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仕召迴風暴,充電寶自燃爆炸,罪魁禍首是軟包電池?​

前幾天,羅馬仕因旗下充電寶存在起火風險,被多方拉黑。隨後,羅馬仕宣布由於電芯缺陷,在極端情況下可能會過熱燃燒,對旗下三個型號總計 49 萬多台充電寶開啟了召回。無獨有偶,安克也緊隨其後,宣布召回 71 萬台充電寶,規模比羅馬仕更大。

很快,有人發現這場涉及百萬充電寶的召回潮存在一個共性 —— 被召回的產品似乎都採用了軟包電池。這一發現瞬間引發熱議,不少人第一反應便是:軟包電池果然不安全!今天就來和大家深入探討一下,這次召回事故的 「元兇」 真的是軟包電池嗎?

所謂軟包電池,學名為聚合物鋰電池。簡單來講,它沒有金屬硬殼,外觀就像一個被真空封裝起來的小枕頭。與我們小時候在遙控車中常見的圓柱形電池相比,軟包電池優勢明顯。

它更輕、更薄,能量密度更高,而且形狀設計極為自由,這使得它特別適合用於製造輕巧便攜的數碼產品。早期的充電寶電芯大多是圓柱形態,即便採用了鋰電池技術,充電寶整體依舊較為肥厚。

但隨著快充、輕薄、磁吸等功能需求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充電寶開始選用軟包電芯。

然而,自軟包電池在充電寶領域嶄露頭角,關於它更容易引發事故的質疑聲就從未停歇。

質疑的邏輯看似簡單:軟包電池缺少金屬外殼的保護與約束,在使用過程中更容易變形,進而增加了起火或爆炸的風險。

就連馬斯克也曾多次公開表態,特斯拉永遠不會採用軟包電池,理由就是其安全性欠佳。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其實,並非所有人都認同 「軟包更危險」 這一觀點。

以電池技術領域的巨頭索尼為例,它的看法就與馬斯克截然不同。早在 2006 年,索尼就因電池可能出現燃爆問題,召回了一大批筆記本電腦。

而這些出問題的筆記本所使用的,恰恰是充電寶上最常用的圓柱形電池方案 ——18650。要知道,索尼不僅是圓柱形電池經典型號 18650 的發明者,同時也是最早投身軟包電池研發的企業之一。

上世紀 90 年代,索尼便率先布局軟包電池技術。在那次圓柱電池召回事件後,索尼更是堅定了向軟包路線轉型的決心。

時至今日,手機、平板等主流數碼產品,幾乎都採用了軟包電池,而非圓柱電池。

在我國的國標中,對於硬殼和軟包電池一視同仁。無論採用哪種形態的電池用於充電寶,都需遵循國標 31241 - 2022 的規定,必須經歷短路、針刺、高溫、擠壓等一系列極限測試。

所以,軟包電池是否更危險,或許是一個存在爭議的話題,但可以明確的是,這次的召回事件,責任不應歸咎於電池形態。並非軟包電池導致了爆炸,而是這些產品本就不該流入市場。


隨著多家廠商的充電寶接連出現問題,幕後的電芯供應商安普瑞斯被推到了風口浪尖。據科技博主爆料,此次事故的導火索極有可能是安普瑞斯將部分電芯生產外包給了江西的一家代工廠,而這家代工廠在生產過程中私自替換了電池正負極隔膜的材料

這種材料替換很難通過常規的直接檢測手段發現,只有經過長時間的充電循環測試才有可能排查出隱患,但此類測試耗時極長。

並且在產品通過 3C 認證後,即便抽檢出不合格產品,大多數情況下也只是處以罰款。

相較於爆款充電寶動輒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銷量,罰款金額不過是九牛一毛。對於充電寶廠家而言,通過 3C 認證後,各廠家對自身產品的檢測標準參差不齊,這就形成了一個怪圈:企業在通過 3C 認證後,並不清楚實際生產線上的產品是否真正合格,也缺乏深入探究的動力。

就像在這次事件中,不合格的隔膜出自安普瑞斯的外包生產,但這些外包產品是否合格,羅馬仕等品牌方恐怕也難以確切知曉。

歸根結底,爆炸的根源並非電池形態,而是廠商對成本的過度執念,以及監管對細節的忽視。

一位供應鏈的業內人士向我們透露,充電寶品牌之間的競爭異常激烈,為搶佔市場,價格戰打得如火如荼。

在這種巨大的壓力下,偷工減料在供應鏈的部分環節已成為一種默認操作。這並非電池形態或者某個充電寶廠商單方面的問題,而是整個產業鏈為降低成本所付出的代價,而最終,用戶淪為了最下游的受害者。

消費者在購買時,明明選擇了相對靠譜的大牌,也仔細檢查了產品是否具備 3C 認證,可到最後,仍有可能買到一顆 「盲盒炸彈」。

或許在現階段,僅僅做到 「合規」 已遠遠不夠,只有整個產業鏈都對風險保持敬畏之心,用戶才能真正放心地將充電寶揣進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