廠旁的礦山上,1.7萬塊光伏板不僅可以年產綠電3000萬千瓦,還能修復裸露山體,實現廢棄礦坑的有效治理。

湖北光谷東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鄧玉潔:在制氫純度和效率上表現突出,制氫純度可達到99.999%的高純氫,處於行業領先水平。

作為國內首個礦坑制氫項目,大冶礦坑制氫項目依託當地豐富的廢棄礦山資源,將原本閑置的礦坑改造成集綠電生產、氫能製備、地下儲氫、加氫應用於一體的綜合能源基地。

陽光氫能科技有限公司大冶制氫工廠項目經理 單冬冬:這種光伏產生的太陽能發電,是全國首個採用礦坑制氫、氫儲能、氫發電閉環系統,能將我們的綠氫成本降低於國際水平。

在利用礦坑資源制綠氫的同時,研發的新型高強度抗氫金屬複合材料使儲氫系統壽命延長至20年以上,成本較地面鋼質球罐降低40%。

湖北省大冶市氫能項目建設指揮部成員 劉妍:不斷降低氫能裝備成本,引導氫能儲運裝備、膜電極等一批精品項目落地,為大冶市的氫能產業積蓄動能。

試點到破局

我國氫能發展進入新階段

隨著「西氫東送」長輸管道開工、氫能產業鏈基金設立、多元化應用場景拓展,我國氫能產業正以全鏈條布局加速破局。從制氫到儲運,從裝備研發到商業化應用,政策、技術、資本的協同發力,推動氫能從「示範試驗」邁向「規模應用」的新階段。

我國規模最大的專註於氫能產業鏈投資基金——中國石化氫能產業鏈創業投資基金正式設立,基金首期50億元,將對氫能「制儲運用研」全產業鏈有較大發展潛力的關鍵材料、核心裝備和原創技術進行前瞻性布局和培育孵化。

中國石化資本公司投資總監 周瑋:這種市場化的方式來扶持和引導產業發展,解決行業發展過程當中企業的一些階段性問題,幫助企業建立適應行業特點的一些所有制的結構和未來的運作機制,並且積極幫助對接外部的資源,對接資本市場

《中國氫能發展報告(2025)》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氫能全年生產消費規模超3650萬噸,位居世界第一,各地累計規劃建設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項目超600個,已建產能約12.5萬噸/年,規劃及在建輸氫管道超4121公里,建成加氫站超540座,推廣燃料電池汽車約2.4萬輛。

(總台央視記者 朱江 張偉 呼和牧仁 赤峰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