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第四極」,四川何以能?

每經記者:吳林靜

邁向人工智慧產業高地

主持發布會、跑酷打卡、泡茶炒菜、舉重翻跟斗、做手術問診寫病歷……3月19日,四川省人工智慧產業鏈產品發布會(以下簡稱「四川發布會」)舉行,「四川造」機器人和大模型產品組團亮相。

當前,四川將人工智慧產業鏈列為重點推進的「15+N」重點產業鏈之一,積極建設國家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創新應用先導區。2024年四川人工智慧產業營收超過1300億元,同比增長25%,首次邁上千億級台階。

支撐產業數據的是實打實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是一個個在各自垂類領域極致深耕的大模型、機器人產品,更是當地推動人工智慧產業加快發展壯大的外顯。

01

組團亮相:

「四川造」人工智慧產品開party

會場內外展示的「四川造」智能機器人和垂直大模型產品,都曾是其他「秀場」的明星。這次,他們在老家開起了party。

去年7月,上海2024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出現了一款全尺寸人形機器人,名叫「夸父」(KUAVO)。作為國內首款可跳躍、可適應多地形行走的開源鴻蒙人形機器人,「夸父」讓人大開眼界。

「夸父」(KUAVO)人形機器人

此番四川發布會,夸父-MY人形機器人徑直走上舞台:「我是機器人夸父,下面由我為大家主持本場發布會……」當「夸父」專業地「cue」流程、認真地介紹其他出場的機器人同伴,這場party拉開序幕。

「夸父」擔當主持人

今年3月初,巴塞羅那的2025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 2025)如期而至,人形機器人Tina以「71個自由度」獲得關注。

這個數據意味著它具備了接近實際人體三分之一的自由度,是全球自由度最高的人形機器人之一。「自由度越高,機器人能夠完成的動作越複雜,對通信的要求也越高。」天鏈機器人運營總監顏進解釋。

四川發布會,Tina也來了。它與同公司旗下的舉重機器人T1pro同時登場,一個精準又靈敏地抓起了一包餐巾紙,另一個則舉起了比自重多一倍有餘的杠鈴。

工業機器人沒有人形機器人的外形,但它們僅憑「一隻手臂」就可以完成很多高精度、高效率、高安全性的作業。

比如生產線上,可以裝配、搬運、焊接、噴塗;比如在手術室里,可以手術輔助、康復治療、藥物配送;在休閑空間,可以取茶葉、倒水泡茶、倒茶並奉茶給客人……這是成都卡諾普機器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六軸多關節機器人展示的能力。

卡諾普六軸多關節機器人

「這次發布會,讓AI技術領域的專家和企業在一起碰個面,我感受到四川在人工智慧領域積澱了很多的技術儲備。」卡諾普知識產權經理楊重江說,「而且大家還分布在不同的領域,深耕著不同垂類的人工智慧,有百花齊放的感覺。」

02

產業生態:

「浙江看浙大,四川看電子科大

AI產品的密集湧現,離不開四川優渥的人才培育生態、產業發展生態。

「我到了成都才發現,不僅杭州有一批類似AI六小龍的企業,四川也有一大批類似六小龍的企業。」在發布會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譚建榮說,浙江大學的技術支撐了六小龍的發展,而四川人工智慧的發展主要得益於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高校培養出的一大批優秀人才。

智能機器人、人形機器人,都是高技術行業,需要高技術人才,而高校的產學研合作是一條很重要的路徑。

「四川頭部人形機器人力量都在這裡,電子科大(校友圈)佔半壁江山。」布法羅機器人智能康復研究院副院長范帥告訴城市進化論,浙江的人形機器人看浙大,在四川就要看電子科大。

其實,布法羅就是由電子科大機器人研究中心程洪教授創立,也是中國第一家外骨骼機器人產品及人工智慧康復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

布法羅外骨骼機器人

而四川具身人形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也是依託電子科大技術孵化,並在去年12月發布全省首台商業化人形機器人「天行者1號」, 成為「四川造」機器人邁向商業化的重要嘗試。

「天行者1號」人形機器人

當然,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將機器人與醫療場景緊密結合,也已經成為全國人形機器人領域不可忽視的一支「勁旅」——

2022年3月,華西精創醫療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西精創)成立,三年來已經孵化9個團隊,涉及手術機器人、康復機器人、智能3D醫療高速列印系統等二十多個產品,正加速走向產業化。

這是成都依託高校院所創新資源,以產學研一體化搶佔人工智慧制高點的縮影。

近年來,四川深入推進人工智慧「一號創新工程」,加快建設國家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創新應用先導區,人工智慧產業營收首次邁過千億元大關(超1300億元),同比增長25%,在全國人工智慧版圖上的貢獻度與顯示度不斷提升。

眼下,當本土機器人、大模型產品接受集中「檢閱」,四川也正向著人工智慧產業高地發起新的衝鋒。

發布會現場,《四川省促進人工智慧產業鏈發展若干政策》正式發布,計劃3年投入12億元,全力打造「科技攻關更聚焦、場景開放更豐富、算力供給更普惠、產業生態更完善」的人工智慧發展環境。

根據規劃,到2027年四川人工智慧產業將實現「十百千萬」發展目標。真金白銀的投入,將進一步完善當地產業生態,支撐四川向著全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的「第四極」起跳。

03

跨界融合:

向垂類複雜場景要需求

「今天發布的機器人覆蓋了特殊任務、工業、醫療等各個方面,說明四川的機器人走在了全國前列。」在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宋士吉看來,一個好的機器人的總體設計,要滿足基本的性能以及穩定性、可靠性,關鍵要能夠應對複雜場景,完成更艱巨的任務。

四足機器狗 「靈瞳」

從當前階段來看,人形機器人尚處於商業應用探索階段,關鍵是要找到實際的應用場景,探索商業閉環。

「四足機器人跑跳再厲害,人形機器人跑跳再厲害,關鍵在於能產生什麼樣的經濟效益?機器人市場還沒有真正爆發,要真正去解決市場面臨的問題。」范帥指出,在各地大力推動機器人發展的背景下,產業和機器人的融合非常重要,所以垂類一定是當下一個比較好的路線。

據業界預測,人形機器人應用到工廠的時間是2024年至2027年,應用到消費市場的時間為2028年至2031年。

宋士吉建議,四川人形機器人發展要更多考慮複雜場景任務,「不僅僅是一些簡單的動作,而是精準、可靠、穩定地完成一些複雜任務,這樣就能夠在將來擁有一些工業或商業應用價值」。

向垂類複雜場景要需求,四川已經作出諸多探索。今年,華西精創的放射防護機器人、康復助力機器人等4至5個設備產品即將獲得醫療器械證,有望在年內進入市場銷售,走向真實的醫療場景。

華西精創總經理孫淼此前透露,在醫院手術室,醫護工作者經常會在射線輻射的環境下工作,對他們的身體傷害較大,而零重力放射防護機器人的運用,將能夠有效減少輻射對醫療工作者身體的影響。

這也是「四川造」人形機器人賦能實體經濟的生動案例。而在此過程中,不同業態的跨界融合尤為重要。

一個生動細節是,發布會上,身高1.7米、體重60公斤的「大聖」跑步上台,和觀眾揮手致意。

「穩定行走是機器人領域一個很難的技術,要讓它奔跑起來難度更大。AI大模型與機器人的結合,會使機器人具備更多的技能和能力。」 中國兵器裝備集團自動化研究所有限公司產品經理郭軍軍說,目前公司正在四川建設西南地區最大的機器人產業基地,力求推動機器人產業的應用落地。

「大聖」人形機器人

本次發布會的主題為「開啟大模型,遇見機器人」,上半場發布機器人產品,下半場發布大模型產品,推動人形機器人+AI大模型融合發展的用意十分明顯。跟傳統機器人不同,大模型可以將圖像、文字、具身數據聯合訓練,提升大模型和環境的交互能力和學習能力,可謂給機器人注入「靈魂」。

這也將成為四川實施「人工智慧+」行動,將數字技術與製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的重要嘗試。

從這一維度而言,這場發布會,或許是這座經濟大省撬動製造業新一輪升級的開始。

記者|吳林靜 淡忠奎編輯|陳柯名 杜波

校對|金冥羽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鏡像等使用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