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賦能與科技破局,築牢困境群體醫療救助體系保障網

座談會現場/活動方供圖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石文君 北京報道

「公益救助不應僅僅是短暫的援手,更應是成體系的、長期的陪伴幫助。」深圳市恆暉公益基金會創始人陳行甲說道。

困境群體的醫療救助,不僅需要政策保障,更需要公益組織,醫院等多方力量協同,提高該群體的生命保障底線。近日,「政策賦能科技破局:困境群體醫療救助體系的協同創新」2025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座談會在京舉行。

本次座談會由北京同心圓慈善基金會、鳳凰網健康主辦,深圳市恆暉公益基金會、北京春苗慈善基金會聯合主辦,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協辦,海南亞洲公益研究院提供學術支持。全國政協委員、醫療專家、科研學者、公益組織代表等百餘位權威人士齊聚一堂,圍繞醫療救助政策優化、科技賦能醫療資源均衡發展、醫療慈善國際協作等議題展開深度研討,為中國醫療慈善救助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實踐依據與創新思路。

政策賦能,築牢困境群體救助保障

國家衛健委健康和人口發展戰略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十三屆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原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王培安從「政策賦能」「科技破局」「社會協同」三個方面闡述了對於困境群體醫療救助體系協同創新的認識。他強調了政策賦能對於醫療救助體系的重要性,指出困境群體醫療救助體系是兜底線、惠民生的制度安排,對於減輕困難群眾醫療費用負擔,防範因病致貧返貧、築牢民生保障底線具有重要意義。

王培安闡釋,困境群體特別是身患疾病的困境人群需要的不只是政策文件中的「暖心承諾」,更需要的是家門口的「及時雨」和「保護傘」。「政策賦能的關鍵,就在於讓『頂層設計』化作『家門口人心頭的溫度』。」他進一步指出,政策的落地生根不僅需要完善的制度設計,更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有力支撐。

圓桌論壇一/活動方供圖

在「困境兒童健康關懷:政策完善與社會力量整合」圓桌論壇上,北京春苗慈善基金會創始人之一崔瀾馨表示,春苗基金會從創辦至今一直用醫務社工的服務方法為困境重症兒童及其家庭提供救助服務,困境群體的醫療需求,近幾年發生了較大改變。

崔瀾馨告訴《華夏時報》記者,過去困境群體在醫療救助方面的經濟需求凸顯,但是近幾年,困境兒童及其家庭對人文關懷以及專業的照護知識需求明顯提升。

「隨著國家醫保政策的完善,以及家長求助公益組織的信息渠道也越來越方便,困境兒童及其家庭的經濟壓力減輕了不少,但是對家長和孩子的人文關懷,出院後專業的照護指導等需求在逐漸提升,以人文關懷為主的多元綜合社會服務,將逐漸成為醫療慈善領域的服務趨勢。」崔瀾馨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說道。

崔瀾馨認為,公益組織幫助困境家庭恢復社會功能後,還可以鼓勵其成為志願者月捐家庭,讓善意能夠循環。

「通過公益組織專業的服務幫助家庭度過困難,不僅可以助力其恢復社會功能,還能成為榜樣幫助他人,才是公益救助所達到的最大效果,社會組織不能只是一個善款的搬運工。」崔瀾馨說道。

科技破局,提升救助精準度

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省醫學科學院院長、北京同仁醫院眼科中心主任王寧利指出,當前,人工智慧已經深度融入社會發展與經濟活動的各個層面,在非嚴肅領域的應用逐漸成熟,同時正在走向醫療等嚴肅領域。雖然在醫療領域,人工智慧面臨「演算法偏倚」「機器幻覺」「過度依賴文本模型」等挑戰,但它依然是醫療資源下沉的有力工具,能夠有效提升醫療服務的公平性與可及性。王寧利表示,以「伏羲慧眼」人工智慧大模型為代表的前沿科技,有望在基層醫療中發揮重要作用,能夠幫助基層醫生快速、準確診斷疾病,提高診療效率和質量。

據了解,深圳市恆暉公益基金會致力於用創新的工作理念和方法,關注中國欠發達地區兒童青少年的大病救助和教育關懷,其中大病救助主要集中於關懷兒童癌症患者。使用人工智慧輔助公益項目的運行,深圳市恆暉公益基金會執行秘書長解艷雪有著自己的看法。

「我們機構在處理經濟類救助,以及與患者溝通時,都需要人工介入,目前ai工具無法精準輔助我們處理以上工作。此外,在短時間內,人工智慧無法完全像人類一樣共情,給需要救助的人提供人文關懷和情感上的鏈接,然而,對於大病救助公益項目來說,人文關懷是很核心且重要的一部分。」解艷雪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對於文字類和方案類輸出的工作,人工智慧確實可以輔助提升效率,使項目高效運作。

記者了解到,相比成人癌症治癒率,兒童白血病的治癒率超過80%,但是,部分家長由於缺乏對兒童白血病的正確認知,會放棄正確的治療方式,從而延緩了患兒的治癒進程。

對於以上情景,解艷雪認為,未來公益組織還需要積極擁抱科技賦能。「在一些欠發達地區,通過使用人工智慧工具,快速幫助患者及其家庭提升對疾病的認知是很重要的,不僅能夠提高其求醫問診的效率,還能極大提升患者及其家庭治癒疾病的信心。」解艷雪對《華夏時報》記者說道。

責任編輯:周南 主編:文梅