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區看大勢|從「科技助殘」到「科技惠民」,看深圳龍崗「All in AI」創新實踐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在深圳龍崗舉行的第十二屆殘疾人運動會暨第九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殘特奧會」)自行車賽,那毫無疑問是「ai范兒」:從音書-政務無障礙系統、導盲兔ai眼鏡,到智能爬樓梯電動輪椅、智能腦控輪椅,再到智能掃地機器人、無人物流車……龍崗區聯合38家科技企業精選108項優質產品,覆蓋運動保障、生活服務、無障礙出行等各類場景,全方位精準匹配賽事保障和運動員個性化需求。

那麼問題來了,一場為期僅8天的賽事就湧現出眾多讓人眼前一亮的「黑科技」,龍崗不遺餘力打造科技助殘「全場景」,究竟是為啥?

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殘障人士的需求是多元且複雜的,單一的技術或產品難以解決他們在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比如,視障運動員戴上ai眼鏡,能智能識別場景信息,但到了酒店,還得有電梯盲文按鍵、浴室防滑扶手才能住得踏實;聽障運動員比賽時依靠智能助聽器捕捉指令,賽後日常溝通交流,又離不開手語翻譯器的輔助。這些需求環環相扣,缺了任何一環,都難以解決真實世界中的複雜需求。龍崗的「全場景」布局,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創新,更是精準觸摸到每一個視障者「看得見」、肢體障礙者「走得出」、聽障者「聽得清」的核心訴求,為他們創造一個更加包容、更加便捷的生活環境。這種包容與便捷,正是「全場景」背後的深層價值所在。

其次,這些來自「全場景」的運行參數,有助於企業進一步優化演算法,讓科技創新真正落地。比如ai眼鏡,在標準化的賽道上識別障礙物不難,到了人員密集的酒店大堂,就必須在實際使用中優化演算法;又比如智能輪椅的語音控制,在安靜的訓練館裡反應靈敏,到了嘈雜的街道,就得根據反饋調整抗干擾能力。作為深圳市人工智慧產業集群的重點布局區域,龍崗擁有豐富的科技資源和創新企業,機器人產業生態初具規模。以辦賽為契機,將賽場上驗證過的技術,放到生活場景里再打磨,這種「技術研發—場景驗證—產業協同—數據反哺」的閉環,有助於推動科技成果的快速落地和迭代升級,也是龍崗「all in ai」的鮮活實踐。

科技助殘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龍崗通過殘特奧會這一窗口,檢驗「全場景」科技助殘成果,既解民生之需,更謀發展之局。可以預見,未來這些技術不僅服務於殘障人士,更將廣泛應用於城市管理、公共服務、醫療康復等多個領域。比如,如康復機器人進駐社康中心提供康復服務,無人物流車承擔更多的快遞配送業務,康風空氣凈化設備從賽場走向全區醫院、學校,等等。這將助力龍崗打造「具身智能機器人友好示範城區」,實現從「科技助殘」到「科技惠民」的跨越。

從賽道到生活,龍崗用科技構建了一個全場景、無障礙的未來圖景。這不僅是一次賽事的成功,更是一座城市對「科技向善」理念的生動詮釋。 

文、圖 | 李妹妍 蔡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