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大概沒想到,有一天自己也得站在直播間里,給友商拉業務。不是因為慈悲,而是因為——實在產不出來了。
一句「急著用車的朋友,可以看看小鵬和理想」,聽著像佛系推薦,實則是一個被24萬個訂單砸懵的CEO,在高壓鍋里憋出的無奈求生欲。
而更好笑的是,這24萬個訂單的平均車主年齡是33歲。一個30+的群體,偏偏願意為了一台車,等上大半年,甚至一年。這已經不是買車,這是賭青春還能撐多久。
從4月SU7的萬人追捧,到6月YU7的火爆收單,小米汽車像開了掛一樣一路狂飆。問題是,掛開的有點過頭,馬達轉不過來了。
有網友說得直白:「買台YU7,就像在天貓買辣條,結果告訴你:明年雙十一發貨。」
關鍵是你還真得等,誰讓人家夠潮、夠酷、還能拍抖音收贊啊。
當YU7鎖單數據突破24萬時,雷軍說他「看了三遍才敢確認」。典型的「喜提爆款但產線快爆」型窘態。
按照目前的交付節奏,最快的用戶也得39周後才能拿到車,最慢甚至拖到61周。
那邊特斯拉Model Y還在甩庫存搞清倉,這邊小米YU7已經提前一年售罄,屬實讓同行看了流淚,倉管聽了想跳車。
這些願意等車的年輕人壓根不是什麼富二代。平均年齡33歲,是那種「剛還完房貸,又不想打滴滴」的中堅力量。
你以為他們圖性價比?人家圖的是「數字夢想」,一車在手,科技中產的牌面我有了。
年輕人寧願等一年,也不買現貨?瘋了嗎?不,他們瘋得很理智。
一位剛過30歲的准車主說,自己考慮的是「顏值、性能、智駕、生態、價格」
翻譯一下,就是車得好看、能裝逼、不卡頓、能聯網、還便宜。這麼一看,YU7幾乎就是為30歲社恐而生的「社交搭子」。
關鍵是它還不油膩,YU7主打一個:我潮、我卷、我不貴,但我能打。
你以為雷軍他賣車,其實他是在用造車的方式「重寫小米人設」:從性價比手機,到性價比汽車,他在硬蹭科技中產的全套人生規劃。
目前小米汽車一期工廠加班加點也只能做到每月3萬輛,而現在鎖單量早就超過這數倍。
雷軍在直播間笑著說「目標是35萬輛」,那種嘴角微抽的樣子,像極了家長嘴上說「隨便填志願」,手裡卻攥著清華招生簡章。
所以二期工廠火速投產,正在緊急招工中。這節奏,簡直是電動車版的「高考狀元被分數嚇哭了」:你努力了半年,結果全村來報志願。
對比一下傳統車企的反應速度,你會發現新能源這波像極了短視頻帶火的網紅蛋糕店——
火得太快,產得太慢,排隊的人越來越多,最後大家都焦慮起來:你說,我到底買到了啥?
從SU7到YU7,小米並不是在賣一台車,而是在製造「讓人覺得必須擁有」的幻覺。
「同價位沒有對手」、「同級別最智能」、「一個APP控全車」……這些辭彙,還是當年小米手機的宣傳語,只不過這次雷軍換了個殼子,照舊把「數碼青年」那一套洗腦又洗了一遍。
而這背後真正的「用戶畫像」才有趣:SU7用戶平均30歲,YU7是33歲,女性佔比還從25%升到了30%。也就是說,YU7打的就是「輕熟齡高智值女性+新晉奶爸」的精準投喂市場。
現在最大的問題並不是YU7賣不出去,而是它壓根來不及交。
同一輛車,最快也要9個月,慢的要等13個月,屬實比懷胎還久。想想看,2025年才能提車的消費者,誰知道那時候新能源市場會不會又被另一個「雷布斯」打穿?
而雷軍給的「替代方案」,居然是:你可以看看小鵬和理想。這話要擱在別的品牌嘴裡說,那叫「人設崩塌」,但放在雷軍嘴裡說,反而像個為了活下去啥都能賣的真誠創業老炮。
講真這種「有貨的是爹」的時代,倒是讓人重新理解了什麼叫「造車新勢力」:車是新的,勢力是真不夠。
回顧中國車圈,能把用戶等到心甘情願、還甘之如飴的,不多。
比亞迪算一個,當年海豹剛上市也是爆單拉胯;理想L9上市之初也曾有「L理財」美譽;而特斯拉Model Y就更不必說,馬斯克一句話能讓股價連跳三天,大家排隊當韭菜。
不過,這些車企都沒有雷軍這麼「語出驚人」。別人賣車說配置,雷軍賣車講哲學。別人道歉說「我們改進」,雷軍勸你「去買友商」。
YU7不是不香,它甚至可能是30歲年輕人的Dream SUV,只不過,小米賣的不是現貨,是未來。你買的不是車,是一場用時間煲出來的科技信仰雞湯。
等車這件事,可能沒那麼酷,但把青春堵在小米的產線里,這種事,只有雷軍做得出來,也只有中國年輕人玩得起。
未來交付完的那一天,你大概率不會感謝小米,但你一定會發朋友圈,說一句終於提到了車。
就這點,「情緒價值」,小米贏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