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觀察|京東、美團、餓了么被五部門約談!「低價外賣」時代將迎變革?

5月14日,早上8點整,南京建鄴區華采天地的一家咖啡店正式開門迎客,店員打開了外賣接單機,1公里之外,「叮」的一聲,一名黃色著裝騎手的手機收到取餐提示,不到5分鐘,騎手已趕到門店開始送餐。

王嚴送的是一單僅6.9元的外賣訂單,「這單配送費3元,要保證30分鐘送達。」這位從業5年的老騎手透露:「相比一個月之前外賣補貼力度最大的時候,最近每單收入減少了一半。」

在此之前,市場監管總局會同中央社會工作部、中央網信辦、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商務部,針對當前外賣行業競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約談京東、美團、餓了么等平台企業。

從「百億補貼」到騎手權益爭議,從商家抽成博弈到食品安全隱患,行業積累多年的矛盾集中爆發,約談背後折射出外賣行業從野蠻生長轉向規範發展的必然轉折。

約談外賣平台的背後:平台混戰下的多方困境

今年2月,京東憑藉「免傭金」策略強勢闖入外賣市場,上線僅一個多月日單量突破 500 萬單,直接挑戰美團、餓了么的 「雙寡頭」 格局。美團迅速推出 「千億餐飲扶持計劃」,餓了么與淘寶閃購開啟百億補貼,三大平台圍繞消費者展開 「紅包大戰」。

南京消費者楊雅涵回憶,前段時間她天天都能領到14-20元不等的大額優惠券,可以以 5 元多價格買到庫迪與櫻桃小丸子聯名的果咖,「比到店買還便宜,同事每天都在研究怎麼疊加用券」。

(外賣騎手在街邊查詢訂單)

從表面上看,這場補貼大戰讓消費者似乎佔盡了便宜,然而,背後卻是商家、騎手、消費者多方權益面臨的隱性危機。

杭州一位餐飲店老闆無奈地表示:「京東前期免傭金、且長期傭金率不超過5%,確實很有吸引力,但我們商家更擔心的是後期抽成會大幅上漲。美團的傭金率長期維持在20%左右,餓了么的流量費也是一路水漲船高。」補貼期間,商家雖單量增加,但現在更多是賺個「流量錢」,後續能留住多少用戶仍是未知數。

騎手群體的權益保障問題更為突出。京東為全職騎手繳納 「五險一金」,但兼職騎手仍缺乏保障。「最近大家都知道在京東點庫迪咖啡補貼最大,之前送一單我就能拿六元,現在只能拿兩三元。每天跑單量沒變,收入卻少了一半。因為是兼職,社保肯定是沒著落。」京東騎手劉陽(化名)告訴記者。

(外賣騎手在南京市建鄴區一公司門口外賣櫃存餐)

美團雖為 82 萬穩定騎手參保,但其眾包騎手面臨演算法優化帶來的 「打包單」 困擾 —— 同一用戶的多單被合併配送,單票收入變相減少。更嚴峻的是,平台對配送速度的極致追求,讓騎手不得不 「多跑快跑」,安全風險顯著增加。「現在平台演算法優化了,幾單打包在一起,我們每單到手的收入肯定會少一點。」美團騎手李浩告訴記者,近來外賣接單量多了不少,雖然到手的總收入沒太大變化,但是累了很多。

消費者在享受低價的同時,也逐漸形成價格依賴。常點茶飲外賣的宋誠發現,體驗過低價瑞幸後,再看到 9.9 元的咖啡竟會猶豫:「上半年瑞幸減少低價品類時,很多人都在討論漲價,擔心補貼結束後價格會反彈。」 低價策略還可能催生食品安全隱患,部分商家為壓縮成本降低品控,「幽靈廚房」「無資質小作坊」 等問題暗藏風險。

直擊行業沉痾:「低價外賣」的「黃金時代」要結束了?

5月14日早上一走出地鐵,楊雅涵就打開手機里的「京東秒送」小程序,想點杯咖啡。「20元的大額券沒了,一杯到手要十幾元!」進了辦公室,楊雅涵就向同事哀嘆「薅羊毛的好日子沒了!咱們還是拼單點吧?」「你還算好的,我前兩天就領不到20的券了,現在最多只有六七塊。」同事小李一直是「餓了么」的會員,前段時間因為京東、美團補貼力度大,才開始用這兩個APP點外賣。12日發現領不到大額券後,小李又用回「餓了么」。很快,小李給楊雅涵發去了拼單鏈接,兩人下單後算了一下,平均每人點杯飲品用了十六元,花費跟大額補貼出台之前差不多。

有業內人士指出,外賣生態遠比單純的價格補貼複雜得多,它是一個涉及商家運營、騎手調度、用戶體驗等多個維度的系統化工程,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短板,都可能影響整體體驗。當平台的市場份額相對穩固後,又會開始減少補貼,這幾乎成了一種固定套路。說到底,不管是極致地比拼送貨速度還是價格,都是毫無意義的內卷。

(外賣騎手正在配送訂單)

此次五部門約談,可謂直擊行業痛點:要求相關平台企業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規規定,嚴格落實主體責任,主動履行社會責任,加強內部管理,合法規範經營,公平有序競爭,共同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切實維護消費者、平台內經營者和外賣騎手的合法權益,促進平台經濟規範健康有序發展。

「補貼大戰本質是零和博弈,損害的是行業長期健康。」 錦天城(南京)律師事務所律師郭興國分析指出,此前平台通過低價傾銷搶佔市場,形成 「電影院效應」—— 前排用戶站起,後排被迫跟隨,最終整體體驗下降。監管介入的核心,是引導競爭從 「補貼內卷」 轉向 「價值競爭」,讓真正有運營能力、注重生態建設的企業脫穎而出。

推動行業進化:外賣江湖需要「長期主義」

行業的高速發展背後,數據揭示了更深層的結構性變革。國證國際證券2025年4月23日發布的報告顯示,2015年至2024年間,國內餐飲外賣市場規模從1250億元飆升至1.5萬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達28%,外賣滲透率從4%躍升至26%。這份報告如同一面稜鏡,折射出資本湧入與消費升級的雙重推力——外賣早已從「應急選擇」演變為國民級生活方式。

數據背後,是行業生態的深層重構。報告進一步指出,截至2024年下半年,外賣用戶規模突破5.92億人。這種指數級增長既源於技術革新,也離不開平台間的競合博弈。在此次外賣大戰中,有一些值得稱道的地方。比如有平台給騎手繳納五險一金,給商家更多優惠,給消費者更多實惠等,這有利於行業的整體健康發展。應該說,外賣行業早過了草莽發展期,應該精耕細作,在履行社會責任上下功夫。

而監管介入並非否定競爭,而是重構競爭範式。五部門約談的深層意義,在於將行業從「補貼換增長」的泥潭中拔起,轉向價值創造的深水區。但監管只是外力,平台能不能真正「改毛病」,還得看實際行動。

外賣江湖的終局之戰,註定是「長期主義」的角力場。當補貼退潮、監管趨嚴,外賣行業正迎來真正的能力大考。那些依賴資本輸血、忽視生態健康的平台終將被淘汰,而能平衡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參與者,才能在這場馬拉松中笑到最後。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沈蕾 樊玉立

見習記者 楊子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