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行的「廣東省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產業創新產品與服務新聞發布會」上,廣汽集團攜兩項自主研發的「硬核」成果:「新一代一體式關節」與「低壓伺服驅動器」亮相,引發了業內關注。
因為這次發布不僅是一場技術秀,更反映了廣汽集團向高附加值領域躍遷的野心。
其實,廣汽集團早在2022年就開始涉足智能機器人的研發,在2024年底發布的第三代機器人GoMate目前已開始在安防前線「抓小偷」和巡檢,未來還將進入汽車產線和售後服務市場。
人形機器人因為需要在工業作業、家政服務等承擔精細操作的任務,所以對手臂、手腕等關鍵運動部位的控制精度要求非常高。
但在機器人產業鏈中,關節與驅動系統長期被海外巨頭壟斷,而廣汽此次發布的「諧波減速器旋轉關節」與「行星減速器旋轉關節」,在核心部件領域直接對標國際巨頭,試圖將國產機器人核心部件的性能與成本優勢拉到新高度。
其中,諧波減速器旋轉關節專攻「精密操作」場景,其採用雙鋼輪與低轉矩脈動設計,重量僅300克,力矩波動控制在1%以內,這使得機器人手臂可完成0.1毫米級精密裝配,甚至能模擬人類手腕的「捻針穿線」的精細動作。
諧波減速器旋轉關節。
而行星減速器旋轉關節則像給機器人腿部裝上了「動力心臟」,讓其行走、奔跑、負重等動作中,尤其是在搬運重物、爬坡等場景下,腿部得到更強勁有力的動力支撐。行星減速器旋轉關節就是專為滿足腿部這類高扭矩輸出需求而設計的。
行星減速器旋轉關節。
實測中,搭載廣汽該關節的人形機器人可背負50公斤負載完成30°斜坡攀爬,動態能耗較日系產品降低27%。
更顛覆行業認知的是配套的「低壓伺服驅動器」,僅憑硬幣大小的體積(傳統的1/5)就能支持4.8kW功率輸出,體積功率比38kW/dm³,「相當於在指甲蓋大小的空間里塞進一台微型超算。」有業內專家這樣評價。
四輪足模式下,GoMate可穩健上下樓梯、爬坡、單邊越障。
據QYResearch(恆州博智)調研統計,2031年全球機器人關節模組市場銷售額預計將達到58.9億元,年複合增長率(CAGR)為13.3%(2025-2031)。而廣汽的目標,顯然是在這個發展迅速的市場中佔據相當比例的份額。
根據該集團公布的「核心部件突破-產業鏈整合-場景落地」的三步走規劃,企業將在2025年實現關鍵部件產業化,2026年完成國產化替代,2027年進軍腦機介面等前沿領域。
廣汽機器人研發團隊負責人張愛民。
在人形機器人方面,「GoMate不會是一個實驗品,集團已經制定了清晰的量產規劃計劃,在今年自研零部件實現批量全球發售。」廣汽機器人研發團隊負責人張愛民告訴記者,在人形機器人全產業鏈生態構建方面,集團將於2025年在廣州設立全球首個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示範區,實現公共安全、汽車後市場兩大場景的應用落地,「2026年我們將完成人形機器人的小批量推廣,同時零部件啟動大批量推廣,產值可能達到3000萬元。到了2027年,則是人形機器人大規模量產的節點。」
當特斯拉、小米等廠商聚焦整機時,廣汽集團選擇了一條更「重」但更底層的路徑——如同當年華為海思攻佔手機晶元,核心零部件的突破或將重塑整個行業的權力結構。
采寫:南都·灣財社記者 胡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