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晶圓代工,市場巨變!

未來十年,將是晶圓代工業的關鍵轉折期。

這一判斷,在近期一組數據中得到了清晰印證。根據 yole group 的最新報告,中國大陸有望在 2030 年超越中國台灣,躍居全球最大半導體晶圓代工中心。

此刻,晶圓代工市場的格局正在悄然重塑。

01

晶圓產能,格局一覽

中國大陸正迅速成為全球晶圓代工市場的核心參與者。

2024年,中國大陸僅佔全球晶圓需求的5%,卻擁有21%的晶圓代工產能。這些過剩產能大部分為外資所有或以開放代工服務的形式提供,儘管利用率仍低於全球平均水平。這也正對應文章開頭的,預計到2030年,中國大陸將主導全球晶圓代工市場,佔全球裝機容量的30%,超過中國台灣、韓國和日本。

作為對比,美國本土晶圓代工產能只有約10%,但是美國半導體公司對於晶圓的需求卻達57%。美國的半導體產業嚴重依賴中國大陸、中國台灣及日本的晶圓代工產能。

再看中國台灣,此地控制著全球23%的晶圓代工產能,但僅占晶圓需求的4%。

韓國的晶圓代工產能主要用於滿足國內需求,全球產能和晶圓需求份額均達到19%。

yole數據顯示,到 2030 年,中國大陸將以 30% 的全球晶圓代工產能份額超越中國台灣(23%),成為全球最大代工中心。這一預測基於2024年中國大陸當前 21% 的產能基礎及每年新增 4-5 座晶圓廠的擴張速度。本土企業如中芯國際、華虹等將主導擴張,並且新增產能中 70% 用於 28nm 及以上節點,聚焦汽車電子、工業控制等領域。

從全球市場來看,2024-2030 年全球晶圓廠產能將以 4.3% 的複合年增長率擴張。

那麼各家晶圓代工公司各自佔有的市場份額各自有多少?

02

晶圓代工,最新排名來了

根據 chip insights 發布的《2024 年全球專屬晶圓代工排行榜》顯示,2024 年全球31家專屬晶圓代工企業整體營收達到9154億元,同比增長23%,前十名企業總營收為8766億元,同比增長24%,整體市佔率提升0.73%。

上表顯示,根據總部所在地劃分,來自中國大陸的晶圓代工公司有四家分別為中芯國際、華虹集團、晶合集成、芯聯集成。這四家公司在2024年的整體市佔率為10.87%。

中國台灣也有四家,分別為台積電、聯電、力積電和世界先進,這四家公司的整體市佔率為78.52%

美國只有一家格芯,市佔率為5.24%。以色列也只有一家高塔,市佔率為1.13%。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晶圓代工top10公司排名較2023年發生較大變化,尤其是國產晶圓代工公司。首先,中芯國際力壓格芯和聯電躍居第二。其次,芯聯集成擠身前十,成為中國大陸第四家進入前十的專屬晶圓代工公司。

q1全球晶圓代工2.0:純代工暴漲26%

隨後在近日counterpoint research發布了2025年q1晶圓代工市場的最新市佔排名。不同於以前的數據統計原則,本次counterpoint research根據晶圓代工2.0做了統計。

「晶圓代工1.0」涵蓋純代工企業,主要專註於晶元製造。晶圓代工2.0(foundry 2.0)是由台積電在2024年首次提出的概念,旨在重新定義和擴展傳統晶圓代工產業的範疇。在傳統"晶圓代工1.0"(純晶圓製造)的基礎上,2.0版本納入了後端環節和非存儲類idm廠商。

counterpointresearch報道提到,在晶圓代工 2.0 的範疇里,我們納入了純晶圓代工廠商、非存儲 idm(整合組件製造商)、osat(外包半導體封裝測試)以及光掩模製造廠商。「晶圓代工1.0」已不足以凸顯當下行業動態。

數據顯示,q1全球晶圓代工市場收入722.90 億美元 ,同比增長 13% ,反映晶圓代工 2.0 市場整體擴張。

counterpoint research副總監brady wang評論道:「台積電遙遙領先,市場份額升至35%,憑藉其在先進位程領域的優勢和大規模ai晶元訂單,營收同比增長超過30%。英特爾與三星代工則緊隨其後,英特爾通過18a與foveros封裝方案獲得更多關注,三星儘管推進3nm gaa技術,但仍面臨良率挑戰。」

按細分領域和收入佔比來看,純晶圓代工廠商(foundry)2025年q1佔比為 53%,去年為48%,收入則同比增長26% 。這跟ai、hpc 晶元需求爆發,帶動 3nm、4/5nm 等先進工藝需求有關,成為晶圓代工 2.0 增長核心引擎。

外包半導體封裝測試廠商(osat)的收入同比增長6.8%,收入佔比維持在13%。osat 供應商代表著繼純晶圓代工廠之後,晶圓代工 2.0 供應鏈的下一個關鍵環節,尤其是在先進封裝需求激增的背景下。

先進封裝(如cowos)需求隨 ai 晶元爆發,日月光、安靠等廠商擴產追趕,這些供應商受益於台積電對 ai 相關 cowos 的過剩需求,但仍受到良率和規模的限制。

非存儲idm廠商方面,nxp、英飛凌(infineon)、瑞薩(renesas)等受汽車與工業市場持續疲軟影響,2025年q1營收同比下降3%。儘管庫存水平逐步正常化,但全面復甦可能要延後至2025年下半年。

相比之下,光罩供應商受益於2nm節點euv光刻的推進,以及ai與chiplet設計複雜度上升,市場表現更為堅挺。

聚焦到2025年,接下來筆者將根據今年上半年晶圓代工市場的實際表現,探尋下半年的發展態勢。

03

下半年晶圓代工走勢,一線發聲

2025年全球晶圓代工行業將呈現「先進位程主導增長,成熟製程競爭加劇」的發展趨勢。具體來看,3nm和5/4nm等先進位程的行業產能利用率將持續保持高位,但成熟製程價格持續承壓的狀態。

3nm方面,該製程節點憑藉蘋果a17 pro / a18 pro 晶元、x86 pc 處理器及其他應用處理器晶元(ap soc)的巨大需求,在量產後第五個季度就實現了產能充分利用。

4nm和5nm方面,nvidia rubin gpu、google tpu v7、aws trainium 3等專有ai晶元的相繼推出,推動了ai與高性能計算(hpc)應用的需求持續攀升,從而帶動了5/4nm製程產能的顯著提升。

台積電財報顯示,q1 3nm製程的出貨量佔總晶圓銷售額的22%,5nm製程佔比36%,7nm製程佔比15%。先進位程(包括7nm及更先進位程)的營收佔比高達73%,凸顯了台積電在高端市場的主導地位。

再看成熟製程,2025年成熟製程價格壓力仍然較大。不過,成熟製程涉及的相關產品種類繁多且應用廣泛,不同製程節點和應用場景的表現存在差異。

具體應用領域,車用、工控等市場需求尚未完全復甦,mcu市場也較為平淡;網通晶元需求正逐步攀升,用於pc的各類功能晶元需求表現較為良好;顯示驅動ic(ddi)受益於手機oled滲透率的提升,也迎來發展紅利。

從製程節點來看,40納米到16納米區間有明確的新規格產品推出,需求相對穩定;而越成熟的製程,產能稼動率越低,需求越顯疲軟。8英寸製程訂單持續不見回暖跡象,不少技術產品正向更高端的12英寸製程升級。

再看中國大陸的成熟製程市場競爭情況。早在去年年底,市場就有聲音稱由於晶圓代工成熟製程供過於求,中國大陸晶圓代工廠為填補產能,推出大幅折扣爭搶訂單,其中12英寸代工價只有中國台灣晶圓代工廠的6折,8英寸代工價也再降20%-30%,引發中國台灣晶元設計廠商紛紛轉至大陸投片,衝擊到了聯電和世界先進等中國台灣成熟製程晶圓代工廠。

隨著時間來到2025年中旬,成熟製程晶圓代工市場走勢如何了?

近日,筆者與業內人士交流獲悉,當前成熟製程市場價格壓力仍然存在。據該人士判斷,這一態勢或將延續至 2025 年下半年。

目前,多家晶圓代工企業均在積極擴充成熟製程產能。例如,中芯國際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都有成熟製程產線擴建計劃。華虹半導體也在持續擴大其在上海、無錫等地的成熟製程產能,以滿足市場對成熟製程晶元的需求。

巴克萊銀行的幾位分析師認為,未來三年中國的晶元產能有潛力增長60%,尤其是傳統的40納米至65納米製程,將成為產能增長的主要貢獻力量。

對此,該業內人士發出市場預警,若僅盲目擴充 fab 工廠產能,卻無法實現高附加值製程的有效增長,將造成市場結構性競爭失衡,進一步激化價格戰。

該人士通過一則數據進行論證:2023 年中國在全球半導體市場佔據重要份額:在全球邏輯晶元市場佔比 35%,dram 市場佔比 30%,nand 市場佔比 33%,功率器件市場佔比 40%,模擬晶元市場佔比更是高達 46%,整體在全球半導體市場佔比達 29%。

基於此,在後續產能擴張規劃中,聚焦 dram 及邏輯晶元市場進行戰略布局尤為關鍵。

在此前中芯國際的一季報中,該公司聯席ceo趙海軍也曾表示「本地對本地(local for local)」的替代接下來會更緩慢,後續將面臨增量不增價的局面。從市場需求來看,2025年除了人工智慧繼續高速成長外,市場各應用領域需求持平或溫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